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DIC患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疗效观察

2014-11-14 05:46池春燕林力红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外科血浆

池春燕,林力红

(福建省立医院输血科,福建 福州35000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从而引起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它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综合征,若不及早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

因为冷沉淀凝血因子富含凝血因子Ⅰ、Ⅷ、ⅩⅢ等,在DIC治疗中我们用冷沉淀凝血因子补充治疗,并与未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013年间,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引发DIC的3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未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平均年龄42岁,治疗组(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组)平均年龄44岁。

1.2 方法 两组均在积极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应用肝素、抗纤溶药物输液等。治疗组首先给予一治疗量(10U)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快速输注,而后补充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15~30min内观察出血有无凝块,若无,根据0.2U/kg体重的冷沉淀凝血因子用量可提高1.0g/L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来推算冷沉淀凝血因子使用总量再进行补充,一般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维持在2.0~2.5g/L比较适宜。对照组迅速补充大量的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机采血小板。

1.3 实验室指标 输注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4ml用枸橼酸钠抗凝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凝血酶时间(TT)。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输注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不明显 (P>0.05);治疗组加输冷沉淀凝血因子后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 (P<0.01),Fg含量明显增加 (P<0.01)。 见表1。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结果(±s)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结果(±s)

组别 n 输前 输后 输前 输后 输前 输后 输前 输后对照组治疗组15 20 36.0±8.4 35.3±8.1 28.5±5.8 14.1±2.6 58.3±9.6 60.3±9.8 43.2±8.4 37.3±6.2 1.2±0.52 1.3±0.44 1.6±0.33 2.45±0.4 38.3±6.3 37.6±6.4 28.1±5.5 20.9±5.7 PT(s) APTT(s) Fg(g/L) TT(s)

3 讨论

DIC低凝期是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的时期,及时补充足量的凝血因子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冷沉淀凝血因子含有大量的因子Ⅰ、Ⅷ、育、vWF等,患者输注后血中的凝血因子含量迅速上升,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g含量明显增加。在治疗中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30分钟左右出血明显减少,病情得到控制。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冷沉淀凝血因子含有大量的Ⅰ因子是凝血系统的中心因子,是内外源凝血公共途径上的效应分子,其含量增加可使内外源凝血途径同时加快,Ⅰ因子还是连接血小板的桥梁,其含量增加可使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增强[1]。(2)育因子能使可溶性纤维蛋白迅速转化为坚固的纤维蛋白,达到止血的目的。(3)Ⅷ因子在循环中还与vWF以非共价的方式结合,vWF是一种大分子具有黏附功能的糖蛋白,对Ⅷ因子有保护作用。vWF既能与血小板受体GPⅠb-Ⅸ-Ⅴ、GPⅡb-Ⅲa结合,又能与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结合,从而介导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促进血液凝固[2]。

综上所述,可见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对外科DIC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方便快捷简单,大大提高了外科DIC的抢救成功率,使更多的患者得以康复。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319-321.

[2]祝怀平,阮长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25(2):121.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外科血浆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