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毅
【摘 要】文章是对一例高职毕业生就业焦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主要采用认知疗法,提问、自我审查、演示、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从而改变自身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提高有效处理由面试挫折引起焦虑反应的能力和寻求问题解决最优方法的能力,帮助促进其心理成长,使其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最后对咨询效果进行回访与评估,该求助者焦虑消除,并以正常状态投入到面试中,本案例属成功咨询案例。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焦虑;一般心理问题;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性,23岁,高职毕业生,体态正常,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工作稳定。求助者是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她是班长,也是系里的学生会主席。她有一点优越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关系融洽。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1.主诉:最近1个月来烦躁、食欲下降、经常失眠、情绪低落。
2.个人陈述:自己非常优秀,不仅是班长,而且是系里的学生会主席。曾经觉得即使全班同学都找不到工作自己也会找到,但事实是参加了近二十场面试都被拒之门外!面试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一无所获。后来每天都在想:为什么找不着工作?是不是因为我上的是专科,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够好?是不是我的外表不够好?越想心情越烦躁,坐卧不安,食欲下降,晚上有时都睡不着觉。后来再有面试和同学一起去,走到门口却手脚冰凉、说话都语无论次,胃里翻江倒海。以前表达流畅、满怀自信,精神昂扬,难道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主动去医院检查过,医生说没有问题。马上就要毕业了,身边的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可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着落。家里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我只好说是在等待结果。我到处找工作,可应聘了这么多家单位都没有成功,越到后来越烦躁,经常失眠,自己很想得到心理老师的帮助。
三、咨询师观察与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期待地走进咨询室,述说时,眉头紧锁,垂头丧气,不敢正面看咨询师,来回搓手,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交谈中稍有些拘谨,说话声音不高,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表达清楚流畅。
2.家长、辅导员、同学反映:求助者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性格外向,大学三年来多次获一、二等奖学金,还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深得老师器重;大学期间曾出色地组织过几次大型活动,也是学校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好。
四、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自评量表:总分为214分,总均分为2.38分;躯体化均分2.32分;焦虑症状均分2.45分;其余各项均在2分以下。
2.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5。
3.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
从上述测验结果来看,该求助者为轻度焦虑。
五、评估及诊断
通过会谈和观察,做出评估如下:
1.资料来源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动机强,态度诚实,前后一致。
2.求助者智力正常,性格外向,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该求助者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2)社会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多次应聘面试失败。(3)心理因素:专科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够好就找不着工作;甚至怀疑是因自己的外表不够好而找不到工作。无法接受自身挺优秀而找不到工作的现实。
4.诊断及诊断依据。(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认识上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该求助者在知情意上统一、有自知力、求助意愿强烈并且没有出现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从而判断该求助者无精神病。(2)按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只局限在找工作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1个多月,而在身体检查中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参考心理测验的评估结果,该求助者有轻度焦虑。
5.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锋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认识上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在知情意上统一、有自知力、求助意愿强烈,并且没有出现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从而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存在焦虑症状,但持续时间为1个多月,内容未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带有明显的现实色彩,与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现实反应程度不强烈,未出现泛化,社会功能未受到影响,病程持续时间为1个多月,不到2个月。所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6.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是由就业受挫引起的焦虑,属于心理咨询范围。主要变现为:(1)焦虑、烦躁、情绪低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2)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1)改变其不合理认知,减轻其心理压力,帮助求助者对原来的面试情境做出合理有效的认知行为反应。(2)改变焦虑的情绪。(3)改善睡眠和进食。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求助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促进其心理成长,使其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如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特点等;明确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改变自己以往面试中的行为模式,提高有效处理各种引起焦虑事件的能力和寻求问题解决最优方法的能力,从而促使求助者获得心理成长,找到满意的工作,最终解决自身的问题。endprint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采用的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疗法
根据分析,求助者觉得自己找不着工作是因为专科学历不够高、专业不够好才;甚至怀疑是因自己的外表不够好而找不到工作,无法接受自己挺优秀而找不到工作的现实。随着咨询师与求助者谈话的深入,求助者暴露出一个最重要的心理问题:就是求助者觉得第一次面试时考官就对她言语苛刻,对她不太尊重。仅因为第一次面试时考官就是这样对待她的,所以自己在以后的面试中也要这样对待每一个考官。导致她每次面试时都习惯用挑战的心态去对待面试和考官,她的面试心态使她把每次的面试考场都变成了挑战考官权威的战场。这些明显不合理认知,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与个体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观念有密切关系,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的偏离。因此本案例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双方可接受的认知疗法加以矫正,帮助求助者尽快恢复正常状态,提高有效处理各种引起焦虑事件的能力和寻求问题解决最优方法的能力,从而促使求助者获得心理成长。
适用原理:
认知疗法代表人物有阿伦·T.贝克和雷米。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行为矫正技术学习适应性行为方式,从而建立合理观念和适应性行为,努力使认知和行为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贝克的观念中的重要概念有:“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促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很多判断推理都是模糊的、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的“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雷米在的理论和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良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雷米认为,这些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认为每一组群集中的各个错误观念其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一些观念是主要的基本的,它支配着那些较为次要的观念。基本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来,这些观念往往隐藏得较深而不容易被发现。因此雷米指出,认知治疗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因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这样才能最终改变那些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
