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解读:
◆ 发现教育测量新空间,实现非认知领域学习的前置——在获得了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之后,在几乎无所不在的传感系统和体感检测单元的支撑下,教育测量理论以及测量手段、分析体系都将引发新的革命。其中,一个与以往有明显差异的点位,就是对非认知领域的关注,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它属于内驱系统,对学习过程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协调和强化等功能。因此,非认知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它是以其整体的相互渗透性来影响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的。
◆ 行动学习语境下的蓝海定义,以及园区教育的蓝海策略——蓝海,在经济上通常指的是未知的市场空间。但单指教育体系而言,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虚渺;因此,教育的蓝海定位,一定是对可以预期,经过论证的待开发空间的启动。就行动学习而言,它应该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创新机制、细分或重置教学行为),一经运用(战略性开发),将收获新运作领域,并实现突破性增长。
◆ 园区教育的智能系统众筹意味着什么——正是基于园区教育的诸多领先探索,所以亟待从体制上有所松绑,在机制上有所突破,在运作上给予宽容和空间。考虑到园区教育依托的地域背景的特殊性,张江经验告诉我们,在模式的新实验过程中,只要在政策上给出空间(最理想是给出“负面清单”),园区各界是有可能给予理解、支持,甚至是协同开发的。
◆ 共生共赢——传统教育对校外资源的期许,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事实上的单向支持,建立在资源单位(如企业)的社会公益自觉基础之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是决定了合作的立意不够高、不够深、不够远。张江教育人充分考虑到彼此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关联趋同性,以及现代教育环境下新教育模式在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的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多种模式的交集,主动联合张江相关企业开展教育技术开发的合作可能,从而使得校企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时空领域。
经典案例之:培育开放合作的互助式学习氛围
不同于不少名校学生不愿分享尚未得奖作品的封闭心态,在参与俱乐部组织的面向整个新区招生的“因福赛斯软件培训专题活动”时,来自普通学校的学生主动公开了他正在开发的“科研课题”设计框架:“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研修CAR(computer aided reading)平台”,从儒家经典《论语》的研读实践出发,创新地提出了一个CAR的“计算机辅助精读”的概念,该项目实现了论语492章原文,252个成语俗语,以及152个人物和30多个儒家思想概念之间的动态交互;通过阅读过程和日志的记录和分析,实现了动态智能导读。其进一步的SNS接口,初步实现了社会化阅读和共同研修功能。该项目采用java技术实现了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以《论语》内在的儒家思想基本逻辑为基础进行智慧导读,从而达到高效、与时俱进的阅读、研读,在CAR系统平台的设计上提出了全新的方法。有重点学校的学生调侃他怕不怕被别人抄袭创意,他骄傲地回答说:“欢迎大家挑战,不过,我担心你们对老夫子的了解不如我深刻,我怀疑,你们是不是有时间通读过一遍《论语》?”面对身边众多不信、怀疑的目光,他又说道:“在我们俱乐部,我们不但学《论语》,不少同学可以全篇背诵,并且还组织社团研究过不同版本的异同之处,指导老师不仅从平台设计方面给予我们帮助,还就不少释文的古今差异话题与我们进行沙龙式的交流讨论。而对于将课题成果迁移到网络应用的担心,也完全多虑了;我们不仅有自己的相关团队帮助做调试,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俱乐部,请来包括张江园区高新企业的众多高手志愿者老师来‘会诊……我们真的很幸运!”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对三类课程的教改创新(如整体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学校战略)之中,体现在面向国际学生的教学改革(如编制“全球文明历史助学课程”)挑战中……
经典案例之:新教育内涵发展的实验得到业内诸多关照
客观地说,张江俱乐部从2008年开始的种种探索,到今天已经走得很远。这当然得益于园区的热土生态环境,但来自教育业内的呵护更是一种必须!俱乐部能有今天的积累,与教育各方的理解、扶持和把关是分不开的。
