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品德

2014-11-17 22:59陈绍理
新课程·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品德活动教育

当前,我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人口城市化趋势十分明显,农村的青壮年到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十分普遍,留守老家的几乎都是年迈的老人与儿童,而这些留守者普遍有两个特征:(1)年纪老或小,身体弱且多病,文化层次居社会最低层。(2)普遍贫穷,缺乏经济实力。我们这些在西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人,面对着这种社会现实,如何把留守在家的这部分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给他们装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不再重复祖辈的老路,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无论地方多偏僻,文化多落后,观念多陈旧,但现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充分得以体现。在这个金钱观念第一的社会中,越是在闭塞落后的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下一代的价值观念、品德素养的形成就越显重要。现代社会倡导的时候主义价值观,更说明了品德意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的新一代公民。

然而,这些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状况又是如何呢?(1)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外出打工,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般来说,他们的物质条件都比较优越,没有经过相对艰苦生活的磨炼。(2)留守在家一般是祖孙两代。隔代抚养格外溺爱,使他们缺乏承受挫折的尝试,养成追求高消费、个人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倾向明显,更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明显任性娇气。

农村青少年出现的这些问题,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些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在教育方法和观念上应该反思的问题?而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如果无所作为,无疑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儿童的行为意识、品德习惯的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在青少年的道德观念行测期,我们将心放在他们身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促进他们良好的品德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悟出了在培养农村儿童思想品德方面的一些心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在活动和交往中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

活动和交往是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曾经提出:社会是人类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研究优良品德的培养问题也救赎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交往、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和阳光的行为意识之中,并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如,我校根据全体留守寄宿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间和课外活动中,有意识地组织篮球、武术、体操、乒乓球、读书、文艺、书画、剪纸、制作等社团,各社团安排专门的特长教师与班主任出任指导教师。从时间和空间上根除了那种课后让学生漫无目的玩耍,从而恶习增长互传的土壤。由于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交往和活动,使他们做人、做事和交往的本来不断增强,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不断净化和各种素质得出提升。

二、在活动和交往中引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为了让学生的社会化步子迈得大一些、快一些,可以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小就要把自己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生活联系在一起,尽情去体验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此,我们学校在近几年的各种假期中都会布置几项特殊作业:做一天“社会人”,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岗位,扮演好一阵角色,履行好这种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德,学会一项本领。开学以后,学校以校园广播、自办板报、手抄板报等为载体,将学生的感受公示在校园里,促进了绝大部分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行形。

如,最爱吃零食、乱花钱的杨婷婷(化名),跟奶奶卖了一天的鸡蛋后,深有感触地说:“挣钱太不容易了,我卖了一天的鸡蛋挣不到10元钱(除去在邻家买鸡蛋的本钱),还不够一周的零花钱,我原先爱吃零食、乱花钱的习惯该改了。”

平时不喜欢吃饭,乱倒饭的杨将(化名)同学,通过与爷爷种麦子的劳动后,对同学们讲:“做好一个馒头,从种麦子到收割,到做成面粉,再到蒸成馒头,要用太多的工夫,实在不容易,我们轻易地倒掉,太浪费大人的劳动成果,确实不应该。”

同学们在活动和交往中,受益于自身感受,到校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适时的点拨,使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了极大的改善,校园正气日渐旺盛。

三、在活动和交往中锻炼学生的品德意志

交往和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前提。在交往和活动中培育品德是有形的,同时也是无形的,其载体是人的语言和行为,而且也存在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由于人们是在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中认识自己,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力,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般情况下,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而最想了解和最难了解的人恰恰是自己。因而,要想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参与人际交往,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培养人民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交往合作的能力,逐步养成诚实、谦虚、遵时守信等待人处事的态度以及热情、宽容等交往品质。

特别是在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参加劳动实践基地的常规蔬菜种植的劳动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品德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这个年代,虽说我们这些孩子出生在农村,有几个人会使用劳动工具,又有几个人能有劳动技能?我们在闲置的校园空地上,带领师生垦出几亩劳动实践基地,分片承包到班,学校统一规划,并指派专门的劳动技师进行指导,从使用工具教起,到每学期收获成批的时令蔬菜,每个过程都由技师指导学生劳动,其结果,各班不仅收获了班活动经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分工工作、精诚团结、相互包容、协调配合、珍惜劳动成果等意志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四、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使教育的时空不断延伸,特别是个性化的张扬和培养,对人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解放学生的头脑与双手,通过活动与交往,使其积极地了解社会并适应其发展,主动地在实践中训练和培养他们立身、待人的文明习惯和品德修养,才能使他们切实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懂得劳动与创造的真正含义。

比如,今年我校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到烈士陵园扫墓,由团支部改成了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献爱心活动——3至8年学生为敬老院老人服务一周,认识一位“爷爷”或“奶奶”,为他们过一个生日,献一份礼物,表演节目,向他们学习一种品德或精神。活动结束,总结会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勤俭节约。”有的说:“我懂得了什么是朴实与善良。”还有更多的孩子说:“爷爷奶奶们的勤奋、生命不息辛劳不止的精神教育了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活动结束后,原来全校出名的“赖王”李斌(化名)在班上主动承担起生活助理员的工作,每天为同学们端饭,收拾餐桌,主动帮助值日生整理教室,同学们都说李斌“变了”。

所以,自我封闭的教育,天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我能动性的调动,那种将他们的活动圈子定格在教师或者家长完全设计好的圈子里,必将因噎废食,应该完全摒弃。

在获得和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是从一定的目的、动机和利益要求出发做出的联动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依靠教育者的言传身教,需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向儿童传输正确的品德要求,表达和疏通思想和情感,积极反馈评价信息,创造育人活动和交往条件。“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育者的言论、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生活情趣的举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活动与交往是育人的基础,也是检验育德成果的重要方向。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现代交往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义与利的矛盾关系,必然会推动广大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陈绍理,男,政史专业,就职于四川省阆中市玉台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政史教育。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品德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