另外,求助者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能力较强,较适合认知疗法。
(二)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1)向心理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三)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2.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3.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四)技术
为了能尽快发现求助者行为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咨询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求助者引导到某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这些问题和事实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因此咨询师应引导求助者对它们进行体验和反省。
1.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些问题指导着谈话方向,并引出许多求助者以前经验过的但却忽略的问题。对于某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多变换几种方式提问,这样可以使问题突出,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把他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主动加以改变。
2.自我审查。鼓励求助者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咨询师通过特定的问题,使求助者注意到被他忽略了的认知经验,而这些认知经验就是求助者当前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因此这些认知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就能使求助者很快发现自己的认知过程是不合逻辑的。而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求助者就有可能从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框架中摆脱出来。endprint
3.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或相像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由咨询师设定某种剧情,并且和求助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随着剧情的发展,求助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就会通过他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表现出来,从而使他能够直接观察和体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求助者把“我”的行为和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角色,使他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问题。
4.行为矫正技术。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往往会使求助者获得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与成长的经验,从而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一步严重起来。因此咨询师可以先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被他忽视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情绪体验对于求助者的认知观念的改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只要求助者一有什么积极的表现,咨询师马上给予强化,并督促他反省获得强化后的情绪体验。这样就可能使求助者获得愉快的情绪,并可能做出更多的主动性行为。这些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体验和反省会促使求助者主动发现并改变原有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是成功的行为,也学会了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功的行为。
行为矫正技术就是时刻把求助者的行为和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五)咨询时间与收费
1.咨询次数预计为5次,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2.本校学生咨询,不收取任何咨询及测试费用。
八、咨询实施过程
(一)咨询方案设定
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在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咨询预计进行5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咨询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内容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探寻求助动机;进行心理测试,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心理咨询方案。通过这两次的咨询可基本完成本阶段的任务。
2.咨询第二阶段:咨询阶段(第3次咨询)
根据制定的心理咨询方案,首先运用认知疗法(使用提问、自我省察、行为矫正技术)去接触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把求助者引到某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引导求助者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和观察到的事实进行体验和反省,尽快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包括表层的深层的)。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纠正错误认知,认知重建,用新的思维方法来代替、评估旧的思维观念,用新的行为来代替旧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
另外,使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也能尽可能多的提供有关求助者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多方面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治疗。
3.咨询第三阶段: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第4次咨询)
使用演示、行为矫正技术(模拟面试现场进行情境表演,来达到帮助求者达到认知复习的目的):求助者扮演求职者,咨询师扮演面试官。咨询师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注意观察求助者对待考官的行为方式,如果咨询者表现出恰当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绪,咨询师马上给予强化,使求助者获得愉快的情绪,并做出更多的主动性行为,充分调动求助者内在的潜能来进行自我调节,咨询师考察求助者是否能够真正有意识的把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应用于面试和日常生活中。
4.咨询第四阶段:咨询的回顾和总结阶段(第5次咨询)
咨询师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心理测验(对比咨询前和咨询后的结果);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咨询结束时,与求助者商定以后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联系咨询师再进行咨询。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1.时间:2013年11月11日上午 12:00—13:00
2.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基本情况;(3)探寻改变意愿。(4)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定。包括咨询师和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3.方法:会谈
4.过程:(1)通过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求助者的信任与合作。并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定,包括咨询师和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2)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及改变意愿。
5.家庭作业:(1)找出自己的10个优点(可以寻求父母、亲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2)每天写出两件自己觉得成功的事,每天大声朗读5遍。
第二次咨询
1.时间:2013年11月19日上午 12:00—13:00
2.目的:(1)巩固咨询关系;(2)进行心理测试;(3)确立咨询目标;(4)制定心理咨询方案。
3.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4.过程:(1)讨论求助者作业完成的程度,同时给予肯定。(2)说明测验的目的,安排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3)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4)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求助者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5.家庭作业:每天写出两件自己觉得成功的事,每天大声朗读5遍。
第三次咨询
1.时间:2013年11月25日下午 15:30—16:30
2.目的:(1)再次巩固咨询关系;(2)向求助者说明认知疗法理论,以及选择此方法的原因;(3)使用提问、自我省察、行为矫正技术引导求助者尽快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纠正不合理认知,认知重建。使求助者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思维工具来代替非逻辑的认知,从而做出对挫折和失败更为客观、现实的归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