尽管迄今为止,所谓俱乐部,还是一种没有正式命名的自称,但这并不妨碍俱乐部的有序运作。筹建之初,俱乐部就得到了张江校园长联谊会的支持;在此之后,收获了来自上海市科协的第一项捐助——价值15万元的物理DIY挂壁式实验套件;浦东新区科协正式命名为科普基地;相关学科竞赛以张江杯予以命名;稍后的浦东新区教育学会相关代表大会上,授牌“新区师资培训基地”、“学科成长工作室”和“全科师资沙龙”;自2010年开始,连续获批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结题项目多次获得新区教育局的表彰;2014年至今,已获批劳动技术学科中心实验室群(投资百余万元)、立项高中STEM特色实验室……
经典案例之:感恩来自园区的各类众筹
园区教育已经获得了园区各界的资助与联手。在张江园,已经有47家企业与俱乐部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有200余家企业加盟教育资源平台,有近百位张江男、技术控加入到白领志愿者团队的行列;在众多合作单位的支持下,一批特色项目(包括一般项目的特色改造)正集中涌现。比如,社区创新屋项目定位以3D打印和造型艺术为优势的装置艺术特色方向;俱乐部的机器人特色得到了GE上海公司的全力支持;与中科院及上科大联手运作张江STEM特色实验室群;利用沪江网的CCTalk直播、录播、点播系统,可以实现与嘉定竹笋实验工坊、张江创学工坊、普陀机器人工坊和宝山圆梦工坊的课程共享。而在嘉定园,得到了工业区党工委、管委会、集团公司的直接扶植,得到了嘉定区教育局、科委、环保局、气象局大力支持,整合了区域内学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倾力打造了跨校合作交流平台;包括中国干细胞集团、上海航天电子等一大批企业入驻与校企合作办学,与智慧教师发展联盟一起成为了园区教育的两大亮点。
经典案例之:实验园区教育的STEMer蓝海生态endprint
学会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要求青少年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收获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应对自然、挑战社会,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而这一切,在现有课程体系空白的情况下,亟待开拓校际边缘课程资源,侧重于多元课程内涵、深度的开掘;形成特色与常规相交集的项目解决方案。这有可能是园区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品牌的转瞬即逝的机遇。
对于教育蓝海的介入,张江教育人的体会是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小步快走。用他们的话说,教育蓝海有别于商业蓝海的一个明确区别就是它在选种期(论证阶段)特别谨慎,拒绝反智,智慧地让教育双方都来维护教育的公共理性,避免与整个教育行业对立;而它的播种期(小规模试验)与其他教育相关产品的距离,必须控制在提前半步的步幅以内,这种超前半步策略,使得探索不太一样的新教育,在实施空间上能被容忍,在实施方案上便于调整,在课程转化上也有了验证的保证,有助于控制频率,不至于乱了教育的方寸。
就园区教育而言,蓝海的最近发展区定位,还是应该围绕STEM做足文章,在号召力上,要争取更多的STEMer加入,这其中,尤其是要向那些积极支持的领导、校长们表示敬意,同时也要鼓励更多的教师走出自己所教学科,实现跨界的同时,能再次走回到本学科,实现专业的、新的跨越;要在寻求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在课余、校外、社会等边际环境,为他们期待当教育创客的志愿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条件与可能;要引导教育者都来思考新教育形态下,对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实践新途。
收获各方的反馈:由此延伸到明天
在全面考察了张江首创的园区教育之后,我们非常期待能得到某种官方的点评。恰好,张江俱乐部这些年来持续完成的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的每一次答辩,都留下了专家的系统客观评价,姑且摘录如下:
针对2011年《凸显张江地区区域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研究》项目成果,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赵才欣副主任指出:“浦东新区所推动的‘办学联合体,可借鉴的经验是清晰的;……张江俱乐部彰显的是基于地域资源优势的课程共建,集跨学段、跨业态的群体智慧共同开发社区中的课程资源;……显示了浦东经验。”
由原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俞利惠主任领衔的专家评估组在全面审核了2013年《张江高科园区开放性科教课程开发与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之后,给出的综合评价:“本项目已连续滚动实施多年,项目组以组建张江科技教育孵化俱乐部为载体,整合利用张江区域内政府、园区(企业)、学校、家庭多方教育资源,成功探索了一条依托社会办教育、办出区域特色教育的全新之路。聚焦开源性社会资源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共享平台的建设,深化、完善了机遇园区科技特色的开放性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