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
摘 要: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许多家长错误地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早”上,剥夺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顺序。树立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让孩子正常地学会爬行、走路,不过度地将孩子与他人比较,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关键词: 婴幼儿 早期发展 发音 爬行 心理发展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婴儿期,过了1岁,就进入幼儿期。1岁左右是孩子发展的分水岭,因为他们可以走,可以说话,可以和周围的世界进行交流。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关键的时期。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孩子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有教育意识的父母会抓住这个宝贵的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开发潜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下面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婴儿最早发的音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儿童最早发的音是“mama”,并有以下几个证据。婴儿出生时开口啼哭,发自然长音“a”。婴儿吸吮母乳时由于口腔封闭,气流经由鼻腔冲出,发出了“m”音。如果强迫婴儿吃奶,婴儿在几个月大时就会发出“ma”音。多数儿童从出生就由母亲抚养,母亲首先教儿童发的音肯定是“mama”。另外,各大语系之间对母亲(ma)、父亲(pa、ba)的一致化发音大量存在。由此认定儿童最早发的音是“mama”。
事实上并非如此。妈妈们一般都和儿童朝夕相处,因此自然而然地认为儿童在发出“ma”的时候是在喊自己,实际上,ma、pa或者ba都只是儿童自己咂嘴有意无意地发音,他们自己并未赋予这些音任何含义,ma=妈,pa/ba=爸的含义是大人们赋予的。“m-a”这一发音组合与“乳汁”、“食物”的关系在一遍遍哺乳过程中被强化,最终形成与“食物提供者”——母亲的强关联。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母亲本人对这一发音的反馈与诱导。
据观察,儿童最早的明确的发音应该是“baba”。严格来讲,儿童最早的有明确意义的发音是“bua”,即“不啊”。
儿童在半岁以后,自主性逐渐发展。所谓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会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性行为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1]。儿童自主性最早发展的一个明显表现是——“拒绝”。即他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玩具,对看护者给的牛奶做出吃或不吃、吃多还是吃少的决定,用手指告诉看护者他想去哪儿,或对什么感兴趣,等等。这时,儿童“拒绝”的表达方式是发音——“不啊”。
随着儿童语言方面的不断发展,渐渐能够将“bu”和“a”连在一起,发出“ba”音。这是儿童在语言方面的一大进步,表明他已经可以将不同的音拼起来。
有的母亲对于儿童先学会说“baba”感觉不解,为什么自己每天辛勤哺育孩子,他却不先叫“mama”。但也有的母亲认为这是件好事,孩子先叫“papa”,那就由爸爸喂牛奶,尤其在晚上可以缓解母亲的劳累。
二、学步车能帮助孩子早学会走路吗?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的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学步车即是其中之一。
学步车,能在脚轮上运转的座架,婴儿在车内就座以后,可以借助框架的支撑进行任意方向运动。学步车自诞生以来受到很多父母的欢迎,在婴童用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它可以将父母的双手“解放”出来,减轻看护者的负担,不但可以避免婴儿在地上爬,让孩子早早学会走路,还可以满足父母教育孩子早成材的愿望。
一般来讲,婴儿8个月左右开始爬行。随着爬行锻炼到一定程度,他开始要求“站立”、行走。但此时的孩子不是完全站立,而是在看护者的单手牵拉下,趔趔趄趄、歪歪扭扭、前冲后撞地走。由于孩子个子小,重心不稳,还特别喜欢爬楼梯,会给看护者带来体力上的巨大挑战,对于年老的看护者更是沉重的负担。学步车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教育早成材,最好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经过爬行直接行走。
从实际情况和各项研究来看,学步车不仅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促进孩子提早发育,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安全隐患及阻碍孩子发展。由于看护者将学步车作为“解放”双手的用品,往往不太看管婴儿的使用,一旦学步车的前轮自己停转或者被障碍物卡住,学步车滑动速度太快,非常容易发生“翻车”事故,对儿童造成损害。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卡罗尔·西格尔(实验心理学家)和纽约州立大学的罗杰·伯顿(发展心理学家)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对100多名宝宝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关于学步车对宝宝运动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他们将宝宝分为两组,一组宝宝从不使用学步车,另一组宝宝平均每天有2.5个小时待在学步车里,然后每3个月检查一次宝宝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平均5个月时能自己坐起来、8个月时能爬行、10个月时能走路。而另一组宝宝平均6个月时能自己坐起来、9个月时能爬行、12个月时才能走路。这说明,学步车对宝宝的身体发育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阻碍宝宝的发育[2]。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又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因此,儿童动作的良好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家长不能因为私心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而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三、孩子可以不会爬吗?
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提前发展,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经过爬行就可以直接走路。那么,爬行对孩子的发展是不是可有可无呢?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的理论说明了两点,第一,每个发展阶段都必不可少;第二,每个发展阶段的充分发展对后一发展阶段十分重要。
爬行有什么好处?第一,有助于协调能力的发展。爬行可以刺激前庭器官,有助于维持平衡感。爬行需要手眼脑协调作用,有助于左右脑均衡发展。第二,有助于身体健康发展。爬行可以锻炼躯干以及四肢的肌肉,促进儿童大动作及精细动作发展,增强儿童各部分的力量,增强动作的灵活性,使儿童在学会走路后,不易跌跤。第三,促进空间智能发展。爬行同行走相比,所处的空间位置更低,儿童在看不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爬行了解环境中各种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激发探索欲望。
不会爬直接走,既不能说明儿童是天才,又不能说明儿童不正常。爬与不爬都是正常的。有些孩子不会爬行与孩子自身特点、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父母的教养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孩子腿部力量很强,容易学会走路;家庭空间较小,儿童没有可供爬行的空间;有些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卫生,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本来能爬的孩子失去了爬行的机会。
四、孩子心理发展时间表怎么才是正常的?
孩子出生后,家长会不自觉地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有的家长还会参照常模衡量孩子的发展。那么,怎么比较、衡量才正确?
中国有句育儿老话“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长牙,周岁走”。而实际上,孩子之间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有些家长,包括有些医生,就认为老话不能全信。
实际上,不是老话不正确,是我们在理解老话的时候有偏差。在理解老话的时候,不能太死板,不能认为孩子三个月时不会翻身就不正常。这句老话应该是个常模,也就是对很多儿童观察后得到的一个中间值,即有的儿童可能稍早,有的儿童可能稍晚。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他指出,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因此,我们在看待某些老话、常模或统计数据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将其看得弹性一些,个体化一些。
新一代的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想比别人好的时代。但态度、观念更重要,不良的心态、不科学的观念可能不仅不会促进孩子的发展,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宇觅.自主性[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pzl3PZiC-3lmiv1qJD_bRXFpx-jFxhVqcvhaa6cZ1HrQ83ckd
tayWhRVoXFLEgX:2013-09-14.
[2]学步车会阻碍宝宝的运动发育[EB/OL].http://baby.sina.com.cn/health/12/1402/2012-02-14/0833200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