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斧斤不老松
——记马识途

2014-11-14 21:43李致
郭沫若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老老马

李致

历经斧斤不老松

——记马识途

李致

这棵“历经斧斤不老松”,是马识途同志。他是革命家,又是老作家。他一生经历许多危难和坎坷,为了祖国和人民,他“宁死不屈,宁折不弯”,是一个硬骨头的知识分子和真正的共产党员。《马识途文集》充分反映了他的精神和历程。我与马老有半个世纪以上的交往,是他的学生和朋友。十年前,上海一个大型文学刊物曾约我写马老,我反复构思并多次和马老交谈,却一直没有动笔。最近,因为视力严重衰退,怕有“万一”,失去倾诉自己感情的机会。我在电脑上用二号黑体字,记下这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戴土耳其帽的英文教员

上世纪40年代,我在成都华西协中读书。它是一所教会学校,无政府主义者吴先忧长期担任校长,学校有很浓的民主自由空气。

1946年底,地下党员贾唯英(我叫她贾姐姐)告诉我,有一个叫马谦和的先生要到华西协中教英文。贾姐姐说他政治上很好,要我关心和支持他。

我和马先生见过一面,但没交谈。马先生身材魁梧,头戴土耳其帽,身穿中式长袍。至于见面的地点,50年后回忆:我记得是在贾姐姐家里,马先生记得是在云从龙家里。云从龙是加拿大友人,一贯支持进步学生的活动。马先生是云从龙介绍去协中教书的。可能我和马先生见过两次面,各自记住了印象深的那一次。

1947年初,我因参加“抗暴”运动,被后任校长暗中“开除”。云从龙曾努力与校长商谈,让我继续在校读书,但未成功。我就此离开学校,失去与马先生接触的机会。

爱护青年的组织部部长

成都解放前夕,我在成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9年底,成都和平解放。在解放军进城的前一两天,我得到通知去暑袜南街开会。一到会场便见到身穿军装的地下组织领导人:王宇光、贾唯英、彭塞等同志,还有马谦和先生。王宇光介绍马先生时说:这位是老马,马识途,老马识途,我们川康特委的副书记。会上主要布置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工作。会后,我握着马先生的手,他说:“我记得你!”地下党没有官气,称呼也随意,我与其他同志一样,长期叫他为老马。他对我直呼其名,叫我爱人为小丁。

组织上分配工作,我和丁秀涓都分到青年团成都市工委。

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解放前约一个月,我、丁秀涓、赖均奎、范今一等几位地下党同志,住在丁秀涓的伯父丁次鹤家。丁次鹤是银行家,与刘文辉的私人关系好,曾任西康驻蓉办事处处长,帮助过民主人士和地下党员。成都解放后,丁次鹤的住宅被征用。丁次鹤当时在重庆,来信托丁秀涓把他的住宅捐给人民政府。丁次鹤无政治问题,捐住宅也是好事,何况我们在这儿住过,也该有个了结。我陪着丁秀涓去住宅找所住的单位。没想到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同志听完我们的陈述后,竟把我们当成住宅的主人,也就是“资产阶级”,声色俱厉地横加训斥,好像我们是“阶级敌人”。我们一再解释,因为地下党同志在这儿住过,现在丁次鹤愿意捐献住宅,这并没有问题。该同志抓住我说“地下党同志在这儿住过”这句话,说地下党没有公开,质问我们“究竟是什么人”?我说你不相信可以去问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马识途。谈话陷入僵局,不欢而散。

这件事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委曲。我们是青年学生,从《延安一月》等进步书籍中,得知解放军爱民的许多动人事迹。1945年我积极推销过《延安一月》这本书。如今解放了,解放军与地下党会师时贺龙将军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第一次接触解放军同志却是这样的遭遇。我和丁秀涓很快去区党委组织部找马识途部长,叫声“老马”,把一肚子的委曲向他倾诉,想在他面前讨个公道。老马耐心地听完,没有责备我们,这使我们得到某种安慰。不过,老马犹豫一阵,说了一句:

“你们怎么不知道避嫌疑?”

