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异文考三则

2014-11-13 05:09徐萌
文教资料 2014年18期
关键词:校勘异文老子

徐萌

摘 要: 本文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参校不同版本中的用字情况,对“活”、“览”、“澹”三字进行考释,得出了“栝”本写作“桰”,与“活”因读音相近而通假,与“治”同义换读;“监”为“鉴”的古字,且与“览”同义换读,与“蓝”为本字与假借字的关系;“沕”与“忽”为古今字,与“澹”有着不同的描写角度这三条结论。

关键词: 《老子》 异文 校勘

先秦道家著作《老子》版本众多,且不同版本间在字词组成和篇章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学者蒙文通曾感叹:“我国旧籍之讹误紊乱,无过于《老子》”①。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从汉字的形、音、义方面入手,对不同版本中《老子》中字词的相异情况进行再考察,使异文之间的关系和异文产生原因清晰可晓。

一、“治”

《老子》第十章“爱国治民②”一句中的“治”在王弼本中均为“治”;河上本则为“活”;在帛书甲本中,该句残缺;帛书乙本中为“栝”;另外,郭店楚简中不见此句。由此,“治”、“栝”与“活”构成异文。

关于此处异文,学术界亦存在分歧。清李翘在《老子古注》中否定“活”字,并认为“栝”应读为“治”,但并未就为何“活”字有误及为何“栝”读为“治”给出具体的解释;帛书研究组将“栝”读为“活”,认为“栝国”即“活国”,但同样仅就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进行简单罗列与概括,并未讲明原因;高明先生赞同李翘的说法,在《帛书老子校注》中从音韵学的角度对“栝”与“治”进行考究,他认为“栝”读音与“治”相近,因而构成通假关系。但“栝”有两个读音。高明仅取前者而未做解释的做法欠妥。

“栝”在上古时期的两个读音相差较大,若想研究“栝”是否与“治”存在通假的关系,则必须首先探究此处“栝”的读音。通过对字形的对比可知,“栝”为从木舌声的形声字,其形旁“舌”的讹变正是导致“栝”字两读的原因。

“●”从口,氒省声,下刮切。现有的“刮”、“鸹”、“佸”均为从“●”得声的形声字。然而,“●”(●)的字形与舌(●)较为接近,故“●”讹变为“舌”。直接的证据是《广韵》中所记载的“舌”有“下刮切”与“食列切”两个读音,“下刮切”的读音与“●”相同,这说明“●”字讹变而产生的音保留至“舌”在近代汉语的读音中。“刮”(月部、见纽)、“鸹”(月部、见纽)、“佸”(月部、匣纽)与“●”相近,且《说文解字》中所记载的小篆字形的声符均为“●”。可见该类字本从“●”,后从“舌”也是受该字讹变的影响。相较之下,“恬”(谈部、定纽)、“舔”(侵部、透纽)等字以“舌”为形旁,不受“●”讹变的影响。

“活”的读音有“月部、见纽”与“侵部、透纽”两个,其中,前者由“●”讹变而来。《康熙字典》记载“●”为流水声,在《诗经·卫风·硕人》中也有“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用法;而“月部、见纽”的“活”本义为“生存”,这一用法在古今都更为常用。由此可见,此处的“活”本为“●”,可见“●”与“桰”均为从“●”得声,后因“●”字讹变从而变为从“舌”得声。“活”与“栝”义异而音同,为通假字的关系。

从“爱国治民”句的文义来看,“治”为“治理”义,即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说文解字》释“桰”为“檃”。段注:“檃与栝互训。櫽栝者,矫制衺曲之器也。”可知“栝”与“檃”均有矫正竹木之器之义,且《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其曲中规,檃栝之力。”的用例。后“櫽栝”引申出修改文章的意思,出现“蹊要所司,职在镕裁,檃栝情理,矫揉文采也”《荀子·性恶》的用法。“栝”在此处出现了词义的另一方面转移——由“矫正竹木之器”引申为“治理”(国家),“栝”与“治”为同义换读的关系。通过“栝”字与“治”关系的确定,可知在“栝”与“活”的通假关系中,“栝”为本字,“活”为通假字。

就此,本处异文情况得以清楚解释——“活”是此处异文考察的关键。“栝”本写作“桰”,与“活”因读音相近而通假。在“爱国治民”一句中,“治”为“治理”义,与“桰”的意义相同,为同义换读关系。

二、“监”

《老子》第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一句中的“览”字在帛书甲本写作“蓝”,帛书乙本写作“监”,而在郭店楚简中并无该句。

