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平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技术优势。通过微课,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但笔者认为,要想让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首先要制作出学生真正需要的微课,并要把握微课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引入,同时也要对制作的微课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不断修正微课制作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继社交网络上的微博、微信等大红大紫之后,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步入了“微”时代。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微学习”也应运而生。将学习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使学习者可以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机与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微课”的引入,正在慢慢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有这么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执教教师:学生能力的差异明显,让教师常在课堂上顾此失彼;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易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会任教平行班,在课堂上被迫重复进行各类操作的演示,而无法将更多时间用来了解学生。
基于以上的问题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正是由若干个微型学习环节组成的,如果能将其中的某些环节用微课来处理,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内容,从而达到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微课也比较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少讲精讲,减少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效率。鉴于以上的思考,我们提出了“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要让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在“微课制作”、“微课教学”、“微课评介”三个环节上做足功课,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
● 精雕细琢,制作出学生真正需要的微课
1.为微课制作准备好必要的脚本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要将微课列入其中,根据教材编排的重点、难点,确定微课的选题,之后就需要对微课进行脚本设计,准备相应的素材。
对于不同的选题,不同的应用目标,微课可以分成讲解说明型、操作演示型、主题活动型、解题推理型等几种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素材的准备与脚本的设计也有所区别。
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例如,五年级下册“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需要准备的素材就是对应的图片、清晰简洁的文本、思维导图等。再利用幻灯片程序,将这些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进行制作了。
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要强调细节。例如,“网络文摘”这个内容,在讲解从网页中复制资料到Word中时,关于无格式粘贴这一功能,比较复杂,教师就可将这部分制作成微视频。将此项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列出来,不遗漏每一个细节,还要准备好字幕,利用录屏软件的后期编辑功能,适时加上文字注解。
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列出主题活动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将一个大型的项目,分割成多个小项目,并分别确定每一个分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并要考虑每个分课时的前后衔接,让微课内容成为一个系列。准备的素材,要注意前后的统一连贯。
解题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思维导图或流程图,利用编辑软件,加入到录屏画面中,必要时还可以设定几个问答的环节,制作成交互视频,控制微课播放的顺序,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为微课制作准备好必要的硬件与软件
虽然制作微课的设备要求很简单,有时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了,但为了让制作好的微课能够赏心悦目,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的软硬件的支持。
(1)硬件准备
摄像机,用于视频的采集。我们学校为信息技术教研组配备了一台卡片式相机,完全可以代替摄像机进行工作,还可以采集高质量的静态图片。再结合学校电教中心的简易三角架,可以让拍摄的画面更稳定。
计算机,对采集的视频进行处理。微课时间短,制作也不需要太多的特效,所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了。
耳麦,是最普通的外设,利用机房学生用的耳麦就可以了。主要用于后期声音的采集。部分微课,可能需要录制教师的讲解。
(2)软件准备
视频编辑软件。对采集的音视频进行合成处理,需要使用到一些相应的软件。常用的有会声会影、Premiere等。在制作微课的计算机上安装好对应的软件即可。
屏幕录制软件。有些微课,需要对屏幕操作的过程录制下来,如果利用摄像机可能会有画面闪烁的现象,所以就需要使用一些录屏软件,如屏幕录像专家、Adobe Captivate、Camtasia Studio等。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录屏、拍摄,或者是软件混合,都应该注重画面的质量,精简提示文字内容,文字大小要控制在可清晰分辨的范围内,画面的重点部位,利用高亮、加圈等方式作出醒目提示。另外,由于我们的微课主要是用于课堂教学使用,为避免课堂上声音的干扰,需要将提示语音改成标注框的形式。
3.为微课准备多种发布途径
制作完成的微课,为了方便学生的使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发布方式。
(1)通过文件分发进行发布
通过文件分发的方式来进行发布。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将制作完成的微课同步分发到学生的计算机上,让学生自己适时打开进行观看。这种方式学生操作灵活。
(2)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
这种发布方式,就是利用网络制作一个微课发布平台。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这个平台上,并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排列,以方便学生的点播。
这类平台,网上开源的软件挺多,我们后期采用了“时代CMS”这款软件进行搭建。该软件采用的是“ASP+MsSQL”技术,搭建比较简单,而软件的视频模块正好可以用来进行微课的发布。endprint
● 因势利导,把握微课教学的最佳时机
1.结合教学不同阶段,让微课发挥不同的作用
课前激趣: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任务中的很多知识点还存在疑问,也不知道最终会达成怎样的效果,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承前启后,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主观动力。
课中突破:通过微课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学习的重点、难点放置到微课平台中,让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点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课后拓展:通过微课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对教材中的一些拓展任务等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又能为学优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舞台。
2.确定微课的功能定位,发挥微课的最大价值
分层教学: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发展。
教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了微课,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自学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演示教学: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信息技术课上,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因此,我们应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
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有助于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 及时反馈,利用网络平台评估微课使用效果
制作出来的微课实施之后,要了解其对我们的教学到底有没有效果,是可有可无还是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我们在借助微课进行教学之后,及时对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微课的选题与制作。
1.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微课使用信息
利用平台的点击数记录功能,及时了解微课被点播的情况,一般来说,点击数高的微课,说明其选题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但这并不说明微课的效果是好的。因此,我们还要在网络平台中添加作品的点评功能,通过点赞的方式,来凸显微课的作用。
2.根据平台反馈,修正后续微课制作
