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韩愈把“传道”放在了首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依靠文学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一)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的英勇不屈,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德育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建情感氛围,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
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价值远胜于其它。通过对史铁生人生经历的了解,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在地坛时对人生的思考,进而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揭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之情。面对挫折,能够在颓废之后重新笑对生活,感受慈母孝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把握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这一主题,应是本文的精髓所在。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回忆母爱·设想母爱”的交流活动并进行即兴演讲,学生们通过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在当时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触龙说赵太后》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句话,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活动:父母让我们今天刻苦读书,就是在我们年轻得还看不到现实的真相、生存的艰难的时候,已经为我们做着长远打算了。父母期望的,就是他日我们能够自谋生路,过上好的日子。那些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不想读书,怨父母逼自己读书的同学们,你们可曾想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范文的典型素材,为学生树立正面旗帜,灌输先进思想,启迪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每篇课文哪怕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其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训练,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一)从所学课文中得出启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学生受到了思想的教育,这时要他们再联系实际,抒发感想,自会水到渠成地写成文章。
例如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布置学生围绕蔺相如的克己奉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与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德,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使学生思想产生质的飞跃。
(二)从日常生活中品味人生
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将自己的见解、感受、体会倾注于笔端,逐渐便会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例如:针对校园中发生的同学乱丢纸屑、讲脏话、通宵上网等现象,以“八荣八耻”的教育为契机,让学生以“责任感”“荣辱观”为话题进行写作。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事,学生有话可谈,并也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从系列作文中塑造心灵
如:为了正确认识自己,以“我”为题进行写作,通过写作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便可取长补短;接着从最熟悉的家人写起,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爷爷”、“我的奶奶”等,从家人身上吸取高贵品质;再扩展到“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再写“升入高中的感受”、“我战胜了自己”、“我学会了宽容”等。这样,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三、在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
对于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由于他们的性格、观念、情感等正在发展形成中,具有不稳定的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有益读物来满足其生理、心理的需要,以引导其健康成长。教师有计划地推荐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提供楷模的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决定了它的特殊教育作用,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特长,都可能在课外语文活动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得到发展。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如在看完央视“感动中国”节目后,开展“寻找感动”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感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发现文学作品、语文课本、周围生活中不乏许多令人感动的素材;会发现伟大有伟大的感召力,卑微也有卑微的震撼力;会发现自己虽然很平凡,也许感动不了中国,但可以从感动身边的人做起,留下关爱,带来温暖。这样他们在寻找中获得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机制已经被否定。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的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让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社会良心,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