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喜
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培育大数据产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的扬州,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当今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三年。新华社智库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已达4.5亿元,2014年有望突破40亿元,2016年将达到百亿元规模,发展空间巨大。
大数据在两个方面表现出重要价值:一是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关注社会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扬州是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培育大数据产业方面可以进行有效探索、创新,以更好地服务跨江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全面战略实施
目前,扬州已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了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各部门投入资金建成多个信息系统,覆盖了宏观决策、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以政府门户网站群为基础,整合民生服务、企业服务信息资源,实现多渠道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一站式服务;深化应用一批“金”字工程,如金关、金税、金盾、金审、金信、金水、金农、金保等,其中国家级部署94个、省级部署233个、市级部署180个;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将软件信息服务业定位为市基本产业。通过信息化应用,积累了大量数据,为开展数据分析利用奠定了基础。
明确了资源整合的总体框架。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理念,形成了资源整合和应用服务的“1541”建设模式,即建成一套政务信息基础设施(统一机房环境、统一政务网络、统一系统软硬件、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运行维护、统一安全保障),整合共享五大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地理信息、金融税收统计和信用),打造四大应用支撑平台(协同办公、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管和产业发展),最终支撑一系列智慧城市应用。
实施了政府云计算中心建设。扬州政府云计算中心于2012年4月建成使用,通过利用虚拟化、负载均衡、共享存储等技术,构建了按需分配、动态扩展的政务云平台,从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目前,已完成76家市直单位机房整合,承载98个信息系统运行,建立了规范的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中小城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应用服务的典型模式。
建成了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统一建成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目前,6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39家市直单位的121个数据项,定期汇集到市政府云计算中心,相关数据累计入库近4000万条。
出台了相关管理保障制度。2013年,完善出台《扬州市信息化管理办法》,新出台《扬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对信息化规划、建设、应用推广和安全保障,以及信息资源采集、共享、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信息化扎口管理、信息系统集约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共识。
具体应用实践
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效方面,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各类环境数据8200万条,涵盖重点污染源560家、风险源296家、固废产生单位178家、固废处置单位25家、进口废物利用单位6家、家电拆解企业1家、放射源33家、金属熔炼企业22家、射线装置80家,涵盖各类水质监测断面9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10个、大气自动监测站点12个、噪声自动监测站点6个、机动车检测场站8个。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将自来水管、污水管、电力照明、燃气、通讯、数字电视甚至信号灯等各种地下管网纳入同一数据库,实现政府部门和管线权属等单位的共建共享,并实现对地下管网的监控。目前已完成试验区地下管线探测546.32公里,共探查管线点44598个。未来我市地下管线普查范围将覆盖310平方公里规划区。
“印象·扬州”文化专题系统以文化专题信息为展示主题,实现了定位、检索等基本功能。系统展现了扬州古宅、扬州古巷、扬州老店、扬州名寺、扬州盛景、运河遗产、扬州文博等专题数据,并通过文字介绍、图片浏览、全景展现等方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代表扬州文化的各信息点的详情。
地价监测系统以扬州市地价监测点和地段数据为专题内容,除基本GIS功能外,还实现了监测点信息查询、地段信息查询、监测点历史数据回溯、地价信息统计分析等功能。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公安基础信息基于空间电子地图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提高了在指挥决策、快速反应、反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治安管理、警力部署、巡逻布控、安全警卫等公安业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此基础上,各警种(部门)可根据实际灵活开发应用,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实现部、省、市三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联网运行。
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利用人工巡查、自动采集方式,获取大运河扬州段各类监测数据报表1017张,其中日报表365张,月报表305张,双月报表164张,年报表107张,处理应急事件55项、工作整改25项,产生支持评估决策的相关报告、统计图表1000余项,有效地提高了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表扬,并以扬州平台为模板,建立起了其他27个遗产地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大运河沿线遗产监测信息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
在公共服务方面,“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采取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和统一管理形式,整合了102家市直单位网站和5个专题网站。其中“便民服务”栏目整合了教育、社保、卫生、住房等15大类、77小类、218个服务事项。“10分钟体育健身圈”在线信息服务平台为公众健身提供了辅助实时在线帮助。用户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周边的体育健身环境有所了解,还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查询定位功能,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场馆或设施的详细信息等。扬州市就业E图通过一张扬州数字化地图,将扬州人力资源网平台、3G手机网平台、扬州数字电视网平台三网信息共同采集,采取统一数据库和服务应用功能分离的方式,构建起了扬州城“15分钟就业服务圈”。endprint
在涉企服务方面,“扬州企业手机报”平台搭建了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上和重点三产企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服务对象的短信平台,向企业定时和即时发布最新政策、宏观经济运行动态、部门涉企行政调整事项和市委市政府及部门涉企活动等重要信息。扬州企业服务网为企业提供涉企信息公开公示、互动交流、工作监督及备案、重点企业展播等服务。市国税局开通纳税服务短信平台,搭建起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高效、便捷、安全的沟通桥梁,已累计收集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信息近10万余条,覆盖了全市96%的企业纳税人,发送短信几万余条。
在政务协同方面,综合治税平台自2008年以来,市税务部门通过对涉税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实现涉税信息转化为税收收入,累计超过14.2亿元。低收入家庭信息比对系统通过共享5家部门数据,已累计发现127户家庭收入或资产明显与申报不符,市区累计退出城市低保1806人,节约低保住房等财政资金约1918万元。市公安信息系统于2013年获取税务登记、工商企业登记、开业、房产交易、人保培训等40余类共计50余万条数据,依托数据应用救助群众30余人次,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60余名,破获案件110余起,案值60余万元。党建E图系统实现了全市约1.38万个党组织和近28万名党员网上服务、流动党员组织挂靠等应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数据采集不全面、不及时,采集质量不高;数据多头重复采集;数据共享不够,缺少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数据分析应用方面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制约着扬州数据产业的发展。
培育产业思考
推进一体化数据中心建设。目前,财政、卫生、统计等一体化平台已经建成使用,下一步将重点在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防、环保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根据统一的网络、平台、应用架构体系,推进部门(行业)内部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建设与应用服务。以扬州市信用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个人、企业信用基础数据整合共享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衔接各部门一体化系统,实现部门间信息充分共享,逐步建成真正的市级大数据中心。
规范数据采集。通过对80多家市级机关部门进行数据普查,建立一本信息资源明细帐,完善一套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建成一个信息资源多维度展现、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一数一源”和“谁采集、谁更新、谁负责”管理,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推进数据应用。大数据的核心是实现数据价值,应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批体现数据价值的应用。在不涉及数据安全及隐私的前提下,逐步免费向社会开放公共数据,放大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的增值利用。
保障数据安全。在管理方面,整合机要、保密、宣传、经信、公安等方面资源,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扎口管理,形成管控的合力。在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国产品牌的使用力度,优先选择本地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运行方面,实现数据的多重备份,加大实时安全监测,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培训。
培育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在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领域培育大数据产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商业模式,促进软件服务产业发展。
数据存储:在已建成的市政府云计算中心、交通银行数据中心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通信运营商优势,针对百度、腾讯、金山、淘宝等知名企业需要建设商业化云计算中心的潜在需求,推动数据中心外包产业发展。
数据处理: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易图信息、智图科技等公司,在地理信息采集、处理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随着位置信息服务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壮大,这类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应加大关注、做好服务保障。
数据应用:旅游是扬州基本产业之一,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调动本地软件企业积极性,汇集各方数据资源及业务资源,开发各类服务于旅游、文化的APP应用,创出品牌。
(作者为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