我们丝毫不理解老马这话的含义,内心也不同意。心想那位解放军同志训斥的幸好是我们,我们是自己人,可以不介意;如果这样对老百姓,一定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那时年轻,觉得自己没错,不背包袱。刚解放,我们被很多新鲜事物吸引着,淡忘了这件事。

地下党员会师时,马老曾对地下党的同志表示:若因工作有债务,组织上可以解决。解放前大约三个月,我们曾向一位地下社员借过十两黄金:一两黄金买了一部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的广播;九两黄金以备急用,但实际没用。可是在成都解放前几天,先有人在丁次鹤家“查户口”,半小时后有几名持枪的彪形大汉,借查烟毒为名,把我们暂住在丁家的几个人,也就是我、赖均奎和范今一(后两人均系燕京大学学生)关在一间小屋里,押着丁秀涓在屋里搜查,抢走了收音机、九两黄金和丁秀涓的手表。我向老马汇报此事,他表示可以解决,不久即给了我相同价值的人民币还债。老马无意中说了一句:“有人说快解放了,地主子女借钱给你们,是为了转移财产。但钱是你们主动借的,借钱还钱,要讲信用。”看来,还债的事可能受到质疑,但老马坚持地下党要讲信用。这种信守承诺的精神,对我是很好的一课。

尽管老区来的同志与地下党的同志会了师,但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确有一个相互理解和磨合的过程。当时,团市工委有个别从老区来的领导,看不惯我们这一批由地下转为地上的学生干部,认为这批人“活蹦乱跳”,“没上没下”,其中李致最难“打整”,打算调我去外地工作。我产生逆反心理,大闹情绪,因为我在重庆工作过两年,坚决要求调回重庆。老马多次耐心说服我,我听不进去,浪费了他不少时间。老马为“照顾”我的觉悟,最后迁就了我。那时我十分幼稚,如果老马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训我,我可能真会犯错误。现在想来,我非常内疚,更十分感激老马。以后我长期做青年工作,马老的言传身教,使我知道对青年的某些一时的偏激行为,应该耐心细致的教育,千万不要简单粗暴。

几年后,成渝铁路通车,我回成都探亲,听说组织部另一位副部长曾把我作为“典型”,在大会上点名批评。还偶然听说那位为捐赠房子对我们严加训斥的解放军同志(可惜我忘了他的名字),因别的事犯了错误,被打成为“反党”分子,调离原单位。事隔半个世纪,不知他是否健在?但愿已为他“平反”。

“可用不可信”

1957年底,我奉调从重庆回成都,担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的《红领巾》杂志社总编辑。我爱人原在重庆第二钢铁厂工作,为照顾夫妻关系,她也调回成都,拟分配在金堂钢铁厂工作。重庆到成都只须乘一晚上的火车,金堂到成都虽然近,但交通很不方便。这种“照顾”等于不照顾。

我除了向团省委领导反映外,也想找地下党老领导帮忙。当时正值反右派斗争之际,贾唯英在重庆被错划为右派,王宇光受到牵连。在成都的彭塞,也因他说某领导是“小斯大林”而受审查。我去找时任省城市建设厅厅长的马识途。老马热情地接待了我,但对我的要求却爱莫能助。我隐约地感到:省的主要领导对原地下党同志有歧视,老马首当其冲。我没有为难他。

几十年后才知道,原任川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老马,被调任成都市委组织部长,不久又以他“不宜搞组织工作”为由而调省城市建设厅。当时,没有产业工人,只有城市贫民。没有工程师、技术人员,原有著名的工程师是被关押着的。经省委书记陈刚同意,弄出来几个工程师,起了作用。但有人说老马启用“坏人”,反右时因老马保护知识分子,又说他“包庇”右派。

不少问题困扰着老马。减租退押,有些党员和民主人士家庭的确没有钱,有的把钱支援革命,还得退,弄得他们没办法。土地改革,地主交出土地,为啥还要拳打脚踢?子女不是地主,一律弄来跪起,有的妇女还受侮辱,弄得人一辈子不能翻身。中国工业的原始积累是剥削农村,农民生活很苦……

老马有看法又不敢说,怕是“立场”问题。那时经常强调要过好“社会主义关”。老马说:“这个社会主义关,真不知如何过?似乎关公、张飞像过去的门神一样,手拿大刀站在关外,谁也不能轻易过去。”

省委一位书记告诉老马,省的“一把手”对老马的态度是:“可用不可信。”我分析:可用,指老马能力强,能打开局面,做出成绩;不可信,则反映了省的“一把手”对地下党员的歧视,有些工作只让老马担当副职,“监督”使用。

