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

2014-11-15 03:03官卫星舒海燕
文教资料 2014年20期
关键词:认同感教师职业师范

官卫星 舒海燕

(1鹰潭职业技术学院;2鹰潭市第五小学,江西 鹰潭 335000)

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研究

官卫星1舒海燕2

(1鹰潭职业技术学院;2鹰潭市第五小学,江西 鹰潭 335000)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打好师范学生的心理基础,关系到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设置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以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培养未来的合格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范生 职业认同感 培养策略

职业认同在职业发展领域内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人从事该职业的内在激励因素和最持久的原动力。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将来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根据近几年师范生就业的情况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暴露出教师职业技能较弱,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差,从专业到职业的适应期延长等问题,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有序发展,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因此,笔者针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不强的严峻现实,在调查研究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培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作了如下探索性的思考。

一、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作为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因为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色所在,也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因此,高师院校应结合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求,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压缩其学时,用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二是夯实通识教育课程。为了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设素质类课程,构建以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如增设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工具类课程,增设人文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素质类课程。三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大是普遍现象,如德国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数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设置大比重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可增加诸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实践论、教学名师教学设计品读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我们要科学有序地安排好各项教育实践课程,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采取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二、改革培养模式

为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高师院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师情感,增强对教师身份的认同。二是积极推动“双进”工程,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双进”工程是指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实现校校合作。高校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中小学名师则为师范生开讲座、上示范课,担当技能训练指导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三是强化平时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从教信心。师范生技能训练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如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为了使平时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和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方案,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具有可操作性,并实现技能训练的常规化,以实现技能训练的目标。四是注重学生的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要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师范生就需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参与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三、增强职业情感

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师院校已重视师范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笔者认为,职业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进行思想教育。在当今社会“经济至上,金钱万能”的不良思潮的侵蚀下,有些师范生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认为教师职业清贫、辛劳。对此,高师院校必须从思想方面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特别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要经常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中的困惑。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提升其职业情感。二是开展一系列活动。高师院校可以让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观看教育类优秀影视作品,聆听优秀教师所作报告等,使其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性和意义,感受教育的魅力,领悟教育的真谛,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的形成。三是开设实践课程。教育实践性课程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师范生通过教育见习、顶岗实习等教育实践性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师范生充分感受、体验、领悟教育的真正内涵及教师这一职业的历史使命,力求使这种职业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四是教师本身的言行示范。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最直观的认识就是从自身接触和熟悉的教师开始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影响极深远。高师院校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完善自身形象,以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以师为镜,不断形成我们所期望的职业情感。

四、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

高师院校以培养教师为天职,其校园文化应体现“师范性”,而“师范性”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笔者认为,营造“师范性”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建设富有“师范性”的校园环境。作为师范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要处处体现“师范性”之人文内涵。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装饰布置等都要与“师范性”紧密相连,如在校园内建立富有“师范性”的雕塑,布置教育家之名人名言、优秀教师事迹介绍、学生优秀作品等。通过这种“师范性”环境氛围的熏陶,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二是优化校园软环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古到今都是我们教师的行为道德准绳,高师院校要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并引导师范生不断践行。为突出“师范性”,高师院校还应营造“尊师重教”、“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精神”的文化氛围,使每位师范生在校园内就感受到教育事业之神圣、教师职业之崇高,激发师范生热爱教育、喜欢当老师的情感,从而促进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增强。三是高师院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评价等,都要突出“师范性”,使师范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开展“师范性”校园文化活动。高师院校应围绕“师范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师职业辩论大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教师形象设计大赛”等,以此加深师范生对教师身份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郜锦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认同感教师职业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