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雨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第一、自主探索——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第二、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孩子。第三、拓宽空间促进学生多元探究。第四、巩固提升——把发展留给孩子。当然,“放手”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超的指挥艺术,更有效的调控能力。教师要牵线搭桥,拓宽学生的思维,唤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关键词:课堂 学生 教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引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所授《风》一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一个‘懒教师”。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结合本次实际教学过程,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自主探索——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上课前,我先让孩子们欣赏古诗词配乐朗诵《风》,再大声地跟读。先让孩子们在情绪上兴奋起来,调动孩子们想要迫切地进入到学习中去的积极心态,同时也可以积累古诗词。然后,问孩子们,愿意成为一只上天的蚂蚁吗?孩子们一听,都来劲:愿意!于是,安排孩子们自己展示预习的生字词,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在自主学习阶段,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全诗共有几个小节?2、在每一节中,作者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让孩子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回答,老师有重点地做好板书,把孩子们总结到的重要的知识梳理在板书上。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我不求全责备,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孩子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力。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所以,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合作探究”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发挥小组的积极功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看着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的脸,看着孩子们闪动着的灵动的眼睛,这是任何一个老师的讲授都达不到的。孩子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达成共识后,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到黑板上去展示他们小组的学习成果。看着孩子们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听着孩子们对每个生字、每个词语清晰的讲解,此时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学生的生命是绽放的。同时,还注意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3 拓宽空间促进学生多元探究
“我的课堂我作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情感激励法、唤起注意法、讨论辨析法、擂台比武法等,让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美。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成为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欢愉,学生在多元的探究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 巩固提升——把发展留给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因此,在设计“展示与提升”环节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幅表现风的图画,让孩子们仿写句子。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学生已习惯了被动地回答问题,一下把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古语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学生质疑问难并非易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办到的,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激励、引导和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彭贤智. 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鲍希奎,陈迅,张徐健.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模式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