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
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与欧元、英镑等货币的合作是欧亚大陆“去美元化”的开始。当然,任何一个货币流通圈的形成都需要更加开放一体的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只是一个新的开端。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俄等欧亚大国,并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欧亚峰会,这是中国向外界推广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好机会。自去年下半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以来,经过一年多的筹划与努力,丝路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轴之一,也代表着中国外交的转型,大国战略、大国风范的外交蓝图浮出水面。
从地图上看,两大丝绸之路将形成一个以中国为起点的面向欧洲的欧亚开放体系,这不仅能够推动欧亚大陆内部的贸易、投资的发展,也打破了历史上陆权与海权分立的格局,两大丝绸之路实际上塑造了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连接的、陆海一体的地缘空间。
丝绸之路的复兴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代名词,从中国开始经过中亚、中东等地的“分程贸易”,东西方建立了贸易联系。当然,这条贸易通道上流动的不仅有丝绸,还有瓷器、茶叶、香料等商品。丝绸之路代表着一种和平的交往方式,要比战争、征服好得多。
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加以落实,表明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与意志,以中国的实力优势来撬动欧亚大陆格局。中国在2013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中国也是世界最开放的国家之一,推动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贸易,是双赢的交往方式,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访问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这并非戏言。
从全球经济版图来看,欧亚大陆是重心所在。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东亚正在崛起,而经过一体化洗礼后的欧洲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区。整个欧亚大陆能够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的经济圈,欧洲的资金与技术、中东和俄罗斯的能源以及东亚的劳动力与制造业能力,三者组合在一起就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在“二战”结束之后,欧亚大陆陷入冷战的泥潭之中,两个平行市场互不往来,割裂了欧亚大陆市场。冷战结束之后,市场化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欧亚大陆绝大多数国家进入贸易网络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各种地区性的、双边或者多边的自由贸易区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共识却难以推进,多哈回合的谈判持续经年,直到去年才在印尼的巴厘岛达成有限的共识,以加快货物贸易的通关速度和效率。
自由贸易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关于自由贸易的顶层设计是欠缺的,这种顶层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公共产品,保障自由贸易的制度和基础设施。众所周知,任何公共产品的供给都受到集体行动逻辑的限制,也就是没有人愿意主动提供这种公共产品。
随着中国贸易网络的不断扩大,也就有了独立推动自由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换言之,中国有意愿、有能力成为推动欧亚大陆自由贸易的“推手”,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丝绸之路恰好是自由贸易的一种象征,中国重提丝绸之路也是将历史遗产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欧洲已经实现了高度一体化,欧亚大陆的整合主要看亚洲,尤其是中间地带,亚洲地区内的贸易额刚刚超过与区域外的贸易额,也就是说,区域内的贸易合作空间还非常大。
自由贸易不仅是理念或者口号,更是一种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的体系,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自由贸易就很难实现,因为根本无法降低贸易的成本,若是如此,自由贸易也就是一句口号。笔者的一位经济学朋友曾经说,自由贸易不能仅仅依靠口号,得需要切切实实的细节设计。比如铁路的轨距,如果轨距不统一,集装箱要卸货,然后换乘不同的火车,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都会增加。另外,通关的手续和通关的相关程序要更加简洁,如果“雁过拔毛”,那所谓的陆桥就要大打折扣,沦为收费站。古代丝绸之路是“分程贸易”,贸易成本非常高,因此这条贸易通道上流通的基本都是“奢侈品”,比如丝绸,重量很小,但是价值很高,只有这样的商品才能承受得起高昂的贸易成本。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可贸易的商品种类大大扩展,几乎可以移动的商品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市场伴随着贸易的扩展而更加一体化,冷战之后全球经济的大繁荣与市场化的进程密不可分。
后危机时代,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增长动力,而改善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增长点,互联互通也好,市场网络拓展也罢,都需要高效能的基础设施建设。丝绸之路首先是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欧亚大陆桥已经存在,但是旧有的陆桥依然是各国铁路的拼接,无论速度还是转运的手续都需要改进。
高铁是欧亚大陆建成“新丝路”的契机,从欧亚大陆的交通方式来看,高铁的意义不亚于马镫以及19世纪中后期的铁路,可以说,欧亚大陆正在进入新的交通革命时期。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如同互联网一样,高铁也有网络外部性,如果在欧亚大陆也形成一个高铁网络,那么,这将引起一场贸易的革命。
