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奉连
在众多文体中,座右铭属铭文中的一种,从内容看座右铭属于训诫文字。古代有远大志向的人物,皆喜欢以劝勉之辞写成铭文,置于座右,用以自警、自励,故称为座右铭。
我国最早的座右铭始于东汉时的崔瑗(公元77-143年),他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所著甚丰,尤善书、记、铭。据《文选卷五六座右铭》吕延济题注记称:“(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乎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常置座右,故座右铭也。”这篇铭文说的是立身处世、人际交往的准则,行文用唐江辙押韵,双数句落音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东汉以后,我国历代的一些杰出人物都曾写座右铭用以自勉,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鲁迅等,都曾留下气冲牛斗的座右铭。不过,近代座右铭在表现形式上已逐渐发生变化,有的刻在墨砚上,有的写成条幅挂于书房,有的写在自己的诗文中,有的直接题在墙壁上。至于座右铭是否押韵,抑或是否置于座右,也渐渐不那么严格要求了。
座右铭与格言不完全一致,但演变到后来,人们常常把名人格言或名著中的精彩语句抄录下来,贴在墙上或置于案头,用以勉励自己,也习惯称其为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