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刚 宋晓丽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药学部,山东 潍坊 262500
加替沙星对细菌II型拓扑异构酶的选择性更高,具有半衰期长、选择性高以及杀菌力强等诸多优点[1]。属于第四代新型喹诺酮广谱抗生素,对于非典型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菌活性,临床上早已被广泛使用。正是随着加替沙星的使用,很多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2]。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8月期间,病人用药信息以及药品不良反应资料,收集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共30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以及ADR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6.3±21.2)岁。患者无论是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所有患者均为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时间在用药后的10 min~10 d之间,其中10 min不良反应3例,10 min~1 h 10例,1~6 h 8例,10 d 6例,时间不详3例,计量0.2 g/d 17例,0.4 g 13例。
见表1。
加替沙星属于甲氧氟喹诺酮类外消旋化合物,它能够对拓扑异构酶IV以及脱氧核糖核酸旋转酶进行抑制,起到复制受阻,细菌DNA合成,产生快速杀菌的作用。加替沙星静脉注射1 h的药动学与同等剂量片相同,口服生物利用为95%,在临床推荐剂量情况下,血药时曲线下面积会随着加替沙星血药峰浓度成正比增加。加替沙星在体内代谢极低,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通过临床证实,加替沙星能够有效抑制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其效果优于其他喹诺酮药物。
通过本次研究还发现,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以24~50岁之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人数最多,分析其原因发现可能这与年龄段使用较广泛有关系。除此之外,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人数较多,由于这一阶段患者储备能力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加之各个脏器官的衰竭,容易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产生影响,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有10例患者均在用药10 min~1 h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在这个时间段内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安全用药。
加替沙星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类似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低血钾或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应避免使用,不宜与I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或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正在使用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药物(如西沙比利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慎用。与其他喹诺酮药物一样已见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道通常发生于合用口服降糖药(如优降糖)或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这些病人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如发生血糖异常改变应立即停药并就诊。尽管尚未见到类似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肩部手部和跟腱需要外科治疗或长时间功能丧失的现象但如果病人在接受治疗时有疼痛感出现炎症反应或肌腱断裂等应停用在未明确除外肌腱炎或肌腱断裂前患者应休息并停止体育锻炼肌腱断裂在喹诺酮类治疗中或治疗后均可发生。
表1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表现最为明显的为红斑以及皮疹,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与氟喹诺酮诱导单线态氧、光降解以及自由基的产生有直接关系[3]。通常情况下停止用药后会自动缓解。加替沙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疼、腹泻以及恶心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停药或者减慢低速后,上述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
加替沙星能够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等多种不良反应,在对患者使用加替沙星时应当进行检查和观察,及时采取针对不良反应的措施,合理用药,在发挥加替沙星抗菌作用的同时,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郑加嘉,杨小娟.我院加替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113例分析[J].医药世界,2013(8):184.
[2]陈小文,左右,杜娟. 加替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26例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13(11):153.148.
[3]陈洁. 加替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1(31):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