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珠 吴玉华
摘 要: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田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田径课 学业成绩评价
田径普修课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田径普修课的教学质量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重要影响,也对贯彻落实学校教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具有积极作用[1]。教学评价作为田径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学起导向和控制作用,通过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发展状况,将评价的结果变成学习、发展的源泉,有助于正确选择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锻炼应用这些知识与技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如何科学、合理评价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是本课题研究考虑的重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读相关院校田径课教学大纲及考核与评价内容,查阅和收集近几年来国内有关教育评价系统相关研究文献,全面了解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1.2.2问卷调查法
针对本课题内容咨询专家确定最后问卷内容,于2013年5月至2013年9月,对江西省田径理论的25位专家,就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调查,并对他们的建议进行归类与统计。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问卷24份,有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92%。
地方高校体育院系专家基本情况统计表(N=25)
1.2.3专家访谈法
对部分问卷调查对象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访谈,笔者先后走访了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九江学院、贛南师范学院等部分学校,了解了田径课教学评价的实际状况,并同广大体育教师对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学业成绩评价目的的现状。
“人才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学业成绩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好坏、效果的优劣、能力的高低,始终都是学生、教师、家长最关心的问题[2]。通过调查得知,有86.9%的专家认为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便于及时弥补和建立自信”和“帮助学生分析和诊断学习的现状和目标”这两项指标,还有78.3%的专家认为评价的目的可以适当“引导学校的教学方向”;73.9%的专家认同评价目的“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借鉴和帮助”,这四个指标排在前四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参考”占60.9%,“便于学校和教师根据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优”占43.5%,“为学生的学习增加压力和产生学习的动力”占34.8%。
体育院系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目的专家调查表(N=23)
2.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内容的现状。
考核是田径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内容及其成绩的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起着重要的教学导向作用[3]。通过走访调查到的田径教学大纲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理论(30%—40%)、技术(包括技术评定和运动成绩达标30%—70%)、能力(10%—20%)、平时(10%—30%)四个方面,其成绩评价的形式主要呈现四种:①理论部分+技术部分;②理论部分+技术部分+能力部分;③理论部分+技术部分+平时部分;④理论部分+技术部分+能力部分+平时部分。地方兄弟院校对评价组合方式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评价组合方式各有客观的存在依据,负载不同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专家的调查,评价内容的选择倾向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占绝大多数为91.3%,其次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占73.9%,排在第三位的是学习过程占56.5%,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排在第四位占43.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指标的选择率较低。该调查虽然能够看出评价内容有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倾向,且能力问题指标也得到了专家的重视,但是各选项的选择率差别较大,说明目前评价内容注重量化评价,对于定性评价的关注不够,评价内容比较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内容专家调查表(N=23)
2.3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分配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田径普修课技评和达标分配存在四种情况:技评与达标比为3:2;技评与达标比为1:1;技评与达标比为2:3和技评占100%,其中有90%以上的院校都采用技评与达标均等的分配方法。专家调查结果与搜集到的学校采用的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相比,技评和达标情况基本一致,这说明技评和达标分配比较合理。
2.4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体的现状。
通过调查得知,73.9%的专家选择了“专家或其他同专业的教师”;60.9%的专家选择了“任课教师”,这两项指标被绝大多数专家认同作为评价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的主体。还有43.5%的专家认同“学生同伴”也可以参与评价学业成绩;26.1%的专家选择了“兄弟院校教师”;只有13%的专家选择了“学生自己”参与学业成绩评价。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学业成绩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大多数专家还是选择了任课教师或同行作为学业成绩评价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体调查(N=23)
2.5田径普修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现状。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分为理论课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技术课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进行分别调查,其调查结果为,田径课理论部分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65.2%的专家选择了“闭卷笔试”;52.2%的专家选择了“开卷笔试”;47.8%的专家选择了“论文形式”;39.1%的专家选择了“作业”;40.7%的专家选择了“作业”;26.1%的专家选择了“成长档案袋或学习日记”;8.7%的专家选择了“实验动手操作”。技术课部分的学业成绩评价形式主要是以“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为主,选择率分别为95.7%和87%;“组织指导实践能力”占30.4%,排在第三位;对于其他评价方式的使用率就相对较少,比如“理论笔试”的选择率为17.4%,“理论口试”的选择率为13%,“观察课堂表现”仅占8.7%。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调查(N=23)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理论课部分还是技术课部分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只关注了学生知识的记忆与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说”与“做”的能力培养,尤其在技术部分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上,仍然是以“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为主。对于理论部分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通过回访发现,以上评价方式有的专家曾经采用过,但使用的频率比较低,比如“作业”“成长档案袋或学习日记”只是在某一学期使用;“实验动手操作”、“论文”等方式也出现这种情况,理论部分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还是存在比较单一的情况。
3.多元智能视域下的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3.1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问世,扩大了教育评价的视野,丰富了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内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宗旨体现在以下方面[4]: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的、多维的,是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应该以学生在进行田径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为评价标准;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既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考评显性的田径学习锻炼结果,又注重学生在田径课上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心理道德的培养,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应是情境化的,注重在实现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真实的能力,把评价与学生学习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在评价中应将形式多样化,增强开放性、实用性与可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课学业成绩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学业成绩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既重视老师、同学、家长和有关指导者的评价,更重视学生自我反省性评价;评价的手段是多元的,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等等。
3.2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标准。
传统的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将体育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获得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具有单一性。潜能多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内化为或是自动转化为个人经验或技能,智能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途径,并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联系[5]。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应该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工具指导田径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理论为田径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拓展了空间与可能性。
3.3师生角色再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校田径教师不再只是田径技能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发现者。教师要随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有效利用学生的智力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智能素质结构,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田径课程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本身的智能长项并且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于田径教学中,最终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3.4构建全新、多维的评价体系,注重多元化和发展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心灵之中的,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则几乎每个人的所有智能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可以远远超乎所预期境界[6]。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建立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①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为其提供智能强项与弱项的信息,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②教学评价要与教学融为一体,评价应在教师与学习者中、在课堂教学中、在个体参与的学习情境中、轻松地进行;③设计“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不通过语言和逻辑能力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评价主体由一元变成多元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等都参与到评价中,这样既能使评价更客观、更具说服力,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3.5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理念给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新的启示,单一的纸笔测验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认识到目前学业成绩评价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但智能结构不同,有弱项智能,也有强项智能,表现特征不同。为此,在进行田径课学业成绩评价时,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对象、评价环境、评价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是多元智能结构的结合体,在校期间,不仅身体—动觉智能得到高度发展,其他智能也均衡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自己的智能优势,而且能够清楚自己的智能劣势。通过学習,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找到价值定位。基于此,借助多元智能评价观,将多元的评价方式渗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4.结语
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艰巨的任务,田径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作为田径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要靠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期望为高校田径课学业成绩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但其真正在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有针对性研究。各高校在实施新的评价方案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必须把学生的培训工作做好做细,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各项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评价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在理想追求与现实之间往往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不能没有理想的追求,更不能不顾现实地好高骛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切实可行地为高校田径教学评价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国伟,周利.多元智能视域下的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93-95.
[2]张作利.解析普通高校田径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29-30.
[3]谢罗希.高校田径课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科技创业,2012(2):118-122.
[4]李春生.多元智能理论对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搏击·体育论坛,2012(4):74-76.
[5]张纳新等.新课标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22-125.
[6]徐晓芹.多元智能视角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XJG-1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