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西(安)咸(阳)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但是这一宏伟的工程离不开文化素质的建设,更离不开国际性语言元素的构建。本文通过分析文化间交流发展的趋势,试图就如何提升公民外语文化素质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外语文化素质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国际化大都市;外语文化素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西(安)咸(阳)国际现代化大都市[1]。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贸易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创造业基地,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陕西省和西安市政府确立了此项建设的规划和蓝图,要为把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营造良好氛围,努力提高西安市民的文化素质,大力促进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设和推广西安城市品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素质建设中,国际性语言要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提升市民的外语文化素质将有力地推动国际化进程,早日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目标。
一、文化、文化素质与外语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的研究离不开对文化概念和其诸要素的分析。首先何谓文化?长期以来,许多人类学家都对其进行定义,但各有不同。Clyde Kluckhohn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这一概念指一个民族整体的生活方式,指个人从其群体所获取的社会传统和遗产,或者也可以指人类创造的部分环境。[2]文化是将人们维系在一起的纽带。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人们交际的基础,而交际的方式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因此文化与交际几乎是同义词,其二者的关系是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含义指文治与教化[3],而西方文化的概念最早可追塑到拉丁文colere,而最近是cultura,意为居住(inhabit)、裁仲(cultivate),保护(protect)和朝拜(honor with worship)[4]。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崇教、艺术、伦理首先以及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②语言和符号,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交际活动中起沟通作用,人类只有借助于此才能创造新文化。③规范体系,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保证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⑤物质产品,指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素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授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多的指人文社科类知识,并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外语文化素质是外语文化(具体来讲是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掌握和交际之中的具体运用)和个人文化素质或文化素养的结合,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外语文化通过外语习得、外语感知、外语文化体验和跨文化成功交际来逐步取得。因此外语文化素质则是外语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在本族语言群体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语言文化交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载体。只有提高外语文化素质,公民的个人交际能力才能加强和实现,国际大都市建议才有软件上的支持。所以让公民学习和了解外语文化的特殊性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共性和异性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步。
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外语文化建设的要求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和文化融合(cultural convergence)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词。文化身份指主要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5],也叫文化认同。文化身份的实现是通过两种文化语境的比较来发现相同和差异,并且求同存异,彰显 “文化身份” 的存在,从而取得 “认同” 感。“多元文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多元文化强调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基础,即人种的多元化,法律的多元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等,其目标指向平等和群体认同。文化多元思想在我国其实早已被提出,其所谓“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从本质上来讲也同样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一思想。文化融合是指不同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接纳以及趋于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经由文化传播,文化撞击和文化筛选以及文化整合而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融合应是“合而不同”。文化身份、多元文化和文化融合在西安国际化过程中是几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国际化既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也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宽容性,这也体现了西安国际化建设中外语文化建设的合理性。
西安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不仅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地位、服务功能上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而且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也要体现质的提高。在強调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安居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外语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为城市硬件建设只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资便可完成,而国际化建设所要求的外语文化素质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重大功关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对文化的认识、对外来文化的认可及认同感以及接纳程度、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体验不是仅靠大、中、小学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政府投入、引导、民间参与配合而共同完成的。事实证明,西安作为著名古都,已经见证了历史上国内民族融合,中外民族交往的成功范例,再加上由于近3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已经在规模和文化基础上都已形成规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障碍,居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外语文化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国文化礼节需要进一步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必须普及。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并且方法得当,措施得力,不留死角。
