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军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
陈志军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谚语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研究了英语谚语在翻译时的一些技巧,最后着重指出了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
谚语 英汉对比 跨文化交际
谚语是各国文化宝库中的串串明珠,是整个民族中千百万人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谚语是人民大众和文学作家在自身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锤炼出来的最通俗、最简练、最实用的大众化语言。谚语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结构紧凑、风格鲜明、寓意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英汉两个民族虽然语言各不相同,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的某些共性,英汉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于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英汉谚语也存在相同之处。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又存在差异。英汉谚语有相同的起源和语言特点,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汉谚语的语言具有简练和生动形象的特点。英汉谚语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价值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开创新生活。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与思想标记。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总的看来,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幸福主义为目标。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点,以禁欲主义为目标的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更侧重时间和财富的关系。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因此常以Dog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之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 “狗娘养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等,人们在对狗好像没有好感。在对待年龄问题上,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英语谚语“You can’tan old dog new tricks(年逾花甲不堪教)”就带有对年老的悲观和无奈色彩。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英谚“To cry up wine and sell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卖狗肉”,英谚“Love me,love my dog”与汉谚“爱屋及乌”,英谚“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谚“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等等,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北京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 is blind”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 “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来源于神话。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了解了英汉谚语不同后,本文拟就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作初步探讨。英语谚语汉译法常见的有五种:套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和对联法。其中套用法乃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段。采用这种翻译法,既保持大不列颠谚语的风采,又符合汉语谚语的结构与习惯。“A snow year,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willing heart.”(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Barking dogs donot bite.”(吠犬不咬人。)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潮流下,肩负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双重任务的译者,不仅要向本国读者介绍异域的语言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内容,而且要把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弘扬本国的文化,最后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
[1]陈克.中国语言民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王福祥,吴汉樱.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陈文郁.英语格言警句在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1999(5).
[5]陈锡麟.翻译教学法与翻译练习.外语界,1990(4).
[6]崔玉芬.浅谈英语典故的翻译.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