【摘 要】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学科性质,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通过彰显专业课程中的人文魅力、突出人文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实习实践的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几方面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教育;学生;人文素质
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美国的恩格尔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新的医学模式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这种模式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医学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中除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探索并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是医学教育者和教育管理部门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医疗事故增加、医患纠纷增多、医闹现象频发,医生这个职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关注医疗行业和卫生教育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层面。医学生是高等教育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面对的特殊群体决定了他们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面对希波克拉底誓言,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关爱病人,需深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意义之重大。医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除了对医学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在行为和道德规范上也要以医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国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起步较晚,医学生的主要来源是高中毕业生,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在医学教育中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加之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滞后的。不少医学院校的学生片面的将人文素质理解为“对患者态度好”“有责任心,有爱心”“医德高尚”等,这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的现象,使人文危机日渐严重。重视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出较高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彰显专业课程中的人文魅力
专业课教师应视野开阔,跳出专业的限制,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以平等、博爱之心去关注人类健康。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互尊互爱、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增加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热爱本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重视医学专职教师的人文学习,在授课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程建设中,打破专业课程的局限,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二者的融合不是1+1=2式的简单添加,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谐发展的过程。例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疾病的治疗用药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药物发明的背景知识,每一个药物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位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学术精神可鼓励学生树立为提高医学水平而努力的理想信念。
(二)突出人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由于目前尚没有关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标准,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教育中,专业知识教育处于中心位置,而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或直接被政治理论课替代,有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成为好医生,人文社科知识并无太大意义,因此不重视人文课程的学习,走马观花的完成内容。加之人文课程的设置尚未形成系统性和科学性,随意性很强,人文课程和医学课程、人文课程和人文课程间的联系性较差,理论知识重复,内容生硬,实用性差,造成教师不重视,学生也不“感冒”。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课程设置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医学人文课程在课程总学时中的比例达到 20%~25%,除此之外,问题、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不仅仅是进行理论和概念的灌输,在课程安排上,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辩证法等人文社科课程逐步纳入必修课程计划,让人文课程不再是“空壳子”。人文课程老师要打破课程的界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通过尝试接触医学知识,让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人文课程教学中,以往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灌输给学生,教学方法单一,考试形式呆板,学生通过背背理论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没有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可增加师生互动,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视实习实践的作用
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将人文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再“纸上谈兵”。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能对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感到迷茫与困惑,在实习中通过带习教师的指导,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与生活,遵守社会道德,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社会,更好服务社会。在实习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责任心,其效果是课堂理论教育达不到的。endprint
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培养医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而人际沟通能力欠佳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实习工作中学习沟通技巧,需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对病人的治疗不是医生单独能够完成的,例如在病情的诊断中需要辅助科室的协助,医嘱执行需要护士的密切配合,在实习中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养成相互信任、紧密协作的工作态度。临床指导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患者的言行会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而这种隐形的教育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带教医院要严格选拔临床指导教师,培养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业务水平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实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运用医学知识的同时加以人文精神的思考,例如如何将医学文化继承和创新,如何将高深的医学知识为大众所掌握,如何从病人实际出发选择使病人获益最佳的治疗方案等,使学生在工作中充分领会人文精神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此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所承载的人文体验教育更易于学生接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
高校教师肩上不仅担负着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承载着人文精神的传播。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育者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价值取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校期间,对学生以后执业和生活也会产生长久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青年教师数量增多,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虽然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受到教育观念偏差、课程设置缺陷以及社会大环境消极因素等影响,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并没有相应提高。教师应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素质才能的双师型工作者。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全面提升,形成教-学、教师-学生的良性循环,才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旧观念,改变重专业轻道德、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培养出富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实干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师资培训课程中开设人文讲座,增加可利用的人文社科资源,安排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师(老、中、青)进行人文和社科培训,支持教师到高层次综合性大学学习和进修;鼓励医学课程教师与人文课程教师交流学习,增加医学教师的人文知识,补充人文教师的医学知识,形成医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工作,将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敬业、进取、仁爱、创新、自律”等精神文化和人文素养传达于他们,关爱学生、脚踏实地、不断耕耘,引领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教学实践和育人管理中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不断进步。
(五)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
加强高校的文化活动建设,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邀请国内外的人文专家和医学专家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哲学、历史、艺术等社科知识讲座;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走进校园,让学生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通过书法、绘画、舞蹈等培训活动提高人文品味,丰富文化生活;打造优雅别致的校园环境建设,从建筑设计、艺术布局、人文景点中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和素质内涵,彰显出人文品味,引发学生产生校园文化共鸣。通过营造层次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严谨的校风和学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建筑景观等内容,形成高品位、良性循环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综上所述,在医学院校教育中,人文知识的传授是不可缺失的。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而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崇尚真理、追求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祝鸿程,夏媛媛.医学人文精神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 (3):390-391.
[2] 吕跃军.试论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与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3):76-79.
[3] 林晓冰,郭文海,汪玉梅.在医学实践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15-17.
[4] 杨淑芳,周镔.对高等医学院校加强青年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6):111-113.
作者简介:周云(1981.10- ),女,四川南充人,硕士,川北医学院药学院助教,药理学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