三、西安市外语文化素質建设的方案措施
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我们得知,文化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因此在外语文化素质建设中对文化要素的分类将有助于理清概念,分清职责,减少文化建设中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把文化建设的五个基本要素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即文化软件(前四个要素)和文化硬件(第五个要素)。文化软件可以指与学习和心得以及文化实践有关的任何活动,例如外语语言和文化的教育与培训,文化交际和交流方面的活动,以及与教育培训和活动相关的材料的准备等。文化硬件主要指物质产品方面,是文化软件的载体,包括提高外语文化素质所必需的文化场所,规范化的公共标识,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等。提高西安市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外语文化素质,是一项和谐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由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和参与机制等组成的工作系统。相对于硬件来说,软件建设更需加大力度,需要全民参与。结合西安市社会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我们对外语文化素质建设作一设想。
(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以国际全球化为引导的文化全球化为背景,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为手段,全体市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目的,建设一个具有陕西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大都市。
(二)基本原则:①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资金的投入,政策、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等。②提倡全民参与。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全体市民,只有全民参与,才能保证此次文化工程的全民化效果。③倡导和发挥志愿者公共服务意识。外语志愿者是外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来自以外语院校为主的各行各业。④对外语文化应是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全盘西化。⑤体现以人为本、透明公开、民众监督,反对浪费和形式化和表面化。
(三)实施步骤:提高市民外语素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和准备。由政府组织社会学者,文化工作者及外语工作者进行研讨和社会调查,通过走访、问卷、参观等方式摸清西安市民文化素质方面的现状,发现弱点,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西安创办世园会在市民素质提升方面的成功经验,制定合理的运作模式。向全社会招募长期志愿者,以西安市各高校为主体,以外语类院系师生和社会外语工作者为中间力量,并且进行前期的培训,明确任务、目的和原则。动员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民间组织,宣传外语素质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市民懂得这是造福于民的一件大事。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政府出资进行文化硬件的建设,包括公路、街道、办公场所等标识的规范化建设;让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举办“市民外语与文化学习班”,进行外语文化、西方文明礼仪、外语等方面的讲解和培训;让街道办事处及居民社区工作人员散发传单,走进居民家庭,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的同时,把外语文化带进社区每个家庭,使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和成果巩固。经过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市民的外语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工程参与者将通过感想、日记,记实文学、文艺节目的各种方式反思这一结段性成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对成功经验的推广体现了文化素质建设的持续性,这也将进一步巩固此成果,实现最终目标。
(四)具体措施
1、文化硬件方面:①政府根据前期调研小组的调研情况进行预算并拨款,指定财政部门或成立专门部门对款项进行管理,制定严格的收支管理规定,专款专用。②公共场所是城市的窗口。城市规划局和各国家机关、单位和企业分别负责市内各街道、公园、商场、公共娱乐场所、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规范的英文交通指示牌、公共标识、公交车以及国家机关、单位和企业内部警示语等的更换。③各街道办事处,社区为举办“市民外语和文化学习班”提供场所。④政府制订并出台违反公共卫生和立法的法规,并向社会公布。
2、文化软件方面:①市文化工作者和外语工作者组成“城市标准化工作组”对公共标识提供标准的外文翻译以及规范化书写;②“文化志愿者”或“文明使者”定期进入社区为市民开讲堂,宣讲传统文化和西方外语文化;③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不定期散发市民文明用语,文明行为规范等传单;④“文明使者”上街“劝诫”有不文明行为的市民规范自己的行为;⑤警察、交警、城管人员及军队巡警对任意破坏公共设计,违背公共秩序和街道德行为进行依法处理;⑥在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外语素质教育,强化外语的使用和对外语文化的理解;⑦文化部门负责各项工作间的协调。
市民文化素质建设尤其是外语文化素质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国际化大都市所要求的外语文化素质更不能表面化和形式化。西安是文明古都,政府和市民应珍惜这一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理解和接受外国外语文化,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西安都市文化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开放的、中西融合的多元文化,这样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内涵。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第22页.
[2]Clyde Kluckhohn.Mirror for Man: The Relation of the Anthropology to Modern Life [M].McGraw-Hill Inc.,1959:37.
[3]徐惟成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23-281.
[4]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1.
[5]王宁.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2(1):4.
作者简介:鱼为全(1970—),男,汉族,陕西长武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西方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