《清江壮歌》

1960年,我因眼病在四川省医院住院治疗,约半年时间。

一天,偶然发现老马也住在眼科的病房。他不是眼病,而是腿疾。因为干部病房无床位,临时借住一间眼科病房。老马虽是治病,多数时候却在创作。这之前,他已发表《找红军》《老三姐》《接关系》《最有办法的人》等著名的短篇小说,引起许多读者和老作家、老编辑的注意,被他们“抓”住不放,用马老的话来说,他从此被“拉入”文坛。

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我自幼喜爱“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在16到18岁三年间,学习写新诗、小说、杂文等文体,在成、渝、自贡等地的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习作。可是为此在1955年肃清“胡风反革命”运动中被隔离审查半年之久。从此搞乱了自己的思想,我把自己划为小资产阶级,生怕小资产阶级“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再不敢提笔。虽在1959年与人合写《刘文学》,但那是“奉命”之作,偶尔为之。老马就他丰富的革命经历写革命题材的小说而饮誉中国文坛,我十分羡慕。

趁老马休息之际,我常去病房探望。

老马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故事是他自己的经历。1941年1月,老马的妻子刘惠馨,在鄂西从事地下工作时,被敌人逮捕关进监狱。当年11月她英勇就义,不满一岁随她在狱中的女儿被一工人收养。解放后,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老马终于找到失散20年的女儿,并在北京团聚。鉴于女儿是工人抚养成人的,老马不让女儿改姓马,仍与养父养母住在一起,侍奉养父养母。这便是以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催人泪下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

我深为这个故事感动。我长期在共青团工作,每在一个地方总喜欢与青年人打成一片,在省医院也不例外。我先把老马的故事讲给几个青年医生和护士听,他们也很感动,于是住院部团总支举行了一次活动,请老马讲他的这段经历。我看见不少人在听讲时两眼饱含热泪。

老马在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因为他是地下党在几个地区的领导人,无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敌特追捕的重要对象。老马改名换姓,从事各种职业,装扮成各种人物,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他领导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政治的和武装的斗争,直至迎来解放。正如老马所说:“我所经历的危险,只有用九死一生才能形容,然而我处之泰然。因为我们把‘相信胜利,准备牺牲’作为我们的信条。虽然我们不时要为我们同志的被捕和牺牲而痛哭哀悼,却也常常为我们斗争的胜利而欢唱。人生能得几回搏?我曾享受过许多次搏斗的欢乐,也就不虚此一生了。”

老马长期在白区与敌人斗争,充满传奇故事。他的创作,源于他的革命经历。老马多次说:“我不一定是作家,但我是革命家,我写的是革命文学。

宁死不屈,宁折不弯

老马这位老革命、老作家,解放后几乎一直挨整。

1958年,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老马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四川省委的“一把手”凭主观臆断,提倡在四川大种棉花,主张在水利工程上以“提灌”为主,但国内和省内的科学家,则认为四川的土壤适宜种粮食,主张水利工程以“蓄”为主。老马支持科学家的意思,省的“一把手”认为老马是有意反对他,说老马这个“管科学的人‘不科学’”。“文革”前,老马已被贬到南充县当县委副书记。1966年“文革”一开始,改口说老马是“带职”下放,调回西南局机关参加运动。又莫须有地诬陷他涉及什么“间谍案”,回成都第二天即被宣布为“反革命”,隔离审查。同时,四川也抛出“三家村”,即马识途、李亚群、沙汀,公开在报纸上进行大批判。

不久,老马被造反派抓来关在一所大学里。一在夜晚,两派内战,男生参战,只有女生看管。天下大雨。老马看准时机,利用地下工作经验,设法从二楼厕所的窗户逃出来,去了北京。受“中央文革”小组支持的刘结挺、张西挺把老马“捉”回成都,关进昭觉寺(实际是监狱)。他们多次暗示,只要老马承认“错误”,问题可以解决(以后刘、张倒台,别人揭发,他俩想要“结合”老马,为其主管文化工作),老马不卖身投靠,不予理会。为了记录这场“史无前例”的、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老马在狱中长时间思考和积累资料,以便将来有可能的时候写一本反映“文革”的书,即以后出版的《沧桑十年》。

