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反思:时代最深刻的需要
——读马老识途的《党校笔记》

2014-11-14 21:43谭继和
郭沫若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老党校笔记

谭继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理性反思:时代最深刻的需要

——读马老识途的《党校笔记》

谭继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马老已近期颐百岁,但赤子不泯童心。《党校笔记》的五册记录原稿,他表藏在他的首饰盒内。我是前年夏天在马老家中看到这部笔记的,他要我猜盒内装着什么,颇有“老顽童”神气。他把整理出的电子版原稿(不是复印稿,上面有马老亲笔改正的错字)交给我,后来经过曲折的审查过程,在我们当代四川史编委会主办的刊物《当代史资料》上首次刊载了其中个人学习笔记部分,引起很大反响。去年9月1日我又获读由马老题赠的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党校笔记》,除删去8000余字外,几成全壁,令人喜出望外,无胜感慨。

《党校笔记》是30多年前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的时代的一份真实历史记录,是当时参加学习的一批省部级老领导老同志,怀着对于祖国、人民和党的无限热爱,对于改革开放的热切期待,对于阻碍历史前进的习惯势力的深恶痛绝的心情,而对祖国和民族前途命运进行理性反思的真实记录。它体现了时代最深刻的需要,体现了经历“文革”苦难后一片精神荒漠对于解放思想的甘泉渴求。这些老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畅所欲言,思想解放,毫无顾忌,发人之欲发而未发,言人之欲言而未言,既要做“文革”劫难、满目疮痍后的精神清道夫,又要做未来改革开放时代规划蓝图的理念勾画者。马老,一位赤诚的有心人,把这一切用口述和笔录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十多本沉甸甸的“笔记”,保存到今天。这无疑已成为当今时代最深刻需要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研读和深思。清人魏源说:“学之言觉也,以先觉觉后觉。学之言效也,以后人师前人。”作为后辈学生,我认识马老30多年,有机会在许多场合聆听马老的教言。这部《党校笔记》是我最喜欢的马老的一本理论著作。其中蕴藏着不少“以先觉觉后觉”,以后人师效前人的思想精华。其中蕴藏着领先一步的经验教训、智慧火花和颖悟灵性,这对于其后的思想解放潮流已经起过不小的推动作用。今天正是需要深化改革开放的时候,读到这些言论,仍然感到十分犀利,很是有用。

《党校笔记》有四大突出特点:

一、思想解放需要深刻的理论探索和理性反思。通过这本书,促使我们对这一命题加以认真的思索。早在30年前这些老同志已经提出了“思想解放还很不够,没有过头的问题”,应该具有的问题是需要对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马老当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思想解放没有过头的问题,所谓‘适度解放思想’就是不能解放思想,或者(只是)适于自己要的度。以我为标准的解放思想,就是‘奉命解放’,等于不解放,甚至比不解放更坏。”这些思考是当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理性的产物。这部《党校笔记》记录了当年不少的这类思想解放的思维结晶。这些言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加以研究和分析,大到国体、政体,党的领导,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小到政府如何具体操作、党内如何过民主生活。其中所体现的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今天看来还栩栩如生。应该说,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是党的思想智慧积累体现的结果。它离不开当年党内那批思想先行者提供的思想范式。今后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也离不开30多年来先行者们提供的思想养料。

