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经典课堂助力德育

2014-11-17 14:30:01陈小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责任德育文化

陈小辉

曾经有一段时间,传统文化思想被过度解读为腐朽的封建残余而被粗暴地全盘否定,于是文化传承链条被撕裂,道德信仰根基动摇。古人说,河川若断流,我辈何以见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见祖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光芒,我们就如盲人走夜路,迷失了奋斗的方向。传统文化是是一股来自远古的清泉,深邃而又甘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结合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启其心智,助其开垦一片品行天地。

一、德育自古而今始终都是教育的重头戏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写出了老师三种不同的职能,老师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勇于质疑的可贵品质。都说“教书育人”,教书的核心目的是塑造有独立人格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孝、悌、谨、信、爱、亲,都是人必备的修养,只有品行提高了,才去学习知识。徳为先,文在后,教育不可舍本逐末,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经济”风靡全球,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应的道德素质,德育在现代教学中也就显得举足轻重了。要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就要彻底抛弃“重智轻德”的应试思维,庸俗的“土豪”思维让国人蒙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从感恩心开始,在责任心里强化,在行为规范里显现。

二、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感恩心

感恩是一种朴素的伦理,知恩报恩是人一种朴素的情感。

物欲泛滥的社会,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的感恩思想在道德滑坡下遭到严峻的挑战,和谐校园期待加强感恩教育。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以传统文化为基本素材教育学生“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

圣人训: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甚至感恩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与伤害一起铭记于心,爱成就感动,伤害亦可提升忍耐力。对别人的过错,不要耿耿于怀,要有宽大之心,尽快忘掉,做一个心量宽广的人。

学会感恩,懂得孝顺。父母用辛勤的双手送出了我们的前程,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感念父母的厚爱与艰辛,带着感恩的心敬重父母,这就是孝。正所谓:人生多忙碌,父母心中驻;常思养育苦,时怀报恩心。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人感恩的心态呢?其实感恩不一定要豪言壮语,不一定要家财万贯,作为中学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从一条真心问候短信,一次及时的帮助,一个真挚的微笑开始。每天抽一点时间,为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而感恩,为自己的甜美生活而感谢父母,真诚地为身边的每一个人祝福。逐渐地让感谢成为一种习惯,让尊重成为一种需要。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果一个人孝心开了,他会把这个孝心拓展到感恩周围的人,进而拓展到爱护周围的环境。在感恩中感悟到人生幸福的真谛是爱的给予,而非物欲的满足。

三、用传统文化树立学生责任意识

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使它向着有序的境界发展。在他认定的有序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片祥和安宁。在选择这一人生目标后,孔子为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从未动摇。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是的,如果人们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只想着自己的小世界,而没有对大家庭有所担当,没有对社会做出贡献,自身的价值必会贬值,必会随着历史长河奔涌而消逝。当时有智者长沮、桀溺选择避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做法大不理解。可是孔子无怨无悔地认定天下大乱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就是对他自己一生最好的概括了。这种胸怀天下的济世精神不就是教导学生最生动感人的素材吗?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肩负的责任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身处乱世的孟子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表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释然,中唐文人杜甫身居陋室把责任解读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叹,北宋的范仲淹则认为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到了清代,顾炎武将君子的这份责任演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之于君子必备的内涵。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面对错误时,强调理由,推卸责任的多,主动认错,勇于担责的少。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能勇于担当,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造成诸多的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它会导致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激,出现信念不坚定、意志力减退、学习被动应付、生活萎蘼不振等现象,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出现埋怨他人,怨恨社会不公心态,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朱熹治家格言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书不是为了自身日后富贵荣华,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素养。当选了班级的班干部,不代表权力,不意味权威,而是要有为集体服务的心态与责任精神。担当责任既是时代召唤下的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个体自觉中的一种主观努力,其核心是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在“自强不息”中担当自我;在“厚德载物”中担当世事。由成就自我,再到改造社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由“自强”到“载物”的担当路径。

四、用《弟子规》规范学生行为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人随时都有可能在这个舞台迷失自己,但如果能认真学习《弟子规》中的训戒,就能不断地修正学生言行,提高学生素质。如果说学生是一盆花草,感恩之花绽放枝头,责任意识厚其根基,那么《弟子规》就如一把剪子,裁下残枝败叶,使其形美体香,引人注目。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学生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合理正确地引导,循循善诱,就可以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出必告,反必面。”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出门时告知父母你去了哪里,跟谁在一起,好让父母放心,逾期不归也知道上哪儿去找人,或跟谁联系;回家进家门时跟父母打个招呼,好让父母心彻底踏实下来。现在有些孩子:出不告,反不面;来无影,去无踪。

“言语忍,忿自泯。”同学之间说话时温和一些,做事忍让一些,多替对方着想,忿恨自然会消除,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试问,诸多的学生斗殴事件中那几件不是因为在碰到鸡毛蒜皮小事时彼此言语相激而造成的呢?

“置冠服,有定位。”“几案洁,笔砚正。”很多学生因不注意生活细节,乱放衣物,乱丢垃圾,拖拉懒散,不但有损个人形象,也不利于同学间和睦相处。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年少冲动的中学生,凡事都有好奇心,犯错在所难免,如果能正确看待错误,勇敢承认,则是莫大之善。不是说“知耻近乎勇”吗?及时表扬那些勇于承认过错的学生,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有勇气坦诚自己的不足。

传统文化改善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吾日三省吾身”中提高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能力,把良好习惯内化为道德规范,从而告别陋习,崇尚文明。自此,学生少了叛逆,多了感恩;少了推诿,多了果敢;少了冷漠,多了微笑。

当一个人有了感恩心,就会对所生存的环境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再加上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德育育“人”的目标就基本实现。有人说,借前人的光,走前方的路,身为语文教师,应该踊跃承担德育任务,智育与德育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课堂上不仅传以文化知识,还要授以处世之道、立身之德,因势利导,开启学生智慧潜能,把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慢慢地生根、发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优化课堂的教学效益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责任德育文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谁远谁近?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