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的裂变

2014-11-18 05:20:23陈劲骁
科教导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拉康弗洛伊德

陈劲骁

摘 要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来源于儿童对父母的本能欲望。拉康则认为,俄狄浦斯情结的来源并非生物化的本能欲望,而是语言化的结构欲望。而德勒兹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将复杂的社会关系压抑在简单的三元家庭结构中的结果。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 拉康 德勒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 从本能到语言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对其的压抑是神经症形成的根源。在阳具欲期向潜伏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性意识到达高峰,力比多开始贯注于外部对象。由于母亲的爱抚和哺乳等照料行为会使儿童形成依恋,因而儿童最初的性欲对象通常会指向母亲。由于父亲的存在总是对儿童想要独占母亲的爱的欲望造成干扰,因此他们会对父亲怀有敌意。刚开始,儿童采取以父亲自居的方式来对付父亲;而当他们逐渐意识到父亲比自己更为强大时,便开始产生阉割焦虑,这使其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和攻击性倾向,以缓解被阉割的恐惧。这种恐惧使儿童转向认同自己的父亲,将父亲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内投于自身,其结果是促进了超我的发展。随着超我的发展和意识到对母亲的欲望不可能实现,俄狄浦斯情结逐渐被克服,儿童的性欲就转向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方面。

拉康质疑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源于本能驱力的观点。在他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潜意识语言结构,是人类文化和语言世界在潜意识中的结构化联结,俄狄浦斯期是儿童意识到自己和外界的区别而逐渐获得主体性的过程。在儿童从想象域过渡到象征域的过程中,俄狄浦斯情结将一整套象征性的社会规则内化给他,而其对母亲的欲望则被压抑进潜意识中。①与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视为人生发展的一个心理事件不同,拉康从三元结构的范式出发,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进入镜像阶段后,随着自我的形成,儿童从与母亲交融未分化的状态开始进入想象的母婴二元关系中。与弗洛伊德主张母亲是儿童的欲望对象不同,拉康指出,儿童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即希望满足母亲欲望的欲望。儿童认为母亲是不完整的,缺少想象中的阳具。为了满足他者的欲望,儿童要认同母亲的欲望对象,即能指意义上的阳具。因此,儿童不仅希望得到母亲的照顾,更希望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以填补欠缺。②这个阶段的儿童不是完整的主体,而仅仅作为母亲的补充而存在。拉康认为,由于主体总是在虚假的镜像中误认自己,因此镜像阶段就是主体异化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借由认同母亲的欲望对象来认同母亲,与母亲之间是一种想象的占有关系。俄狄浦斯期是主体从想象域进入象征域的入口,儿童开始意识到自身和外界的区别,逐渐获得主体性。在这个阶段,父亲作为一个竞争者介入并打破了想象的母婴二元关系,他不仅夺走了母亲,也否定了儿童成为母亲欲望对象的企图。这种否定表现为儿童体验到阉割威胁,父亲的法规以母亲为中介开始对儿童起制约作用。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和认同父亲法规的矛盾使得儿童对父亲的态度是一种竞争性认同。由于这种认同过程是通过作为父亲法规的语言起作用,因而主体就从想象域进入到象征域中。父亲法规的引入动摇了儿童所处位置的基础,使儿童进入俄狄浦斯衰退期。儿童不仅习得父亲的法规,承认父亲的象征地位,还赋予了这种象征性以意义。他们不再视父亲为竞争者,而转向寻求对父亲的认同,将父亲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将其作为理想和秩序内化进主体,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主体性人格。

2 从压抑到生产

弗洛伊德提出了作为欲望本质的力比多概念,并赋予了它预定的投射对象和表现形式:对母亲的性欲和对父亲的敌意,这一点正好成为德勒兹对俄狄浦斯情结批判的起点。在他看来,欲望是一种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流动之中的生产欲望,而弗洛伊德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屈解了欲望的本质,把自由流动的生产欲望压抑在一个僵化封闭的家庭范畴内,而忽略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此便造成了一种非常狭隘的家庭主义倾向。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父亲—母亲—儿童”的三元家庭结构正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形象,这样一来,它把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当作至高的准则,把一切社会关系泛俄狄浦斯化并还原成简单的家庭结构,就使俄狄浦斯情结成为精神分析中的普遍现象。而事实上,俄狄浦斯情结并非客观存在之物,只是精神分析主观解释的结果,是家庭活动投射于社会活动的虚假欲望。精神分析将被压抑的生产欲望屈解为虚假的俄狄浦斯欲望,以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临床诊疗包治百病的良方,本质上是一种支持资产阶级压制的学说,③而拉康对父亲隐喻的强调和对能指的侧重同样是一种帝国主义的暴政。④

事实上,弗洛伊德和拉康都将欲望视为一种主体匮乏的表现——其结果是欲望的客体最终指向弗洛伊德生物学意义上的阴茎和拉康能指意义上的阳具。而德勒兹认为,欲望是一种自主充盈的、先于个体的生产力量。相较于精神分析对欲望主体的分析,德勒兹则将欲望本身推上了本体论的位置。他认为,人是一架向各个方向不断延伸欲望的欲望机器,欲望本身就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动态流变,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力量。而正是由于欲望的扩张性和生产性,才推动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在他看来,欲望的革命性使它具有颠覆一切现存制度的力量,总是致力于同各种对象建立新的自由的联结。正是由于欲望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质疑和批判才被社会压抑。

3 结语

俄狄浦斯情结对梦、神经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解释力,这源于弗洛伊德将一切行为归因于儿童性欲的普遍性。然而这种解释力同时也是对自身普适性的挑战。首先对于性别差异下俄狄浦斯情结的探索,弗洛伊德实言其解释过于模糊,并不令人满意;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下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差异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较于弗洛伊德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强调,拉康在语言上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探索显然更突出了主体的社会符号化的性质,这是对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一个修正。但是,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期主体形成的解释却未从根本上脱离家庭三元关系的模式,社会文化仅通过父母间接影响到儿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对于镜像阶段主体异化且受制于他者的欲望的论断虽不乏创新之处,却始终具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不难发现,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相关阐述并无本质冲突,而只是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探讨。

德勒兹直接质疑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真实性和普遍性,从根本上动摇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厦。对欲望生成性的论断突破了简单的家庭三元结构的藩篱,使得被压抑的生产欲望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结流动起来,这无疑具有巨大的革命意义。毫无疑问,一门学科的蓬勃发展往往容易使其忘记自我批判精神,沦为法西斯霸权主义般的理论神话。精神分析发展至今,已经分离出了客体心理学和结构精神分析等不同学派,如何相互吸收各自的理论优势,以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批判反思精神,无疑值得各精神分析学派深深思索。

注释

① 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② Lacan J.Ecrits.London:Routledge,2001.

③ Wicks R.Modern French Philosophy:From Existentialism to Postmodernism.Oxford:Oneworld Publications,2003.

④ Deleuze G,Guattari F.Anti-Oedipus.London:Minnesota Press,2000.

猜你喜欢
拉康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结构与症象
漫画
读书(2016年8期)2016-08-18 17:03:46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用拉康心理学理论解读《动物凶猛》中的我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