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的转型期,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之一。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准确的自我定位、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同时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在从事就业工作中,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和与已工作毕业生的交流,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重学历更重能力,他们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清晰的自我和职业定位以及脚踏实地、踏实工作的心态。
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在工作和生活实际中,综合运用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深入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实际工作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精力充沛,知识丰富,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但是由于接触社会较少,缺乏实际工作锻炼机会,导致由于毕业时缺乏工作经验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某地统计部门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7%的大学生和57.1%的用人单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有无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这充分放映了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必要性,也深刻说明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由相对单纯宁静的校园突然踏入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习惯用学生时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待工作,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觉得现实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失落感便油然而生,甚至悲观失望,导致自身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目前,很多企业都希望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毕业生要满足企业的这些要求顺利就业,首先就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社会实践在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参加的各种校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职业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价值观就表现为他们在就业时的职业选择标准和职业价值评价。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择业行为、工作态度和事业追求,而且也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越来越淡薄,在就业过程中功利主义、经济利益驱动色彩浓重。他们在就业时会首先考虑自我的发展,选择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而不能把个人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只有在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能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弥补知识和社会实际脱节的缺陷。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强化自我教育,增强作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
(二)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1世纪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英格玛人力资本研发中心2012年8月发布的《关注大学生就业特别调研报告》中指出,在企业招聘条件中,不再只是单纯的看重专业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占到了55.61%。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欢迎具有勇于创新、踏实肯干、团结合作、自信乐观、适应环境、勇于竞争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但是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培养和训练,目前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态度、职业操守、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很薄弱,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运用、检验所学知识、审视定位自我的最好方式。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明确作为大学生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标准,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认识到自身在知识和综合素质上和社会需要的差距,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endprint
(三)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21世纪是科技广泛应用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知识时代,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仅仅“会读书、读死书”的秀才,而是知识结构全面,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否能应用于实际却更为重要。实践也充分证明,那些在校期间学习并非最突出但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在企业往往能快速发展,最容易取得成就。社会实践正是在社会中通过具体的实际活动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过程,这种能力包括应用理论知识、动手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等多方面。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们走出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且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锻炼了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了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组织实施,未能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力量,没有形成社会实践的最大合力。而且,虽然高校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如何开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关键性问题上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指导,科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同时,现有的评价制度主要是以学生写的实践报告为依据,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出现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或在网上下载一篇实践报告敷衍了事,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化和经常化的重要场所和阵地。目前许多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缺乏与实践对接单位的长期合作和深度的交流,导致实践活动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反馈和提升。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大多是由学生自己去找单位和场所,具有较大的分散性、随意性和临时性,学生多以游玩的态度参与实践,社会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结合不紧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和深化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意识,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但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仍停留在政策宣讲、调查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初级阶段,实践项目传统单一,专业性和创新性不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利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导致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处在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的状态,社会实践效果不突出。
(四)社会实践缺乏专业化的有效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性的指导才能取得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担任指导教师的多为团学干部和辅导员,而没有充分调动专业老师的积极性,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热情不够,大多数社会实践团队缺乏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无法抓住关键和重点,也就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四、不断深化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
社会实践育人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将接受理论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应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计划中,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定位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制定出社会实践活动长短期规划和目标,由教务处牵头,会同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保障社会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同时,应设置规范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和配套文件,对社会实践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成绩考评、奖励办法等都应作明确规定。此外,还应建立符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实习答辩、实习经验交流、实习报告等形式,考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为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二)深入开拓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工程,没有大学生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就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性。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高校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大力发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加强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社会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合作与沟通,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多种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进而搭建起“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良性互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系统。由此,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形成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假期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学生会有更广泛的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自觉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endprint
(三)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内容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来讲,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也通过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更好的服务社会。学生是社会实践工作的对象,也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高校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大学生的年级、兴趣、专业等方面,从学生知识训练、成长客观需求出发实施社会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同时可以积极探索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以教师的立项课题为依托组建实践团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实践研究,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大学生也在参加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一方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化指导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专业化指导是确保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积极探索促进专业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可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并在工作量核定、教学考核和职称评聘中给予政策性倾斜,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每个社会实践团队都有专业教师的指导。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避免大学生盲目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高校应善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通过社会实践巩固知识、增长才干、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廷,崔章国.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J].中国人才,2013(3),
[2] 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4).
[3] 范珊珊.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3(21).
[4] 候平.关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9(2).
作者简介:窦秀明,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