1964年我调到北京共青团中央工作,有8年时间与老马没有接触。“文革”前,我在共青团中央任《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文革”开始,先靠边站,继而被夺权,限制人身自由,后又被冠以胡风集团“小爬虫”的名义,关进“牛棚”,再去“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直到1969年底被“解放”。1973年秋,我获准回到成都,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

由于林彪自我爆炸,在周总理的促进下,全国解放了一批干部。这时,老马已获解放。原任省委宣传部主管文艺的副部长李亚群,坚决不愿再主管文艺工作。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大章请老马支持他,老马才不得不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此时,亚公向老马又作揖又鞠躬,说他找到“替代”了。旧时的迷信说法,吊死或溺死的鬼必须找到“替代”才能投生。

老马住在商业街50号,我常在晚上骑自行车去看望他,谈些当时不能公诸于世的心里话。“四人帮”在台上,谈不上工作,只是混日子。老马告诉我,他写了三十多年地下工作的经验教训的书稿,要我做第一读者。

我当然很有兴趣阅读老马这本书稿。不过,解放后已经不做地下工作,特别是这种书根本不能出版,我又感到惋惜。老马说,也许对那些没有解放的国家有用。这使我想起1973年初我悄悄去上海看望巴金:巴老在“文革”中受了很多迫害,每天还在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他明知书不可能出版,但说将把译文抄写好送给图书馆,可供关心当年俄国革命的人查阅。老马和巴老,身处逆境,仍勤于奉献,不忘耕耘。这种精神实在可贵!

在“雷区”工作

文艺工作真是布满“地雷”的重灾区。

1975年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毛老人家号召“繁荣文艺”。四川恢复了文艺刊物《四川文学》,作家艾芜在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在高山上》,以后又被批为“黑线回潮”。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寄托》的影片,写一个老干部犯错误后又如何改进的故事。到“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宣传部领导指责老马在领导该片拍摄时,没有写“走资派还在‘走’”。更好笑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该领导又指责《寄托》写了“走资派还在‘走’”。

1977年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怀念周总理的诗集,名为《人民的怀念》,社会反应极好。一天下午,出版社突然接到某领导秘书的电话,问《人民的怀念》是谁主编的?作者的政治情况是否都弄清楚了?我答:我是主编,作者的政治情况没问题。事后,一位知情人告诉我,该领导是怀疑李亚群和马识途有“问题”。我一笑置之。

省委书记杜心源了解老马,说有关文艺界的大事,老马都是经请示省领导决定后才做的。这场风波就此结束。尽管如此,老马不愿与这位“左”派共事,他以“归队”为由,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

坚持写作,用笔做武器

老马到了科分院,并没有放下作家的笔。当时,正值书荒,我们重新出版了老马的《找红军》(短篇小说集)。他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了英国,回国后写了《西游散记》,也由四川出版。

鉴于我与老马多年的友好关系,我表示今后要“包出”他所有的著作,“强迫”他同意。老马虽未承诺,但的确非常支持四川的出版事业。他的短篇小说《三战华园》和长篇小说《夜谭十记》等均交四川出版。

针对社会某些不良现象,老马写了不少杂文。这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先发表在《成都晚报》的“盛世微言”专栏上,后结集出版,拥有很多读者。若干年后,有一次老马的生日,我买花送他。卖花人因要配花,询问买花的用途,说是给老马祝寿。身旁一位市民即打招呼说:“马识途是为老百姓说话的,不能多要钱。”

“我要努力说真话,不管为此我要付出什么代价”

1982年底,我调省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我不愿离开出版社,又不敢不服从省委的决定。

马老开玩笑说:“我也找到‘替代’了。”只是没向我又鞠躬又作揖。

我估计,省委调我去宣传部主管文艺工作,可能是因为我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与作家和文艺界相处较好。但在宣传部主管文艺工作,非我能力所及。怎么办?除了学亚公和马老与文艺界广交朋友外,就是多向任白戈、沙汀、艾芜和马识途几老请教。这时,老马已年过花甲,我早改称他为马老了。

由于请教多,我进一步知道马老非常尊重巴老。马老早年喜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如今佩服巴老敢于直言建议对文艺的领导要“无为而治”,赞同巴老主张讲真话。马老与巴老的接触虽不多,但可算是神交,心灵相通。

