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刚
在GDP年均增长10%的年代,如果你的企业年均增长低于10%,这叫“高速路上的低速车”——被超越是小事,被淘汰是常事。
众多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快速成长为“高速路上的高速车”:海尔仅花了20年时间实现千亿元营收目标,万科销售额从91.6亿元到1215亿元仅用了7年,华为用20年时间将销售收入从4.1亿元增长到2390亿元。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相形之下,“超常规增长”就成为中国企业耳熟能详的关键词。
最具代表性的“超常规增长”行业当属汽车。据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市场已累计实现销量1501.73万辆,连续5年全球第一。最典型的“超常规增长”样本是长城汽车——其H股市值成就了5年70倍的佳话。它抓住国内SUV快速崛起的良机,站在SUV市场高速增长的“风口”,以高性价比哈弗品牌快速切入市场,采用富有执行力的团队,并强化结果导向与奖惩机制,从而成就了长城在国内SUV市场的增长神话。
然而,“超常规增长”的最大隐忧就是能否持续?万一行业高成长期过了怎么办,靠高压与奖惩得来的执行力能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在长城汽车已初见端倪:哈弗H8两度推迟上市、轿车项目停产、配件质量引发舆论风波等。不只是长城,今年前8个月,国内自主品牌轿车仅实现销售172.25万辆,占同期市场总销量的11.47%——近五年来首次下滑到20%以下,甚至还出现了某自主品牌“公司总销量”不如某合资品牌“单一车型销量”的尴尬境地。
问题还不仅仅表现在销量上。当整个行业开始减速到“常态化增长”阶段时,原先因行业高成长期所掩盖的管理问题便暴露出来——质量失控、团队流失、制度欠缺等不一而足。
从之前的“超常规增长”到目前的“新常态增长”,冷酷的现实正在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在我看来,“新常态增长”并不意味着低速度增长,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与客户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有质量的持续增长”。这其中,国内部分企业的先行先试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发。
首先要被提及的就是奇瑞“新常态增长”模式——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自2013年起,奇瑞启动“一个奇瑞”战略转型,放弃之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战略模式,从追求速度与规模,转化为追求质量与效益。最新数据显示,在品牌与车型缩减的情况下,奇瑞依然实现前8个月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奇瑞单品毛利率大大提升,利润额增速显著上升,在“新常态增长”模式下的转型初见成效。
其次就要说到海尔的“新常态增长”模式——从执行到机制,从人治到法治。海尔从最初强调高效执行,强调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逐渐转变为后来被业界熟知的日清日高、自主经营体、流程再造、人单合一、组织小微化等管理创新模式,逐步建立了不依赖于能人的“新常态”制度运营体系,保证了海尔持续的利润增长。有数据显示,2013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收入1803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海尔利润增幅已连续七年保持两倍于收入增幅的趋势,海尔正稳步推进“新常态”下“有质量的持续增长”。
从某种角度而言,从“超常规”转向“新常态”是中国企业的另一场转型革命,喜欢与否不重要,接受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来了。
作者为知行韬略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