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青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分别从两翼配合。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有力地策应了其他战略区的作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为此,中共中央军委拟以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向长江以南地区挺进,实行第二次千里跃进。粟裕在关键时刻提出不同意见,被中共中央军委采纳。三路大军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歼敌,最终达到了战略目标。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刘邓野战军、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三路挺进中原,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前线。为了争夺中原、解除长江沿线及江南所受威胁,国民党军一面加强长江和中原各铁路、各重要城镇的防御,一面调集位于九江的白崇禧集团主力、位于徐州的顾祝同集团主力、位于西安的胡宗南集团一部对中原地区人民解放军实施战役性进攻,企图达到以攻为守的战略目的。
1947年12月13日至12月30日,陈粟野战军协同陈谢集团对平汉铁路新郑至确山段、陇海铁路民权至砀山段实施破击战,歼敌4.5万人。12月底,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刘邓野战军各一部在河南省确山县会师。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刘邓野战军鄂豫皖根据地,同陈粟野战军豫皖苏根据地、陈谢集团豫陕根据地连成一片,胜利完成了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三军挺进中原,对于改变全国战争形势,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这时,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虽已处于防御地位,但兵力、装备仍占较大优势,并占有战略要地及交通要道,尚有举行战役进攻的能力。而深入大别山区活动的刘邓野战军,因长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行军作战,处境相当艰苦。陈谢集团在鄂豫陕边区、陈粟野战军(西线兵团)在豫皖苏边区,同国民党军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刘邓野战军、陈粟野战军、陈谢集团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调动和分散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力量,如何相互配合、适时集中兵力、寻机歼敌。
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实行第二次千里跃进
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了迫使国民党军改变中原的战略部署,拟以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继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之后,进行第二个战略跃进。由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时,由粟裕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在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基础上组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率部经充分休整后,先行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吸引中原国民党军80多个旅中的20~30个旅回防江南。
3月4日,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编组了4个兵团:粟裕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
2月下旬至3月上旬,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率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北渡黄河,转移到到河北省濮阳县(今属河南省濮阳市)境内整训,为执行渡长江南进的战略任务作准备。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粟裕抓紧时间整训部队,厉兵秣马。同时,以多种手段对敌人进行侦察,向长江沿岸地区派出先遣小分队,积极作南渡长江作战的准备工作。
粟裕认为在中原歼敌较为有利
在积极进行南渡长江作战准备的同时,粟裕也对南渡长江作战与留在中原作战的优劣进行了对比。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思考,他对于南渡长江作战或集中兵力中原作战的利弊,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他认为,从全局来看,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其他战场彻底打败国民党军,中原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势必还要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只有打几个大歼灭战,才能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情况看,要打大歼灭战,3个纵队渡过长江南进是做不到的。在山东战场,由于国民党军坚固设防地域较多,人民解放军作战地区比较狭窄,暂时也难以打大歼灭战。
粟裕还认为,3个纵队渡过长江南进,到敌人后方进行宽大机动作战,这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的震惊、威胁和钳制。
粟裕认为,3个纵队渡过长江南进,会削弱中原战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歼灭战,必须组成强大的野战兵团。在一个战役中,既要有足够数量的兵力担负突击任务,各个歼灭敌人,又要有相当数量的兵力担负阻援和钳制敌人的任务。当时,在中原战场上,刘邓野战军、陈谢集团,加上华东野战军主力,是有力量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如果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过长江南进,而又调不走敌人在中原的4个主力部队,则势必分散人民解放军兵力,增加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而进入江南的部队,由于作战环境的关系,也发挥不了善打野战的长处。再则,3个纵队在渡过长江后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5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3至5个整编师。两者对比,3个纵队还是留在中原作战更为有利。
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粟裕虽然有以上这些考虑,但要不要向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建议,开始还是有顾虑的。他主要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性,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但是,他想到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结合起来。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想到这些,他终于消除了顾虑。4月18日,粟裕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华东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粟裕提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暂不渡过长江,集中刘邓野战军、陈谢集团、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同时,他还建议向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向长江以南敌人的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每路五六百人,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摧毁敌人基层政权,破坏敌人的兵源、粮源和其他战争资源,宣传发动群众,以策应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的军事行动。
粟裕这个建议上报中央时,陈毅已从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今属平山县)来到河北省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市),对部队进行渡江南进的动员。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立即来电要陈毅和他一起去当面汇报。他们到达西柏坡后,随即前往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向毛泽东汇报。粟裕着重汇报了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根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听了汇报后,决定马上进行研究。
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集会议,讨论第二个战略跃进问题,陈毅、粟裕列席了会议。经过反复研究,中共中央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
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粟裕说,陈毅不回华东野战军了,今后华东野战军的工作,就由你来搞。粟裕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着急,当即再三请求,让陈毅仍回华东野战军工作。毛泽东回答,中央已经定了,陈毅和邓子恢都到即将成立的中原军区、中原局工作。于是,粟裕请求保留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毛泽东沉思片刻后说,那好吧,陈毅仍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中原军区和中原局的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
5月9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兼任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治委员。陈毅仍兼华东军区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陈毅到中原工作期间,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由粟裕代理。
豫东战役使中原国民党军丧失战役进攻能力
粟裕向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的建议,实际是立下了不南渡长江作战扭转中原战局的“军令状”。各方面拭目以待,他自己更觉得担子很重,压力很大。豫东战役就在这种背景下拉开了帷幕。
6月15日,粟裕定下了以第三纵队、第八纵队“攻取开封,调敌西援”,“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针和部署。
6月17日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纵队兵临开封城下,对东南西北四关守军发起猛烈攻击。
开封失守,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为挽回颓势、安定人心,蒋介石令邱清泉兵团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河南省兰封县(今属兰考县)、山东省菏泽市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同时,以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区寿年率新组成的第七兵团,由河南省民权县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以图重占开封,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主力决战。
6月27日,粟裕下达了围歼区寿年兵团的作战命令。突击集团乘敌立足未稳、犹豫徘徊之际,从四面八方发起猛烈进攻。7月1日晚,突击集团以3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歼河南省睢县龙王店守敌。至7月2日凌晨,经两天三夜激战,除榆厢铺、何旗屯仍为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五师第十六旅残部据守外,突击集团全歼区寿年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第六旅、第十六旅一个团、新编第二十一旅等部。国民党军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区寿年、整编第七十五师中将师长沈澄年被俘。
豫东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援作战在内,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共歼敌9.4万余人的胜利。经过豫东战役,中原地区国民党军丧失了发动战役性进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