1987年,巴老10月返川,在家乡住了17天。张秀熟、巴金、沙汀、艾芜、马识途五老相聚,成为文坛佳话。时年,张老93岁,巴、沙、艾三老83岁,马老73岁,五老相约七年后再次聚会。马老为这次聚会写了一篇纪实文章,发表在《当代》杂志上。可惜,7年以后,张老、艾老、沙老先后乘鹤西去,巴老则卧病在床,五老再不能相聚了。

巴老90华诞时,马老曾率四川文艺代表团到上海向巴老祝寿。1995年6月,我去杭州看望巴老,马老托我带一本他的杂文集《盛世微言》送巴老。马老在空页上写道:“巴老:这是一本学您说真话的书。过去我说真话,有时也说假话。现在我在您面前说:从今以后,我要努力说真话,不管为此我要付出什么代价。谢谢您赠书《再思录》。马识途1995年6月15日”。在四川省庆祝巴金百岁华诞座谈会上,马老说:“我曾经不只一次自以为是地说过,如果我们说鲁迅是中国脊梁的话,那么巴金就是中国的良心。”马老还在会上重申了他在1995年向巴金赠书上的保证:从今以后,我要努力说真话,不管为此我要付出什么代价。

去年,巴老辞世,马老悲痛不已,本拟亲去上海向巴老的遗体告别,被家人劝阻。马老亲写祭文《告灵》,委托女儿马万梅赶到上海巴老家,在灵堂遗像下读给巴老听。此系后话。

《沧桑十年》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鲁迅也谴责过国人的“健忘症”。可是,主管意识形态的高官借口“向前看”,一直反对写“文革”。

在这个问题上,马老不信邪,在1998年出版了反映“文革”的《沧桑十年》,季羡林先生为之作序。这本书虽在发行上受到某些限制,但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时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黄启璪,写信给马老说:

我在近期医院给我做的两次化疗期间,拜读了您的新作,不读则已,读起来惊心动魄。您以亲身亲历及所见所闻,将‘文革’这场灾难,这场悲剧、闹剧、滑稽剧如实作了记述;将其荒唐性、危害性、反人民性揭露得淋漓尽至,还从思想上体制上及应吸取的教训上作了精辟的剖析。这样的“文革”纪实作品,很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正如您心中所预料到的,现在20多岁的青年人,不了解也不愿去了解“文革”是怎么回事。我体会,您与季羡林先生写的书,就是留给下一代、两代的好教材。

我真钦佩您,以80高龄还完成了这样一部巨著,这只有像您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有高度责任感的老革命、科学家、知名作家,才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力、洞察力和表达力。

启璪的信表达了许多读者的心意。

肩负重任的“业余”作家

马老是作家,他创作的长短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回忆录、文论、古诗词和新诗,总数超过500万字。在本届省委的关怀下,去年出版了《马识途文集》(12卷13册),中国作家协会和省委宣传部在北京举办了马识途创作70周年暨《马识途文集》首发式座谈会。到会者对马老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应该说明:马老并不是专业作家。

马老一直担任着各种各样的领导工作,如西南局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联和省作协主席,这些工作都很繁重。在完成本职和兼职工作后,马老在业余时间创作。写《清江壮歌》时,他熬了180多个夜晚。

这样的“业余”作家,在国内很难见到。

杰出的文艺工作领导人

马老连续五届被选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并兼任巴金文学院院长。

马老既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又长期担任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很注意团结知识分子。“文革”以后,部分作家受“派性”影响,加上文人相轻,常有不必要的分歧。但只要马老参与会议,各种问题总是不难解决。

领导文联和作协工作,马老主要是把握“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鼓励作家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安于寂寞,安守清贫,避免经济转型期间的金钱诱惑和浮躁不安,潜心创作。他与作家交朋友,或公开讲话,或个别交谈,或为之作序,有针对地帮助他们,其中有王火、阿来、魏明伦、裘山山等。我也是受益者之一。

马老常与我交换有关文学和文艺工作方面的意见。去年初,马老向我提出,他对当前的文艺形势,有一喜,一忧,一愁,一惧:喜,是文坛迎来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新人辈出,后继有人;忧,是文学和影视创作中出现某些低俗化倾向;愁,是在一片产业化的呼声中,对作协如何产业化心中没底;惧,是雅文学的日益边缘化和文化霸权主义咄咄逼人。不久他以《文学三问》为题,发表讲话并写成文章。三问,即谁来守望我们的人文终极关怀的文学家园?谁来保卫我们文学的美学边疆?谁来坚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四川文艺》把马老的《文学三问》套红发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上,引起了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注意。《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对马老的专访。其他报纸也有转载。这三问震动了众多文艺界人士的心灵。

