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 谷玥姣
摘 要: 涂鸦是幼儿拿起笔绘画的第一步,幼儿喜欢用涂鸦的方式表达内心想法。教师在幼儿园小班安装了涂鸦墙,引入了涂鸦笔,按照研究人员设计的涂鸦游戏的方式,开展了涂鸦墙游戏活动。同时研究者和带班老师相互配合,共同观察孩子们在涂鸦墙游戏中的表现的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简要记录。
关键词: 涂鸦墙 同伴交往 桥梁作用
涂鸦,字面上的意思是随意地涂抹色彩。涂鸦是幼儿拿起笔绘画的第一步,幼儿喜欢用涂鸦的方式展示内心世界。由于辽宁师范大学课题组关于辽宁省教育厅课题的实验要求,本学期,我们在幼儿园小班安装了涂鸦墙,引入了涂鸦笔,按照研究人员设计的涂鸦游戏方式,开展了涂鸦墙游戏活动。同时研究者和带班老师相互配合,共同观察孩子们在涂鸦墙游戏中的表现的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简要记录。
该涂鸦活动要求成人以激发幼兒想象力、创造力为目标,不拘泥于涂鸦作品的贴切和形象,而是为孩子们创建一个自由涂鸦的环境,即涂鸦墙,然后以孩子最易于接受的游戏方式,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游戏中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涂鸦墙上放松自如地画出心中的画。在涂鸦墙涂鸦活动中,实验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观察研究,惊喜地发现,涂鸦墙不仅是给了孩子展示自我、表达内心感受的平台,更能成为一种媒介,提高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实验班幼儿的年龄在3.5~4周岁之间,由于本班幼儿入园时间多为两个月,且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同伴交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涂鸦墙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第一次进行涂鸦墙游戏活动,小朋友们满怀期待,大家排队来到涂鸦墙前。我们向幼儿简单介绍了一下将要进行绘画的地方及涂鸦笔的使用之后,小朋友们陆续加入到涂鸦队伍当中。在绘画场地上,几乎每名幼儿心中都有一个想法——蹲在地上,在自己身体前面的墙上画。由于参与人数较多,陆陆续续有小朋友向我们求助,自己没有绘画空间了。我们提醒幼儿可以在墙面空白的地方画,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小朋友想到可以站在高一点的地方画,这样大家都可以参与到活动当中。画作越来越多,空着的地方越来越少,孩子们的兴趣依然很浓厚,这时候我们发现,有个别幼儿情急之下用手擦同伴的作品,引得同伴很不满。活动结束后,我们表扬了积极想办法参与涂鸦游戏的小朋友,并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在没有得到同伴同意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用手擦同伴的画”。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表示用手擦画是不对的,应该尊重同伴的作品。
第二次涂鸦墙游戏活动中,我们特别注意观察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现象。活动开始了,我们发现有小朋友并没有先画心中想好的画,而是先画一个框框,表示“这是我的地盘”,然后在框框里画。旁边的小朋友看到这个框框,也画起框框来,这样一来,有大约一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先画起了框框来。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讨论,“不要框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用涂鸦墙”,在我们的引导下,小朋友明白还可以尝试合作。
第三次涂鸦墙游戏活动中,发现小朋友之间有相互讨论与交流,我们从涂鸦墙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观察幼儿的涂鸦活动。当我们从涂鸦右边返回左边的时候,发现佳琦小朋友画的老师身上有几个其他颜色的“道道”,我们很想听听佳琦小朋友这几个“道道”表示什么。结果很意外,佳琦小朋友告诉我们,是茜给她画的,从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佳琦小朋友不愿意的。我们问茜:“你俩商量好了吗?佳琦同意你在这画了吗?”茜摇摇头。本次活动后,我们鼓励小朋友可以合作画,同时引导幼儿,如果想和同伴合作,需要先商量好再画,没有商量就擅自行动是不礼貌的。
第四次涂鸦墙游戏活动中,我们从一边走向另一边的时候,发现两幅画有不同颜色,而这两个小朋友都没有到桌前换笔。两名小朋友很高兴地画着,发现我们在后面看的时候,两位小朋友询问我们他们画得怎样。我们很高兴地表扬了他们,并且询问,这里表示什么,那里表示什么。他俩告诉我们,他俩互相换了颜色,并表示他俩是商量好的,是同意之后才换的。活动后,我们表扬了这两名小朋友的合作,并鼓励班级小朋友可以积极想办法,和小伙伴合作游戏。
以涂鸦墙为媒介,班级小朋友由在第一次、第二次游戏中表现出的自我为中心,逐步具有合作意识,并尝试合作,提高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记录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在涂鸦墙涂鸦游戏中获得了新友谊,学会了合作与互助,这些是孩子们各自在纸张上涂鸦获得不到的效果。
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孩子们的良好表现越来越让人意外。涂鸦墙游戏还在继续开展,看到我们班级孩子的进步,其他没有安装涂鸦墙的班级纷纷要求给自己班级安装这样一面神奇的墙。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奔向涂鸦墙相互帮助、尽情绘画的样子,我们不由得相信,这些孩子在涂鸦墙的帮助下,踏上了一座人际交往的新桥梁。
附小朋友们合作创作的情景及作品。如下:
通讯作者:谷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