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紫,徐必巨,吴海兵
(1.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44;2.桑德兰大学,英国桑德兰SR1 3SD)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普遍增强,花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绿色朝阳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花卉产业以每年6%~9%的速度迅速增长[1]。10世纪50年代初,世界花卉的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1985年发展到150亿美元,1990年为305亿美元,1991年已达1 000亿美元[2],到目前已超过 3 000 亿美元[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花卉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我国的花卉生产水平低,总产值仅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14.29%,鲜花供应量也仅为全球总供应量的0.5%[4]。因此,探索阻碍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及突破瓶颈的对策已变得十分重要。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的花卉种植面积正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已达112.03万hm2,几乎占世界花卉种植面积的一半。虽然我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居全球首位,但花卉产量却不足世界总产量的7%(2009年)[5]。而欧盟的花卉产业却以12%的世界花卉种植面积赢得42%的世界花卉总产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保护地栽培面积所占比例很高,荷兰甚至高达92%。保护地种植比露天种植更集约和高效,可以获得高产量和高品质[5]。可是我国保护地面积在整个种植面积中却不足10%,温室面积仅占3%,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严重匮乏,生产效率低,品质差。
近几年来,我国的花卉销售量在逐年稳步增长,到2012年我国切花类销售量达216.50亿枝,盆栽植物类达61.27亿盆,观赏苗木达142.49万株。但从图1可看出,我国主要花卉类型每公顷销售量并不呈一定的递增趋势,甚至在某些年代呈现下降趋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我国的花卉生产技术水平没有进一步的提高,甚至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根据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我国的花卉销售额在逐年稳步增加 (如图2)。2012年,我国花卉销售额约1 207.7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3%,但同比增幅下滑约11%。我国花卉销售主要是以观赏苗木、盆栽植物和鲜切花为主。2012年我国观赏苗木销售额达61.59亿元,占花卉总消费额的51%;盆栽植物占22.2%;鲜切花占11.2%。
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我国的花卉年出口额也在2006年的突增后,趋于稳定增长 (如图3)。2012年我国花卉出口额约5.33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10.91%,同比增幅约7.2%。我国花卉主要出口国是日本、荷兰、韩国、美国和泰国,出口类型主要为鲜切花和盆栽花卉。2012年鲜切花出口金额达到2.79亿美元,约占花卉出口总额的52.4%;盆栽花卉占19.7%。种苗、种球类花卉出口相对薄弱。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花卉进口量及进口额均略微增长,分别约为34.2万t和1.4亿美元,相比2011年分别增长5.2%和6.1%。我国花卉主要进口国为荷兰、日本、泰国、美国等。2012年从荷兰进口的花卉量同比增长约15.2%,而从日本、泰国、美国进口的花卉量却分别下滑了35%、23.1%、40.3%。不过我国从新市场进口的花卉比例却有大幅增长,如从尼泊尔的花卉进口量约14 t,同比增幅高达41倍;从意大利进口量增幅46.3%,进口额大增222.3%。这说明我国花卉进口逐渐趋于多元化,不再完全依赖传统花卉国。
随着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花卉企业和花农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到2012年,花卉企业达6.89万家,花农达175.24万户。这表明我国花卉产业的前景广阔。但花农大多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花卉产量和质量难以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虽然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逐年增长,但其在花卉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甚低,2012年仅为4.9%,这远远满足不了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经过多年的市场建设和运作,已基本形成了大中型花卉批发市场为主,花店、超市、网络销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花卉交易市场格局,流通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2012年我国花卉市场有3 276个,比2011年增长5%。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广东陈村花卉世界、北京莱太花卉市场等已成我国代表性的花卉市场。2012年,斗南花卉市场交易量达51.4亿枝,交易额达37.2亿元[6];陈村花卉世界交易额也已突破30亿元。另外,我国已有实体花店近8万家,网络店铺8 620多家,还有一大批批零兼营的花店存在于各大市场。可见我国的花卉市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我国花卉市场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市场重复和盲目建设较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紊乱。此外,我国花卉市场管理不规范和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凸显。
我国有200多个科研单位设立花卉研究机构,其中省级以上的花卉科研单位就有100多家,有100多个教学单位开设花卉园林专业,其中有50多所国家和省级农林院校[7]。另外,与之相关的生物科学类科研机构也在开展花卉研究,使得花卉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国家也加大了科研资金的投入,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和应用。但我国花卉育种的主体均属国家事业单位,科研目的缺乏针对性,科研成果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另外,花卉研究规划缺乏统筹,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科研共享意识薄弱,科研效率不高,教学、科研、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未形成有效的互动。
随着发达国家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花卉生产正由发达国家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达国家则集中于种苗、种球、种子和新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如荷兰,在研发上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收集全球各地的花卉资源进行不断创新,一直保持着花卉霸主的地位。另外,发达国家也是主要的花卉消费国,它们既处在花卉产业的上游又占据着其终端市场,因此,它们掌握着花卉生产的话语权。而我国由于花卉育种工作的落后及新品种推广难度大等原因,目前仅仅是花卉发达国家的花卉“代加工厂”,与“园林之母”的美誉极不相符。且随着我国人力成本及其他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代加工厂”也已逐步趋向非洲等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中国的“代加工厂”地位受到动摇。
我国花卉标准化起步较晚,1997年才首次颁布了月季、菊花、唐菖蒲等5个鲜切花的行业标准。而我国颁布的有关花卉质量检测标准仅有《林木种子检验规程》和《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但这两个标准可操作性低,极大地局限了花卉种子的检测。
另外,我国的花卉产品标准缺少一定的技术内容或技术内容落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标规范,或者规范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从而失去了标准对生产过程的引导作用。而且我国花卉标准体系以产品标准为主,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检测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而国际上则以系统配套的技术标准为主。标准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花卉市场中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