《说文解字》将“监”解释为从“卧”的形声字,其意为“临下”;然而通过考察“监”早期字形,可以判定其为从“卧”从“皿”的会意字,取人伏于装有水的器皿之上表示“照视己形”。甲骨文中“监”写作“●”,象形程度较高,为一人瞪大眼睛跪在器皿旁,表示以水中倒影照视己形的意思;而金文时期“监”写作“●”,将器皿中的水用一条短横表示出来,小篆中的“监”(●)保留了表示水的短横,有着较为明显的继承演变关系,由此可以基本断定,许慎由于无法见到“监”字的最初形体,加之东汉时期“监”表示“镜子”的意思已有“鉴”承担,对“监”的构型方式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后,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青铜镜产生且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以青铜镜取代了以水照形,便在“监”的基础上增加了表示材料的形符“金”,根据“金”的位置不同产生了“鉴”与“鉴”两种写法。后代用“鉴”表示“镜子”的用例十分丰富,如“临鉴而立,景到”(《墨经·经下》);“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等。

结合上文所得出的“监”字“镜子”的字义和“玄”字“深奥、玄妙”词义可知,该句喻明澈之心为明镜,即心灵澄澈如镜之意。

通行本此处则为“览”。《说文解字》对“览”的解释为“观也。从见监,监亦声”。这一解释与“监”的“古人盛水于盆以照己形”及“监”早期形体突出人眼及盛水器皿的做法实为同属。《汉语大字典》解释“览”的“观看”之意由“借水照形”引申而来,这正可与《说文解字》相互印证。由此可见,“览”与“监”为同义换读的关系。

帛书甲本作“蓝”,其属“谈”部,“来”纽;与“览”音同;而“监”属“谈”部,“见”纽,因而“蓝”与另外两字音近,构成通假字的关系。

就此,该处异文情况得以清楚解释——将“监”理解为“镜子”从而实现句义的准确理解为关键,通过形、音考察可得出“监”与“览”为同义换读,“蓝”与“监”为通假字的关系。

三、“澹”

《老子》第二十章有“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一句,其中“澹”在帛书甲本中写作“忽”,在帛书乙本中写作“沕”,而同为出土文献的郭店楚简中并无此字。由此,“澹”、“忽”与“沕”构成异文。

该句异文情况繁复,有人提出该句并非位于该章甚至该句为后人伪造的观点,随着帛书老子的出土,上述观点不攻自破,但其中的异文情况却值得我们从文字学、文献学等诸角度加以剖析。

“澹”为安定义,“飂”在《说文解字》中意为“高风”。该句字面意思为大海沉静浩渺,高风吹拂好像从未停止,联系上下文可知该句比喻人心幽远。

“沕”有“渺茫、不分明的样子”义,与“澹”用法相近,为同义换读。帛书乙本中有“望沕”的用法(“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沕望”;“沕呵望呵,中又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其在王弼本均作“恍惚”。“望”(阳部、明纽)与“恍”(阳部、晓纽)音近通假。且据《汉语大字典》“沕”为“忽”之本字。

根据句义分析可知,“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两句字面上描绘的是海面浩渺辽远,风吹不止的自然情景,而通过联系上下文可知,该句实际上指的是与“俗人”相对立而存在的“我”的“闷闷”之态,是对于圣人心境的描写。“恍忽(沕)”正是去除了比喻义的关系,直接描摹内心的用字方法,与前者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本节中,“澹”、“忽”与“沕”为异文的关系。根据句义可知意义相近的“澹”通过描摹大海的沉静、深淼比如圣人心境之渺茫。而“沕”与“忽”与下句开头的“飂”(恍)是双声联绵字的关系,直接形容圣人的心境而省去比喻的修辞用法,且两字为古今字的关系。

本文对比通行本、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老子》所存在的三处异文情况,得出了“栝”本写作“桰”,与“活”因读音相近而通假,与“治”同义换读;“监”为“鉴”的古字,“监”与“览”为同义换读,“蓝”与“监”为通假字的关系;“沕”与“忽”为古今字,“澹”则与前两字选取不同的描摹角度这三条结论。

三处异文关系的梳理对于汉字发展演变过程和《老子》思想研究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且在对于上述三处异文的关系进行论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声符讹变、通假、古今字、修辞方法不同等异文产生原因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注释:

①蒙文通.王弼《老子注》初校记[A].长沙:岳麓书社,1983:61.

②本文主要以帛书甲本、乙本及通行本《老子》,并辅之以历代其他注本展开对比分析。为行文之便,除特别说明处,本文引例均来自于通行本《老子》(即由王弼注,楼宇烈校释的《中华国学文库:老子道德经注》.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

[2]高明.新编诸子集成: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05.

[3]贾廷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M].丹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许伟建.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89.

[5]蒋书红.试论联绵词的几种特殊用法[J].汉字文化,2009,04:34-39.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

[8]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06.

[9]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市: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0]王弼,楼宇烈.中华国学文库: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01.

[1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梁启雄.新编诸子集成续编:荀子简释[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

[14]杨柳桥.庄子译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6]彭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仪礼[M].北京市:中华书局,2012.

[17]程俊英.国学经典译注丛书:诗经译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校勘异文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智者老子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