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华
隐喻在我们身边经常用到,通过隐喻人们将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事物以另外一种新的形式呈现,以便直观地了解事物,而不用再进行繁杂的分析与归纳。
一、通过隐喻掌握学习方法
原子的质量非常小,常为10-26数量级,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于是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种处理方法也不是化学首创。如日常生活中表述一个人的年龄时,人们常根据出生时间的长短不断变换“标准单位”,如问这小孩出生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或几岁。这种都是为了交流沟通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单位,使相对数值始终在1-100之间。不难看出相对原子质量所找的“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与年龄表述中的“365天为1岁”的标准有相通之处。许多的化学处理方法其实在生产生活中都能找到原有的雏形或痕迹。
二、通过隐喻建立思维模型
对元素的概念许多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可用下面的例子清晰说明。
全球有60多亿人,欲了解其特点,不可能一一研究,首先要分类。怎样分类?分类的方式有多种,可将地区、国籍、人种、年龄等作为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定要考虑分类的稳定性、科学性。如从年龄来分类则较为稳定,也没有交叉现象。这样全球60多亿人口就可分为100多类,不管在哪个洲的1岁小朋友都为一类或一组,2岁为一组……第1组可取名叫“氢元素”。“元素”就像这里的“类、组”的概念。当然每一组里还可能有不同的人种,这样可以针对每一组进行研究,如1岁小朋友“没有牙齿,不会说话”等等。用此法学生就可较为轻松地接受“元素”的概念,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三、通过隐喻引导学习策略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当两军各出一员大将对战时,场面不激烈,当双方出现混战时则场面壮观而激烈。化学反应亦如此。
由此例可以得知两物质反应时,①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激烈;②浓度越大反应越激烈;③反应能否发生取决于两物质的性质,若都活泼则易反应;④双方的活泼性还可以通过“做思想工作”加以改变,如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⑤当需“停战”时有多种方式停止接触:甲离开,乙离开,两人同时离开……
如能理解此例,则容易接受为解决下列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图1是控制反应物的量来控制反应的激烈程度,以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图2是通过酸的移动使反应物分离而反应停止;图3是通过固体的移动使反应物分离而反应停止;图 4是CO2主动与液体接触而反应;图5是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液体主动与气体接触而反应。
由此可推知“如何鉴定啤酒瓶内上方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就有此两种解决方案,一是CO2主动与石灰水反应,如用注射器吸入后再通入石灰水;另一种是石灰水主动与CO2反应,如用荡涤过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打开盖子的啤酒瓶口的上方。
在化学学习中这种对立统一观念的应用还有许多,再如怎样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与稀HCl二者发生化学反应?既可从反应物的消失也可通过生成物的出现两个角度来判断;既可通过实验证明NaOH的消失,也可通过实验证明HCl的消失;等等。
隐喻是我们由旧知过渡到新知、从已知通向未知的认知过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潜在的相似性。隐喻思维就是利用知道的东西来洞察、发现、解释不太了解的东西。
隐喻是学习的桥梁,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巧用隐喻会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初中化学学习更为简单。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教研室)
隐喻在我们身边经常用到,通过隐喻人们将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事物以另外一种新的形式呈现,以便直观地了解事物,而不用再进行繁杂的分析与归纳。
一、通过隐喻掌握学习方法
原子的质量非常小,常为10-26数量级,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于是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种处理方法也不是化学首创。如日常生活中表述一个人的年龄时,人们常根据出生时间的长短不断变换“标准单位”,如问这小孩出生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或几岁。这种都是为了交流沟通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单位,使相对数值始终在1-100之间。不难看出相对原子质量所找的“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与年龄表述中的“365天为1岁”的标准有相通之处。许多的化学处理方法其实在生产生活中都能找到原有的雏形或痕迹。
二、通过隐喻建立思维模型
对元素的概念许多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可用下面的例子清晰说明。
全球有60多亿人,欲了解其特点,不可能一一研究,首先要分类。怎样分类?分类的方式有多种,可将地区、国籍、人种、年龄等作为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定要考虑分类的稳定性、科学性。如从年龄来分类则较为稳定,也没有交叉现象。这样全球60多亿人口就可分为100多类,不管在哪个洲的1岁小朋友都为一类或一组,2岁为一组……第1组可取名叫“氢元素”。“元素”就像这里的“类、组”的概念。当然每一组里还可能有不同的人种,这样可以针对每一组进行研究,如1岁小朋友“没有牙齿,不会说话”等等。用此法学生就可较为轻松地接受“元素”的概念,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三、通过隐喻引导学习策略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当两军各出一员大将对战时,场面不激烈,当双方出现混战时则场面壮观而激烈。化学反应亦如此。