我国花卉行业的信息网站较多,但多为国内市场供求信息,鲜有国际信息,对国内或国际花卉市场预测信息也少有涉及。有些网站为了私利,提供虚假信息,扰乱市场。另外,此类网站多为中文版本,少有英文版,国际宣传力度不足,失去与国际交流信息和贸易的可能和机会。
此外,我国花卉科研信息管理体制不完善,科研信息多处于不公开状态,科研成果宣传力度不够,与生产者交流甚少。政府机构的统计信息相对滞后,甚至不同机构公布的数据信息不一致,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令人质疑。由于各种信息的闭塞,人们很难把握花卉市场的动向,往往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供求失衡,风险增大。
我国的花卉流通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首先,我国花卉市场建设重批发、轻零售,导致批发和零售市场不配套。且市场不重视“软件”建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缺乏一条龙的配套服务,市场运作困难。其次,由于我国传统的交易习惯及产品标准体系的匮乏,使得我国花卉交易方式仍以对手议价为主。现代化、国际化的拍卖方式难以登上花卉流通市场的主舞台,难以发挥其在价格生成、交易效率、生产导向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再次,我国花卉消费潜力虽大,但消费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消费引导,从而使这种潜力难以释放。而且我国的花卉物流专业化程度低,难以满足花卉运输的需求,往往导致花卉在运输过程中价值流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均设有花卉协会、苗木协会等相关协会,但普遍存在体制不完善、职能不明晰的问题。协会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协会领导基本由业务主管单位领导兼职,不利于正常开展工作。另外,花卉行业协会职能不明确。协会的服务职能缺乏,不能及时向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和市场预测,导致花卉企业和花农的盲目生产,利益受损;不能向企业提供进出口贸易相关法律服务,令企业在合同纠纷中处于劣势;不能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花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花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聚基本形成,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国。但我国的花卉产业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花卉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花卉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科研机构的分级分工是避免重复研究、合理利用资源的一个重要保障。我国花卉科研机构较多,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科研机构间应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大学类的研究组织应汇集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科研精英,主要从事花卉遗传、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级科研机构应主要从事偏重应用型的基础理论研究,如转基因植物研究等。各大花卉公司的研究所应是花卉科研的主力军,主要从事应用型技术和理论研究,如新品种培育、引种和开发、生产技术等,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花卉质量标准对贸易至关重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图片国际贸易瓶颈的第一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必须根据花卉市场需求,对既定标准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标准更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政府相关部门或协会应帮助花卉生产企业或花农尽快以花卉质量标准作为生产标准的依据,更好地实现花卉生产标准化,增强花卉产品竞争力。质量监控机构应加强花卉质量标准的监督和检测,执行严格的质量认证和信誉认可等制度,产品必须贴上认证标签方可销售,对于未达标的产品坚决不予流入市场。
花卉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如何把握市场动向,就需要加强对采集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判断。首先需设立专业的花卉市场信息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花卉市场调研和监督体系,确保花卉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实现与国际花卉市场信息共享,在对外宣传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行情,掌握国际花卉发展趋势。另外,要建立健全我国花卉生产、经营和消费者的信息采集体系,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数学模型等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深度分析,从而为需求预测、市场供应、产品趋势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首先要加强花卉市场的均衡发展,提供市场管理水平,强化市场在信息、物流、检疫、分级包装、海关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一条龙式的花卉流通服务,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其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拍卖市场,规范市场价格形成,提高交易效率,提供花卉生产参考信息,保证优质优价,创造有序的市场经营氛围。另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国内花卉消费,增大国内花卉需求市场。
首先,协会应是独立的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必须专职从事协会工作。其次,协会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协调和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同时,协会应加强自身功能建设,组织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之间的关系;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加国际贸易的机会;做好监督工作,加大花卉质量标准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产品认证后才准入市的市场规范。
[1]NICO VAN HEMERT.E -business and the Dutch Flower Industry-A survey for strategic opportunities[DB/OL].https://198.101.243.214/events/conferences/2005/cmsdocs/1172_Paper_Final.pdf,2005,2 -4.
[2]林建忠,赖瑞云,李金雨,赖钟雄.世界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36-39.
[3]万忠.2012年广东花卉产业发展报告 [EB/OL].(2013-02-27)http://121.8.170.203:8080/subjectView_1795.html.
[4]MILCO RIKKEN.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kenyan flower industry[C].The fifth video conference o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lower industry in eastern africa,2011:9.
[5]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orate-general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Working document of the commission staff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flowers and ornamental plants sector[DB/OL].http://europa.eu.int/comm/dgs/agriculture/index_en.htm,2006,8-10.
[6]柏斌.部省共同启动国家级斗南花卉市场建设 [N].中国花卉报,2013-11-25.
[7]繆珊.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M].农业展望,2010: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