马老高瞻远瞩的见解,其影响远远超越四川文艺界。

拒绝死亡“通知书”

2001年初,马老得了肾癌。

这是令人揪心的事。华西医学院作了最初的诊断,主张尽快动手术。亲友的意见有三种:一是尽快动,以免延误;二是观察一段时间,根据发展的情况再说;三是马老年事已高,最好采取保守疗法,不动手术。

清华大学举办90校庆,马老应邀参加。他趁机在北京医院做了检查,诊断结果与华西医学院的一样。马老在北京住在当年曾经失散的大女儿吴翠兰家,并由大女儿把马老送回成都。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吴翠兰,她个头不高,性情温和。回到成都以后,马老下决心在华西医学院动手术。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怕癌细胞扩散,赞同马老早动手术,切除一个肾;另一方面又怕马老年高,下不了手术台……

4月23日下午,我去马老家。一按门铃,小狗就叫了。我很喜欢这只黄色小狗,因为马老夫人王敬祥的听力很差,小狗替我报信。马老和夫人一起来开门。

我先把最近写的一篇散文《心留巴老家》交给马老,请他有空看看。可是,马老拿着就读。我坐在沙发上,环顾书房:进门处的镜框,装有马老书写的:“无愧无悔,我行我素。”对面的墙壁上有木刻的未悔斋,也是马老的书法。下面是计算机,马老是四川作家中第一个用电脑写文章的,已用电脑写了200万字以上的作品。左边有一大堆写好的书法,过去我常去翻阅,讨马老的作品。此时,我对这熟悉的书房,感到格外亲切。

这个下午,马老和我谈了很多。

先谈我的“往事随笔”,继而谈巴老。又谈粉碎“四人帮”初期,巴老主张“无为而治”以及主管意识形态最高官员的态度……。最后才说他决心动手术,考虑到万一不能下手术台,马老留下一个“遗嘱”。大意是:一、他这一生,无愧无悔。二、丧事从简,不搞向遗体告别,不要花圈之类。最多在家里设一灵堂,只让至亲好友来告别。可以发个消息,以免别人再给他寄文稿来,浪费精力。三、骨灰与夫人的葬在一起。四、他希望《马识途文集》能出版,仍由作协负责,请李致和王火促进。五、……

我表示完全理解他的“五点”,着重说了些安慰他的话。他答应为我“往事随笔”第三本集子《昔日》题写书名,我说不急。告别时,马老深情地说:“知我者,李致也。”

离开马老家后若干天,我极为担心。在马老进医院那天上午,马老请为他开车多年的小胡送来两张为《昔日》题写的书名。我突然想起对我说过:“只要对你好的事,我都愿意做。”马老对我的关怀,使我深受感动。现在写到这里,我的眼里再一次充满泪水。直到马老手术成功,我才放下心来。

马老以后曾说:“我去年得了绝症,《死亡通知书》已在路上,但我拒绝了《死亡通知书》,还要继续奋斗。”

“两头真”

今年马老92高龄,我也70有7。

再过几年,马老也将是“世纪老人”了。虽说人生苦短,但总不能混混沌沌地走过。马老的许多宝贵回顾,都包括在他的《文集》里面了。我也写了一些“往事随笔”,记下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为了弄清这几十年的历程,我多次向马老请教,毫无顾虑地和他讨论。我知道,马老同时也常和他的同龄人讨论这些问题。

