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先例现象解读

2014-11-14 08:50郭慧香
山花 2014年18期
关键词:先例语句文学作品

郭慧香

先例现象的系统研究起源于俄罗斯。最近以来,中国的俄语界也对先例现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际上它不仅存在于俄罗斯民族文学中,也广泛存在于其他民族文学中。英美文学作品中就存在大量的先例现象,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造成了困难。本文对先例现象进行分析,结合读者接受理论,着重考虑不同民族在文化意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帮助译文读者领悟原文深刻的文化内涵,顺利解读先例现象,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先例现象与语言如影随形,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人们耳熟能详、有一定的结构和情感表现力的独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1986年俄罗斯语言学家Ю.Н.караулов首次提出了先例文本的概念。先例文本“从一开始就连接着语言、文化、认知、社会、心理和语用等多个领域”。此后,俄罗斯Красных以及其他学者扩展了先例文本的概念,先例现象涵盖先例性的外延,将先例情景、先例话语、先例名和先例文本统一在先例现象的框架之内。

先例现象的厘定

根据Красных等学者的观点,先例现象的特征包括:1.超个性特征,即为该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所有成员所熟知;2.在认知(认识和情感)方面发挥作用;3.在该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言语中多次复现。先例现象分为两大类:言语现象和非言语现象。两者的区别是言语型先例现象,如先例名和先例语句可以在言语中直接复现;而能言型先例形象,如先例情景和先例文本,不可以在言语中直接复现,但是可以借助其它载体复现。音乐作品、雕塑、绘画作品、建筑物等都属于非言语形式的先例现象。

1.先例语句:指的是源自电影、民间文学、广告的引语、谚语和俗语,也可以指至理名言、警句等。先例语句总是与先例情景或者特定的先例文本紧密相关。文本标题、文本中首句和末句往往能够成为先例表述的句子。先例语句的涵义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意义等于语句各组成成分意义之和;深层意义是语句词汇语法结构的各成分组合的语义结果;系统含义是语句背后的先例现象的深层意义以及相关的伴随意义的总和。

2.先例名:是指人们熟悉的与先例情景及文本密切相关的专有名词。在言语交际中,先例名可被用作专有名词或先例名,其主要功能是特征指示和评定。

3.先例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浓缩,是解读民族文化的前提。先例文本包括广告词、文学作品、政论文、歌词等。它不能完整地存储在人的意识中,只有通过感知的方式存在于人的意识中。比如通过展现作品的主人公或者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名称、主要情节、相关的先例情景和先例语句等进行感知。言语中,对先例文本感知通常必须借助于相关的先例名和象征标志、先例语句。

4.先例情景不具备能指形式,先例情景的简要描述、与它相关的先例语句、先例名、文本中的象征标志和人物名称可充当它的能指。先例情景是指带有伴随意义的、理想的、标准的情景。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化群体长期的认知和情感评价之后得到认可,具有反映民族特色的固定意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先例现象及其功能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先例现象的来源之一。无论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还是西方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大量的先例现象。先例现象的运用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活泼和可读性增强,换句话说,可以强化文学的各项功能。谈到英美文学不能不提到《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它们是先例现象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们中的许多故事情节、语句、人名以及地名成为先例现象的一部分,被世世代代传下去,成为英美民族文化的精华。比如,英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对《圣经》里典故的独具匠心的运用。英国学者柏格思曾经说过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比如,《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的第三场,商人贪婪地希望金钱能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但却借用《创世纪》中的典故为自己的贪婪诡辩。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男主人公安吉尔先把三个姑娘抱过水坑,为了得到抱苔丝过河的机会,这时,他对苔丝说到,用三个利亚来获得一个拉吉这句话源于《圣经-创世纪》。故事是这样的:雅各为了娶拉吉为妻,许诺替她家干七年苦活。可是七年之后,拉吉的父亲却把拉吉的妹妹利亚嫁给了他。雅各为了实现自己娶到拉吉的愿望,只好继续干七年苦活。哈代在小说中把三个姑娘喻为利亚,而把苔丝比喻成拉吉,安吉尔借此向苔丝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她的代表作《简·爱》中,多次引用《圣经》典故。萨克雷,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在他的名著《名利场》中多次提到过该隐、大卫、参孙、犹大等《圣经》中的人物,完美地展现了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在他的《愤怒的葡萄》中利用《圣经》中的典故和寓意来设置小说的情节,使作品具有了象征意义和隐喻性。先例现象真是浩若繁星,不胜枚举。

