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创新社会管理路径选择

2014-11-14 01:52杨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22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路径选择贵州

杨俊

[提要] 本文梳理贵州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管理;路径选择;贵州

基金项目:贵州省软科学项目“贵州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黔科合体R字[2012]2031号)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从社会建设到社会管理创新,再到社会治理层面,有学者从挑战与变革角度,探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问题(麻宝斌,任晓春,2011)。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多维度的研究,省域层面的具体思考,值得探究。近年来,从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稳定、投资增加、调整加快、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贵州的社会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平安贵州”、“和谐贵州”、“法治贵州”取得新成绩。但是,受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影响,贵州省社会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新挑战。

一、贵州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各种矛盾多样多发,群体性事件增多。一是矛盾纠纷总量大。主要集中在工资福利、农村土地征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移民安置、矿群纠纷、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城市管理、退休职工住房增量补贴、交通运营、边界山林纠纷、重点工程工地矛盾、学校管理引发的矛盾等明显增多;二是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集中表现,是社会矛盾激化又化解不及时的必然结果。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影响。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需要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和避免主张正当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升级甚至恶化(曾海若,2010)。

(二)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难。据统计,贵州省现有流动人口约700余万人,呈现出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流动人口大多无固定职业、固定居所、固定收入,难以纳入有效管理范畴,蕴藏着巨大社会风险。特殊人群的管理难度加大。由于管理缺失,犯罪低龄化严重。刑满释放人员漏管失控问题较突出。因吸毒问题引发的犯罪居高不下,艾滋病人、精神病人等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和管控,对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危害。

(三)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问题突出,各种纠纷频发,管控较难,对社会冲击越来越大。一是“社会人”服务管理覆盖难。改革之初,一部分胆子大、脑子活、有真才实学的人率先从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中出走,步入社会,去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徐其立,2000)。但是,过去的“单位人”由单位管,而“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后,几乎无组织管理。就铜仁而言,因各种企业倒闭、破产或裁员下岗的职工就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体。部分“社会人”游离于体制外,社会性强、自由度高,行为难约束,管理覆盖难到位,服务触及不了,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二是“两新”组织管控难。这些组织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公益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培育不足、规范引导不够、结构分布不合理、管理不善等问题,使这些民间组织有无序状况;三是劳资纠纷、企业经营纠纷明显增多。因劳资纠纷涉及现实经济利益,经常引发信访案件。

(四)信息网络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虚实社会斗争日益复杂化。一是虚拟社会舆论导向问题。一些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很容易产生“放大效应”,误导舆论推波助澜,特别是在所谓的微博私密空间发泄私分、甚至激化矛盾等,有的甚至以谩骂攻击代替理性讨论、以“人肉搜索”代替侦查调查,以“言论审判”代替国家法律,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严书翰,2013);二是虚拟对现实的冲击问题。因网络隐蔽性强、辐射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近年来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层出不穷,手段不断翻新;三是虚拟社会污染问题严重。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游戏盛行、低俗文化泛滥,各种格调低下、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在网上大量传播、污染网络环境;四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上窃密事件频发,给政治经济安全和利益造成极大危害,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二、贵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围绕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加速发展、改善民生。近年来,贵州省委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实施城镇化、工业化主战略,经济发展加快。但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两欠”程度深特征没有根本改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达到69%,小康25项指标体系中有17项涉及社会管理工作。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全各项落实机制,扎实做好改善民生、维护民生、服务民众、促进民和、聚集民心的各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贵州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的实际,要把改善民生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困难群众身上,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绝对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工作“六个到村到户”和“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工作力度,加快农村贫困群众的求助救济工作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工作,对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通过改革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二)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身服务群众的工作。要建立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对村霸、黑恶势力要坚决打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某种顶层设计的姿态进入国家治理的议程之中,成为体制改革谱系中的一个新单元(孔繁斌,2012)。政府要健全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做到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做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协同作用,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科学完善的社会管理格局。

(三)坚持统筹协调、源头治理。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搞好整体规划设计,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按照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任务,围绕到2018年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问题导向建立倒逼机制,全省每年解决哪几样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都作出具体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以十大民生工程序为抓手,切切实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困难和问题。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当前与长远,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等,一个一个攻坚克难,真正从源头上抓社会管理创新。

(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就是做群众工作。各级各部门都是为群众谋利益工作,一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落实到具体任务中去。以群众路线教育实际活动为契机,以“四帮四促”为载体,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各项工作,要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转变作风,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为重点,切实解决“四风”问题,进一步深化“四帮四促”活动,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乡、贫困村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制度,坚持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的做法;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公开制度,严格党务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开展网络问政,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开通民情快车,改进信访工作方式,通过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省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充分利用近年来省内创新的社会管理经验,如瓮安违法青少年帮教、铜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余庆农村社会管理等先进办法,破解社会管理工作难题。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等手段,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调、引导等办法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建设,从诚信农民、信用乡镇做起,推广到学校诚信、机关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六)坚持立足省情、改革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贵州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总结近年来全省在社会管理方面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典型,推进社会管理上台阶、上水平。近年来,贵阳、遵义、毕节等地开展的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经验,铜仁、余庆、政法系统等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瓮安违法青少年帮教的经验,清镇市诚信农民建设经验等在服务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总结推广以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贵州省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最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最需要办好的好事实事,进行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总之,结合贵州的省情和各地各部门的实际进行探索研究,找出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推进全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麻宝斌,任晓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挑战与变革[J].学习与探索,2011.3.

[2]曾海若.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徐其立.从“单位人”到“社会人”[J].经营管理者,2000.8.

[4]孔繁斌.中国社会管理模式重构的批判性诠释——以服务行政理论为视角[J].行政论坛,2012.1.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路径选择贵州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