二、强烈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这本笔记的字里行间,还体现在他们对居安思危的认识高度。马老是个有心人,他在这本笔记里上下求索,广引识远,从多方面对治乱之源加以探究。特别是对“权力——腐蚀剂”的论述,尤能振聋发聩。“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苏轼:《策略第一》)在这本笔记里,马老提出了许多问题,对每个问题又都要追索其所以然,然后还要作出自己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特别有其重要意义。今天,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有关发展的问题又多又复杂,尤需要思索“文革”致乱之源的教训,居安而不忘治乱之源。“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苏轼《策略第一》)九十年代初,马老曾经为《成都晚报》开辟过《盛世危言》专栏,写了不少篇杂文。1994年时,我主持成都出版局和出版社时,多次为该书编辑工作求教和商讨于马老。马老曾主张书的封面设计要有创意:封面上的书名用《盛世微言》而其底色在“微”字处隐约见一“危”字。我当时很钦佩马老这一设计,但如把“微”字改为“危”字,我的顾忌很多。主要是害怕被揪住辫子,“盛世”岂能有“危”?我就商于北京某要人,也拿不出个决断,劝我谨慎。我就把马老这个设想放弃了,只用了《盛世微言》,而没用“盛世危言”,当时主要不是害怕我自己受批判(按惯例,书籍出版有政治问题,只处理编辑,不处理作者),而是怕书被封杀。后来杂文集出版后,反响很大很好,这才放下心来。今天看来,马老的盛世忧患意识是很强烈的,对我们学者是十分有用的警示。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精神。30年前这本笔记中提出的问题,例如真假社会主义问题,封建世袭等级制度和官本位的习惯势力的影响问题,“党与官、官与权、权与利、利与弊”的关系问题,在今天都还需要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来加以解决。郭沫若曾经主张“把马克思请进文庙,让孔夫子与马克思对话”。马老是四川郭沫若学会的创会会长,马老走的治学道路,正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接受、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之路。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离不开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根本的问题,是民族文化复兴之路向何处去的问题。按上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的设想,这条民族文化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请进文庙,让马克思与孔夫子对话,实现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的融通。总之一句话,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就是把马克思请进文庙之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探索性的,是今天还在努力实践着的问题,因为文化是灵魂,是根,是共有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生根,必须走马克思和孔夫子结合的道路。马老对郭老的思想有精深的研究,四川郭沫若学会能在学术道路上取得大家注目的成绩,与马老“知人论世”的研究精神和精心指导是密切不可分的。《党校笔记》中没有涉及到郭沫若,但处处可以看到马老在书中提出来的那些问题,都是以对民族文化复兴的焦虑,对实现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焦虑为依皈的,由此也可见马老与郭老心是相通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翰藻思,百家争鸣,如要一归雅正,论到植其根基,还是应该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之路,这是马老《党校笔记》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四、传承巴蜀文宗关心时政、洞察世事的精神。“西蜀自古出文宗”,从赋圣司马相如、“汉代孔子”扬雄、唐代诗宗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千古第一文人苏轼、放翁陆游、明代著述第一人杨升庵、百科函海李调元、性灵南宗张问陶,到当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和巴金,不仅是彪炳一代的文学家,而且也多是关心时事政治,百折不回讲真话的思想理论家,具有百科型与球型思维的传统。这个传统所内含的精神,我们可以在《党校笔记》里发现它的脉动和跳跃,发现上述巴蜀历代文宗特色个性精神的传承。马老《党校笔记》有政治家的关心时政、洞察世事的强烈入世精神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有理论家的见微知著,居安思危,分析本质,入木三分的深厚功底,有学术家博览群书的渊博知识,有散文家的汪洋恣肆的文学功夫,有诗人内在的烈火热情和一往无前的无畏勇气。特别是其中所闪显的爱祖国爱乡土的精神和勇气,历史巴蜀文宗关心时政,把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入世精神,是值得我们后辈深思和学习的。

马老有句格言:“检点平生,我行我素。”我对这一格言服膺之至。马老现已百岁,还创造了这么丰硕的精神财富,实在令人仰止。在马老八十岁时,我们曾为马老举行诗会以祝寿。我献丑作了“我行我素颂”一诗以介马老眉寿,后来登在《诗词报》上。现在,我摘引几句,作为我对《党校笔记》内在精神的一点粗浅体味:

君子坦坦荡荡,小人凄凄惶惶。

平生我行我素,管甚飞短流长。

识途老马金言,多宜扪心思量。

自古巴蜀文宗,直笔以神为王。

征途八十风尘,愈老愈怀刚肠。

清江壮歌浩淼,巴山夜雨苍茫。

夜谈传奇十纪,微言盛世流芳。

志在慷慨报国,何计笔走猖狂。

青松劲节挺拔,雪梅高树留香。

谁说雄骏已老,鹤发胜似少壮。

凡蹄一日百里,龙驹瞬息万疆。

我愿天公拌擞,以介马老安康。

(责任编辑:王锦厚)

猜你喜欢
马老党校笔记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党校人的忠诚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我的自然笔记(一)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马三立趣谈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