对于平台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哪些微课选题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微课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理论上来说,如右图中,接近“F”区间的微课,是既受学生欢迎,又对学生有帮助的微课;而接近“G”区间的微课则相反。对于右图中处于不同区间的微课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见右表,以四种极端情况为例)。
3.聚集精品微课,拓展资源分享渠道
通过对微课效果的评估,精选出优秀的微课,进行再加工,制作成微课程,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拓展发布渠道。例如,发布到视频网站。在视频网站上开设微课专栏,将成系列的微课内容上传分享。又如,发布到网易云课堂。在其网站上,注册成为开发者,上传我们精选的微课系列。更多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借助微课,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通过微课,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用微课,也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微课的教学。微课题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影响着其效果,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endprint
● 因势利导,把握微课教学的最佳时机
1.结合教学不同阶段,让微课发挥不同的作用
课前激趣: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任务中的很多知识点还存在疑问,也不知道最终会达成怎样的效果,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承前启后,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主观动力。
课中突破:通过微课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学习的重点、难点放置到微课平台中,让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点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课后拓展:通过微课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对教材中的一些拓展任务等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又能为学优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舞台。
2.确定微课的功能定位,发挥微课的最大价值
分层教学: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发展。
教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了微课,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自学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演示教学: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信息技术课上,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因此,我们应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
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有助于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 及时反馈,利用网络平台评估微课使用效果
制作出来的微课实施之后,要了解其对我们的教学到底有没有效果,是可有可无还是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我们在借助微课进行教学之后,及时对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微课的选题与制作。
1.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微课使用信息
利用平台的点击数记录功能,及时了解微课被点播的情况,一般来说,点击数高的微课,说明其选题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但这并不说明微课的效果是好的。因此,我们还要在网络平台中添加作品的点评功能,通过点赞的方式,来凸显微课的作用。
2.根据平台反馈,修正后续微课制作
对于平台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哪些微课选题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微课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理论上来说,如右图中,接近“F”区间的微课,是既受学生欢迎,又对学生有帮助的微课;而接近“G”区间的微课则相反。对于右图中处于不同区间的微课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见右表,以四种极端情况为例)。
3.聚集精品微课,拓展资源分享渠道
通过对微课效果的评估,精选出优秀的微课,进行再加工,制作成微课程,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拓展发布渠道。例如,发布到视频网站。在视频网站上开设微课专栏,将成系列的微课内容上传分享。又如,发布到网易云课堂。在其网站上,注册成为开发者,上传我们精选的微课系列。更多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借助微课,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通过微课,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用微课,也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微课的教学。微课题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影响着其效果,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endprint
● 因势利导,把握微课教学的最佳时机
1.结合教学不同阶段,让微课发挥不同的作用
课前激趣:通过微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接触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任务中的很多知识点还存在疑问,也不知道最终会达成怎样的效果,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承前启后,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主观动力。
课中突破:通过微课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学习的重点、难点放置到微课平台中,让学生在操作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己点播学习,解决疑难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课后拓展:通过微课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对教材中的一些拓展任务等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学生基本学习任务的完成,又能为学优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舞台。
2.确定微课的功能定位,发挥微课的最大价值
分层教学:将微课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发展。
教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了微课,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自学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演示教学: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信息技术课上,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因此,我们应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
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有助于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快速掌握制作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 及时反馈,利用网络平台评估微课使用效果
制作出来的微课实施之后,要了解其对我们的教学到底有没有效果,是可有可无还是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我们在借助微课进行教学之后,及时对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微课的选题与制作。
1.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微课使用信息
利用平台的点击数记录功能,及时了解微课被点播的情况,一般来说,点击数高的微课,说明其选题正是学生所需要的,但这并不说明微课的效果是好的。因此,我们还要在网络平台中添加作品的点评功能,通过点赞的方式,来凸显微课的作用。
2.根据平台反馈,修正后续微课制作
对于平台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哪些微课选题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微课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的。理论上来说,如右图中,接近“F”区间的微课,是既受学生欢迎,又对学生有帮助的微课;而接近“G”区间的微课则相反。对于右图中处于不同区间的微课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见右表,以四种极端情况为例)。
3.聚集精品微课,拓展资源分享渠道
通过对微课效果的评估,精选出优秀的微课,进行再加工,制作成微课程,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拓展发布渠道。例如,发布到视频网站。在视频网站上开设微课专栏,将成系列的微课内容上传分享。又如,发布到网易云课堂。在其网站上,注册成为开发者,上传我们精选的微课系列。更多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借助微课,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通过微课,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用微课,也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微课的教学。微课题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影响着其效果,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