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青 谢艳霞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绝大多数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1]。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其术式包括腮腺浅叶全切术、腮腺浅叶次全切术等类型[2], 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149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术式将他们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性40例, 女性32例;年龄25~69岁, 平均(43.5±7.8)岁;肿瘤直径0.7~11.9 cm, 平均(4.9±2.1)cm;多形性腺瘤57例、腺淋巴瘤15例。观察组男性42例, 女性35例;年龄23~68岁, 平均(42.1±7.4)岁;肿瘤直径0.5~11.6 cm, 平均(4.7±2.0)cm;多形性腺瘤58例、腺淋巴瘤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腮腺浅叶全切术治疗, 方法如下:①给予患者全麻或者局麻。②保持切口为大S型,翻开皮瓣。③从面部神经下颌边缘逐步进行逆行解剖, 分离面神经颞支、额支、下颊支、上颊支、下颌缘支。④在面神经各分支的浅面将包括肿瘤在内的所有腮腺浅叶进行完整切除, 并切除腮腺导管。⑤缝扎腮腺残端, 放置负压引流, 局部加压包扎。观察组患者采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的术式治疗, 方法如下:①给予患者全麻或者局麻。②作改良美容切口或者经典S型切口。③在腮腺嚼肌筋膜的深面, 手术者用电刀对皮瓣进行游离, 直至腮腺下缘以及前缘, 注意保护耳大神经的耳后支、耳垂支, 分布在腮腺区的耳前支可以手术切除。④当肿瘤位于下颌角区时, 先分离面神经下颌缘支,然后再分离面神经颈面干、总干, 切除肿瘤、肿瘤边缘的部分腺体组织。当肿瘤位于颌后区或耳垂区时, 分离面神经总干、颞面干、颈面干等分支, 切除肿瘤、肿瘤边缘的部分腺体组织。当肿瘤位于耳前区时, 分离面神经总干, 面神经颞面干及其分支包括颧支、颞支等, 切除肿瘤、肿瘤边缘的部分腺体组织。⑤术中不结扎腮腺主导管, 严密缝合、结扎腺体残端, 保留残余腺体功能。⑥术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 术后2~3 d拆除负压, 加压包扎3~5 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U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百分率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腮腺功能保留率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腮腺功能保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随访期复发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随访期有2例复发, 复发率为2.60%。对照组患者随访期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39%。两组患者随访期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切口长度(cm)面部凹陷程度(cm)对照组(72例)95.6±13.5 85.6±24.6 8.7±1.6 1.7±0.5观察组(77例)97.3±14.1 83.8±23.9 4.9±0.4 0.7±0.4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腮腺功能保留率的比较[n(%)]
腮腺是唾液腺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根据生物学特性以及对人体的危害, 腮腺肿瘤分为恶性、良性两大类型, 其中以良性肿瘤最为常见。据报道, 腮腺良性肿瘤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80%以上[3]。腮腺良性肿瘤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耳垂周围出现进行性缓慢生长的包块, 患者常无自觉症状。
目前临床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方法是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为肿瘤剜除术, 尽管该术式不损害面神经, 但是术后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远期疗效不甚理想[4]。第2阶段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者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 尽管术后复发率明显下降, 远期疗效得到保障, 但是该术式的切口较大, 导致术后瘢痕明显, 而且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障碍等并发症[5]。第3阶段则是腮腺浅叶次全切术, 该术式使腮腺管得到了完好保留, 腮腺功能得到保存, 患者术后并发症少, 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程度较轻, 避免由于外观等因素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6]。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即采用腮腺浅叶次全切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腮腺浅叶全切术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面部凹陷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腮腺功能保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期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腮腺浅叶次全切术与腮腺浅叶全切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具有相近的远期疗效, 但是前者具有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保留患者腮腺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 是临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理想术式。
[1]胡玉坤,聂攀,后军,等.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安徽医学, 2013,34(4):428-431.
[2]Fodor D, Pop S, Maniu A, et al.Gray scale an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of the benign tumors of parotid glan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Warthin's tumor),Pictorial essay.Med Ultrason, 2010,12(3): 238-244.
[3]王文阜,赵志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的对比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3,26(5):474-475.
[4]景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5):592-594.
[5]廖益辉,石成明,刘晓兵,等.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3,20(20):79-80,82.
[6]杨光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34):13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