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中文曾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并存来描述当下中国文学的基本境况。以此类比文学界的前行态势,似乎也存在着体制写作、学院写作、民间写作、网络文学四者并存的局面。体制写作拥有更多的资源以及相应的专业精神,学院写作恪守知识主义的传统,网络文学则充斥着自由与冒险的精神。上述三种范式,竞相于话语场上厮杀,唯民间写作漂浮如萍,聚散多无踪。不可否认的是,民间写作虽然在其他话语的挤压下,空间愈发逼仄,但因其自身具备的自发性特性、至上性信念,有效维护了文学存在的纯粹性,而纯粹性因素恰恰构成了文学合法性的根基。
罗丹曾经指出,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此判断运用于民间写作之上,可谓恰切。民间写作的源源不断和有效发掘,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学得以与社会各阶层的相切,不至于幽室踱步或者闭门造车。毕竟,民间写作的成熟和壮大,可以为其他范式的写作输送新生的血液。
此次为河南散文民间写作特辑组稿的四篇文章,虽具一定代表性,但难以涵盖整个河南民间散文写作的全貌,其他如信阳王新华、洛阳贾志红、新乡郭艳先、周口阿慧等,亦是个中翘楚,因种种缘由,未能入选。然则管中窥豹,可得见河南民间散文写作的基本气息所在。阳夏《行走》一篇,历练之扎实,血肉之丰厚,让人想起了海德格尔津津乐道的梵高笔下的《农鞋》,祖克慰的动物系列散文,近三年来集中喷发,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作品,人与自然诸物的关系,得以重新审视。石广田、周红二人的文章,走的是美文路线,呈现出副刊式散文作品的圆熟状态。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语),文字之外,斜倚众多的意味,以期观者的抚弄。(特约组稿 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