这一代(或说这一批)知识分子,多数人有类似的经历。马老是大知识分子,我是小知识分子,我比他小15岁。但毕竟是他的战友贾唯英引导我参加革命的,姑且算是“这一代”人吧。我们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专政,渴望民主、平等、自由,向往“山寻边呀,好地方”。最近,偶然听见播放田汉(国歌的词作者)作词的歌曲《热血》:“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已燃遍整个的欧洲/为着博爱、平等、自由/愿付任何代价/甚至我们的头颅……”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我当年的觉悟和追求。马老在革命的途中被敌特追捕,九死一生。我也被学校暗中“开除”,被宪兵抓去关了几天。好不容易等到解放,换了人间。可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不是以建设为中心,而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连续不断的各种政治运动伤害了成千上万的人。首任省的“一把手”,一贯歧视地下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他主观唯心、独断专行,更不能容忍像马老这样实事求是、平等待人的知识分子领导干部。马老在17年中总是挨整,他几次对我说:“我一生中,最不愉快的就是这17年。”这批满怀理想的知识分子,从向往到投奔,从怀疑到顺从,从独立思考到个人迷信,以致尾巴早已退化的人,还要夹着“尾巴”做驯服工具……“文革”是一次摧毁文化、摧残人性的总爆发。但在吃尽苦头以后,它促使人们反思,重新认识到人性、人权、民主的重要。在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需逐步进行相应的政治改革。

1945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都市的一批中学生,成立了“誓与法西斯强盗斗争到底”的破晓社。去年,是破晓社第60个生日。马老为破晓社的第60个生日写了祝词。对联是“风雨如晦盼天明,鸡鸣不已迎破晓”。条幅是“只有渡过沉沉黑夜的人,才配享受天将破晓的欢乐”。马老希望我们这批人,能保持“两头真”:前头的“真”,是我们早期的理想和信念;后头的“真”,是回归人的本性和天真,继续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人类共同理想。生命的中间一段,被泼污水,被搞糊涂了。直到近二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才逐渐清醒。清醒后不能失去信仰,做到后一个“真”,才是保持晚节。

无论经历再多的曲折,马老仍能找到前进的路。

我又想起王宇光在解放军入城前的介绍:“老马,马识途,老马识途。”真是老马识途。

重阳敬马老

重阳敬老节到了,我必然想起马识途老人。

马老是老革命、老作家。他诞生于1915年,明年1月,他就满99周岁,进入100岁了。作为世纪老人,他见证了百年岁月的历史变迁。

在旧中国,马老参加过“一二·九”运动,领导过“一二·一”运动。他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地下斗争中,多次受敌特追捕,九死一生。他的第一位夫人刘惠馨牺牲在狱中,留下不满周岁的女儿,被一位老工人收养。“相信胜利,准备牺牲”这个信念,支持他从黑夜到黎明。

新中国成立,马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但极“左”思潮使他多次受到打击,“文革”中又被首先抛出,历经苦难。他“宁死不屈,宁折不弯”,是一个有良知、硬骨头的知识分子,真正的共产党员。苦难也是良药,马老重新找回了他当年参加革命的信念。

革命的经历加上满腔激情,几十年来马老笔耕不息。他创作的各种文体,总数超过五百万字。革命文学鼓舞了至少两代青年。由于长时间担任各种行政工作,他实际上只是个“业余作家”。马老敬仰巴金老人,他多次表示:“我要努力说真话,不管为此我要付出什么代价。”

在疾病面前,马老也是强者。2001年初,马老得了肾癌,许多人为之担心。手术成功以后,马老恢复了健康。这才有去年写的打油诗《顺口溜·自叙》:“阎王有请我不去,小鬼来缠我不怕。”马老的现状,也如打油诗所说:“老朽今年九十八,近瞎渐聋惟未傻。”最近一两年,我每次去看望马老,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但百分九十的时间是马老在高谈阔论,思维敏捷,言语清楚,且声音洪亮。前不久,我去看望马老,他穿件背心,站着挥毫半小时以上,为“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做准备。书法义卖之款,将全部捐赠贫困学生。

马老有他的《长寿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少烦恼。勤用脑,多思考。勿孤僻,有知交。能知足,品自高。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酒饮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之谓,寿之道。

好友章玉钧送我一个斗方,上书:“马首是瞻,康乐遐龄。”鼓励我不仅思想跟上马老,还要学马老向百岁进军。小友杜建华凑热闹,和《顺口瘤·自叙》:“几人能有九十八?何况体健智尤佳。一身正气神鬼惧,领路还须识途马。”

我们都愿向马老学习。

(写于2007年—2013年10月7日深夜)

(责任编辑:王锦厚)

李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四川省文联原主席。

猜你喜欢
马老老马
老马
李岩
老马的三个愿望
读者之窗
集体情书
马寅初:长寿需要内养外练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
马三立趣谈悟人生
马老送我一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