当然,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2020年,亚洲在基建方面的资金需要8万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运而生。亚投行主要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平台,目前已经吸纳了一些中东产油国参与其中。世行和亚行的贷款能力有限,同时限制较多,亚投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建投资方面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亚投行建立之后,将为丝绸之路的复兴提供资金的来源,真正让丝绸之路变得可行、畅通。
丝绸之路的升级
互联互通不止于基础设施的勾连,更需要产业和金融的合作,而这些需要彼此的信任。货物的贸易更像一次性的交易,而资本则代表着两种社会、文化的持久协作与对接。丝绸之路的建设是政治经济的大工程,需要大国之间的通力合作,尤其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互动。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与德国政府进行总理级的政府磋商,中国有14位部委负责人参与,如此规模的合作与磋商是非常罕见的。中德关系走在了中欧关系的前列,可以说中德关系是推进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抓手。endprint
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半年之内中德领导人三次会面,双方不仅确立了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而且还在2015年开始了外交与安全领域的对话。中国和德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贸易大国,但是中德在产业发展水平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轮中德政府磋商的重要主题就是在研发领域进行合作,这也是中德乃至中欧合作的新增长点。中国和欧洲是丝绸之路建设的发动机,尤其是中国需要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正在经历着产业的升级换代,中欧关系的热络为中国的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了替代性选择。
中欧之间的合作正在深化,除了贸易领域之外,在金融货币领域已经全面开花,人民币与英镑、欧元签订了互换协议,另外,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地建立了人民币的清算中心。丝绸之路不仅是货物贸易的通道,也是新的金融货币圈。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提速,欧亚大陆依然处于美元的圈子,从美国监管当局对欧洲大型金融机构开出的巨额罚单就能看到这一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与欧元、英镑等货币的合作是欧亚大陆“去美元化”的开始。当然,任何一个货币流通圈的形成都需要更加开放一体的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只是一个新的开端。
欧洲代表着丝绸之路的终点站,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追寻的目标,一方面欧洲一体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另一方面欧洲依然是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准。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呼吁加快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同时与德国政府签署了交通领域方面的合作,推动中欧货运专列,建立上海港与汉堡港的绿色通道。可以说,中欧关系已经为丝绸之路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丝绸之路的构建意味着要将各种地方性的经济贸易区打通,也需要得到沿途国家的充分理解与尊重,尤其是欧亚大陆上的大国——俄罗斯。事实上,俄罗斯已经认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当然也希望中国认可普京推动的欧亚联盟建设。
欧亚联盟目前只包括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危机使欧亚联盟大打折扣。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使俄罗斯不得不向东看,同时也有可能让欧俄关系陷入“冰河时代”。此次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德国和俄罗斯,并且都是政府间的高级别磋商,除了凸显中国与德国、俄罗斯的密切联系之外,也有穿针引线的意味。中俄之间不仅签署了一系列的大单,而且在本币结算、货币互换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欧美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让俄罗斯的企业希望能够到中国融资。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的概念,也是地缘政治的重新塑造。如果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贸易就会大打折扣,丝绸之路的建成也意味着欧亚大陆要变成一个和平岛,当然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至少不应该有大规模的战争。目前可以依托的安全机制不外乎上合组织、亚信峰会,以这些组织的制度化水平,还不能满足需要。而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对峙有可能使欧亚大陆西端进入持续对峙的“冷战”状态。因此,构建丝绸之路远远不能停留在贸易、投资领域,也需要安全方面的协调。
欧亚大陆一直是陆权与海权博弈的舞台,尤其是在大陆边缘地带更是如此。中国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事实上是要建立海陆相互协同的政治经济空间。中国的西南地区的开放与东盟的一体化相互协作,这也是中国与东盟钻石十年的题中之义。
两大丝绸之路分居南北,如何连接到一起呢?9月份习近平主席从中亚到南亚的访问行程隐含着这样的思路,南亚地区是两大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中巴经济走廊和印中孟缅经济走廊是关键。南亚地区依然是贫困的大陆,若南亚大陆发展不起来,两大丝绸之路就会出现断裂点。习近平主席在印度的演讲中强调要与印度携手推动南亚大陆的发展,也坦诚地表示希望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印度的东向战略相融合。
丝绸之路的复兴与升级,不仅是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是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变革。
(作者为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供职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