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通过阅读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这对学生的发展相当重要。面对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使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主要对加强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提出要将阅读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通过改善测评方式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途径
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由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将阅读的收获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单一地接收老师个人的阅读理解,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面对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阅读,独立地思考,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一个引导者,对学生的阅读做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在无形中慢慢形成。下面简单介绍了加强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几条途径,希望能够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过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禁锢,使得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总是按着“阅读—解读—理解”这条路径,使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阅读中缺乏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教师务必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理解,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确立,其主观能动性便可以得到发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向学生提问:“文中那个农夫的行为是否正确,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样的话,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二、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要知道,阅读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和学习,然而小学生处于一个好玩、好动的时期,想让他们自己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老师可以使出“硬招”,就是说老师可以在下课前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阅读。具体来说,就是老师每天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一篇新课文或者课外读物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本子上,老师可以随机抽查,看看学生有没有完成这个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每天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再需要老师的硬性要求,自己便能主动去完成。比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一些大自然的文章,同时写下自己看完文章的想法和感受,把这些观后感记录在本子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能开阔视野,自我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也能逐渐提高。
三、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很多时候,学生感觉语文阅读课枯燥乏味是因为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和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阅读课文就是在阅读生活,阅读课便变得有趣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从而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特点,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语文老师在教一篇文章时,会先让学生按结构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概括每个部分所讲的内容,最后才把文章的大意告诉学生。这种死板的阅读教学顺序,使学生像“没有思想的木偶”被老师“摆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思维便会受到禁锢,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老师要明白学生首先阅读到一篇文章时最想知道的是文章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不是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创新需要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摒弃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抓住学生的阅读特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趣多样的阅读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只有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快乐地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森元.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培养方法探讨[J].才智,2014(13).
[2]孟庆甲.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刍议[J].科技信息,2010(10).
[3]张莉.让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人性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途径[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12).
[4]刘丹.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5]张娥,黄清涛.让阅读开启学生的心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作者简介:惠院院,女,1980年9月6日出生,籍贯:陕西省西安市,本科,职称:小学高级,研究方向:阅读教学、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