英美文学作品中先例现象的解读

文学作品中的先例现象蕴涵着丰富的背景知识及文化信息,能否对先例现象进行正确的解读会直接影响到对原著的理解和欣赏。由于读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的差异,必然会形成对先例现象的解读障碍。先例现象的民族性特色突出,作者基于自己对预期读者的文化经验、知识水平的基本了解和初步判断,在作品中会省略那些他认为与读者共有的文化信息。然而,如果读者来自于异域文化,他们对作品中的先例现象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先例现象的特定含义,真正理解和欣赏原著,读者在阅读时必须把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文章主要以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作为实例来分析探讨先例现象的解读策略。笔者从跨文化角度出发,结合读者接受理论,着重考虑不同民族在文化意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帮助读者领悟原著深刻的文化内涵,顺利解读先例现象,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先例名的解读

先例名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评判。从形式来看,先例名形式通常以大写字母开头,来引起注意;从语义上来看,先例名往往打破了语篇的连贯性,表现为语义断裂。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调动自身储备的源语文化中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是查阅相关资料。充分了解先例名所指涉的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是深入领会先例名的内涵意义的必要前提。endprint

比如《简·爱》中的简-爱与海伦的对话,简·爱说:“I suspected she might be right and I nas wrong;but 1 wouldnot ponder the matter deeply;like Felix.I put it off to a moreconvenient season.”这句话中的Felix就是先例名,对英国读者来说易于理解,可是对以汉语为背景的读者来说非常陌生。

再比如,在小说中当简·爱重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后两个人的一段对话中,罗切斯特说“The picture you havejust drawn is suggestive of a rather too overwhelming contrast.Your words have delineated very prettily a graceful Apollo;heis present to your imagination—tall,fair,blue-eyed,and with aGrecialprofile.Your eyes dwell on avuican——a realblacksmith.brown,broad-shouldered;and blind and lame into the bargain.”原文中有两个先例名,阿波罗和伏尔坎。

2.先例文本的解读

先例文本指蕴含民族文化特征的文本。具有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可以通过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途径来理解先例文本。比如,班杨的《天路历程》是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的重要经典。该书的主题正如书名所示,乃朝圣之旅。书中描写作者在旷野的洞穴中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叫“基督徒”的人在上帝指引下离开家乡“毁灭城”,踏上前往“天国城”的旅程。他一路遇到各色人等,如“老世故”、“好心”、“忠信”、“私心”、“盼望”等,历经“灰心沼”、“名利场”、“艰难山”、“屈辱谷”、“怀疑堡垒”等地,最终渡过“黑河”,到达“天国城”。小说《天路历程》应当算是显性的先例文本。当然,对于异域文化的读者来说只有基本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先例文本。结语

笔者对先例现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功能进行了简单论述,同时对文学作品中的先例现象的解读策略作了简单的探讨,以期对先例现象在语言使用和理解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要揭示先例现象的宗教文化伴随意义,尤其是先例现象的区别性特征。再次,必要时还需了解先例现象的来源,相关的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以便于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品,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臻语言先例现象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3.

[2][4]Bronte,Charlotte.Jane Eyre[H].Beijing: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uny,200T:413,53.

[3]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25-28

[5]李畅先例现象与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2008(4):52-54.

[6]王臻语言先例现象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50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例语句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论影响先例的机构性因素
重点:语句衔接
制定法先例的解释功能研究*——基于美国联邦制定法裁判应用的探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作文语句实录
济南战役首创夺取与接管大城市之先例
我党派代表祭黄帝陵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