由此例可以得知两物质反应时,①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激烈;②浓度越大反应越激烈;③反应能否发生取决于两物质的性质,若都活泼则易反应;④双方的活泼性还可以通过“做思想工作”加以改变,如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⑤当需“停战”时有多种方式停止接触:甲离开,乙离开,两人同时离开……
如能理解此例,则容易接受为解决下列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图1是控制反应物的量来控制反应的激烈程度,以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图2是通过酸的移动使反应物分离而反应停止;图3是通过固体的移动使反应物分离而反应停止;图 4是CO2主动与液体接触而反应;图5是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液体主动与气体接触而反应。
由此可推知“如何鉴定啤酒瓶内上方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就有此两种解决方案,一是CO2主动与石灰水反应,如用注射器吸入后再通入石灰水;另一种是石灰水主动与CO2反应,如用荡涤过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打开盖子的啤酒瓶口的上方。
在化学学习中这种对立统一观念的应用还有许多,再如怎样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与稀HCl二者发生化学反应?既可从反应物的消失也可通过生成物的出现两个角度来判断;既可通过实验证明NaOH的消失,也可通过实验证明HCl的消失;等等。
隐喻是我们由旧知过渡到新知、从已知通向未知的认知过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潜在的相似性。隐喻思维就是利用知道的东西来洞察、发现、解释不太了解的东西。
隐喻是学习的桥梁,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巧用隐喻会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初中化学学习更为简单。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教研室)
隐喻在我们身边经常用到,通过隐喻人们将那些难以表达清楚的事物以另外一种新的形式呈现,以便直观地了解事物,而不用再进行繁杂的分析与归纳。
一、通过隐喻掌握学习方法
原子的质量非常小,常为10-26数量级,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于是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种处理方法也不是化学首创。如日常生活中表述一个人的年龄时,人们常根据出生时间的长短不断变换“标准单位”,如问这小孩出生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或几岁。这种都是为了交流沟通的方便,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单位,使相对数值始终在1-100之间。不难看出相对原子质量所找的“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与年龄表述中的“365天为1岁”的标准有相通之处。许多的化学处理方法其实在生产生活中都能找到原有的雏形或痕迹。
二、通过隐喻建立思维模型
对元素的概念许多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可用下面的例子清晰说明。
全球有60多亿人,欲了解其特点,不可能一一研究,首先要分类。怎样分类?分类的方式有多种,可将地区、国籍、人种、年龄等作为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定要考虑分类的稳定性、科学性。如从年龄来分类则较为稳定,也没有交叉现象。这样全球60多亿人口就可分为100多类,不管在哪个洲的1岁小朋友都为一类或一组,2岁为一组……第1组可取名叫“氢元素”。“元素”就像这里的“类、组”的概念。当然每一组里还可能有不同的人种,这样可以针对每一组进行研究,如1岁小朋友“没有牙齿,不会说话”等等。用此法学生就可较为轻松地接受“元素”的概念,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三、通过隐喻引导学习策略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当两军各出一员大将对战时,场面不激烈,当双方出现混战时则场面壮观而激烈。化学反应亦如此。
由此例可以得知两物质反应时,①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激烈;②浓度越大反应越激烈;③反应能否发生取决于两物质的性质,若都活泼则易反应;④双方的活泼性还可以通过“做思想工作”加以改变,如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⑤当需“停战”时有多种方式停止接触:甲离开,乙离开,两人同时离开……
如能理解此例,则容易接受为解决下列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图1是控制反应物的量来控制反应的激烈程度,以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图2是通过酸的移动使反应物分离而反应停止;图3是通过固体的移动使反应物分离而反应停止;图 4是CO2主动与液体接触而反应;图5是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液体主动与气体接触而反应。
由此可推知“如何鉴定啤酒瓶内上方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就有此两种解决方案,一是CO2主动与石灰水反应,如用注射器吸入后再通入石灰水;另一种是石灰水主动与CO2反应,如用荡涤过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打开盖子的啤酒瓶口的上方。
在化学学习中这种对立统一观念的应用还有许多,再如怎样设计实验证明NaOH溶液与稀HCl二者发生化学反应?既可从反应物的消失也可通过生成物的出现两个角度来判断;既可通过实验证明NaOH的消失,也可通过实验证明HCl的消失;等等。
隐喻是我们由旧知过渡到新知、从已知通向未知的认知过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潜在的相似性。隐喻思维就是利用知道的东西来洞察、发现、解释不太了解的东西。
隐喻是学习的桥梁,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巧用隐喻会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初中化学学习更为简单。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