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k’s囊肿诊断及治疗(附19例报告)

2014-11-12 12:27曾荻洵任波陈建军向君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0期
关键词:内环疝气腹股沟

曾荻洵 任波 陈建军 向君华

Nuck’s囊肿诊断及治疗(附19例报告)

曾荻洵 任波 陈建军 向君华

目的 探讨子宫圆韧带囊肿(Nuck’s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 其中11例行囊肿切除, 8例行囊肿切除+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顺利,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随访6个月~2年, 未见囊肿和疝气复发。 结论 子宫圆韧带囊肿虽少见, 且临床症状与腹股沟疝相似, 易误诊, 但只要术前仔细询问病史, 详细查体及完善辅助检查, 术中仔细探查, 一样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子宫圆韧带囊肿;诊断;治疗

Nuck’s囊肿临床上并不常见, 其体征和临床表现与腹股沟疝极其相似, 经常被术前误诊[1,2], 若对其诊断和处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常常导致治疗不彻底。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例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诊治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17~52岁, 平均年龄32.6岁;病程2个月~8年, 平均病程2年;所有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其中右侧14例, 左侧4例, 双侧1例;肿块大小2.5 cm×1.5 cm~10.5 cm×4.5 cm, 站立位或腹压增加时肿块突出明显, 平卧位肿块位置变深, 甚至不能触及。大多数肿块性状质韧, 有囊性感, 边界尚清, 有一定的活动度, 无明显触痛, 局部皮肤无明显红肿及温度改变。肿块生长速度缓慢, 很少伴有腹胀、腹痛、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1.2 辅助检查 术前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无特殊, 所有病例均有术前B超检查, 大多数提示于腹股沟区域发现大小不一的包块, 部分呈单个囊状改变局限于腹股沟管内, 部分串珠样囊性分隔改变, 其内可见液性暗区, 上端有的似与腹腔相连。其中1例双侧腹股沟区肿块, 后经B超和CT检查,发现肿块范围波及腹股沟管区域和左、右下腹部盆腔内。

1.3 术前诊断情况 所有19例病例中9例术前诊断为腹股沟疝(其中1例肿块较大位于外环口附近因平卧位肿块大小及位置不能改变且有触痛症状而诊断为嵌顿疝), 3例诊断为腹股沟囊状淋巴管瘤, 1例诊断为耻骨结节囊肿, 其余6例诊断为腹股沟区囊性包块, 考虑子宫圆韧带囊肿可能。

2 治疗及病检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腹股沟区的囊性肿块均与子宫圆韧带界限不清或粘附于韧带上, 囊壁较薄, 一部分呈多囊状, 囊腔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或褐色液体。肿块具体部位有3例呈单发状位于阴阜侧方皮下脂肪层近外环口附近;1例囊肿嵌顿于外环口并与腹外斜肌腱膜组织粘连严重不能活动(术前被误诊为嵌顿疝);7例肿块呈串珠样囊状改变覆盖从外环口至内环口之间的腹股沟管区域;8例囊状肿块从腹股沟管区域通过内环口延伸至腹膜后方间隙同时合并腹股沟斜疝形成。对位于腹股沟区皮下脂肪层间隙或局限于腹股沟管内的子宫圆韧带囊肿, 采取完整剥除囊肿方式;对囊肿经内环口延伸至腹膜后间隙并疝气形成的病例, 采取完整切除囊肿(甚至同时离断子宫圆韧带)+腹股沟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方式。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术后随访6个月~2年, 未见囊肿和疝气复发。

所有病例均常规术后病检, 结果报告:腹股沟区域囊性肿块, 囊壁可见扁平间皮细胞或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部分组织含平滑肌纤维结构, 均确诊为子宫圆韧带囊肿。

3 讨论

Nuck’s囊肿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围绕子宫圆韧带分布)的少见的良性肿瘤,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可单发, 也可呈串珠样多发改变, 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特性与子宫圆韧带关系密切, 也称子宫圆韧带囊肿。子宫圆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 源于子宫角的前面, 输卵管近端的稍下方, 在阔韧带前叶的覆盖下向前外侧行走, 到达两侧骨盆侧壁后, 经腹股沟管止于大阴唇前端或阴阜处深筋膜上, 其周围由腹膜包裹一起进入腹股沟。胎儿期圆韧带进入腹股沟, 伴随其周围的腹膜亦延伸进入腹股沟内形成腹膜鞘突, 又名Nuck管, 正常情况下腹膜鞘突在妊娠第4个月时闭合,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部分间质细胞残留于圆韧带中或当某种原因致局部有腔隙残留并有积液形成时则构成囊肿[3,4], 也有部分因经血、激素及局部组织薄弱或炎症刺激等后天因素形成。临床上Nuck’s囊肿大多表现为腹股沟区域无痛性肿块, 很少一部分因经期盆腔充血、肿胀而表现为经前或月经期间肿块增大、疼痛等症状。部分囊肿因位置原因(特别是位于内环口附近)可能随体位改变或腹压变化出现肿块“突显”或“消失”现象, 导致部分临床医师遇到患者无痛性的腹股沟肿块, 先入为主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可纳性包块”, 即诊断为腹股沟疝,本组9例门诊首诊误诊为腹股沟疝就属于这种情况, 根本没有做辅助检查, 仅凭腹股沟肿块的触摸查体即下诊断。实际上腹股沟疝和子宫圆韧带囊肿仔细查体时还是有区别的, 囊肿质地偏韧, 有囊性感;疝气包块多较柔软, 听诊时有的可闻及肠鸣音;囊肿位置变化时其大小多无变化, 但疝气包块若位置改变了, 大小很可能由大变小, 甚至消失。但有一点应特别注意:位于内环口附近的子宫圆韧带囊肿因体位或腹压改变可分别移位至腹股沟管内或退缩至内环口上方的腹膜后间隙, 只要仔细的查体或借助B超检查, 该囊性肿块并不会因位置不同其肿块大小发生改变, 也不会真正的消失。多项研究表明[5,6], 超声作为一项无创检查, 可为腹股沟区肿块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子宫圆韧带囊肿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为:肿块呈现囊状结构, 可单发或不规则多发条索状, 内部透声均匀或有分隔, 多数有液体形成,囊肿部分可延伸至内环口上方的腹膜后间隙, 声像上与以肠袢、大网膜等为内容物的腹股沟疝还是有相当的区别。其他的检查手段, 如CT等亦可较清晰、准确地确定病灶位置、形状、性质等, 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但受经济条件限制,暂未能普遍应用, 可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手段。治疗上对于局限于腹股沟管内的囊肿, 手术一定要做到完整切除囊肿壁(育龄后患者为保证肿瘤治疗彻底甚至可以离断子宫圆韧带),破损的囊腔囊液一定要反复清理干净, 否则有复发可能。另外本组8例子宫圆韧带囊肿同时合并有腹股沟斜疝形成, 无一例是术前真正正确诊断合并疝气, 都是术中最后确诊, 这些合并疝气形成的子宫圆韧带囊肿, 体积往往较大, 范围多波及于整个腹股沟管至内环口附近甚至延伸至内环口上方的腹膜后间隙, 长期的囊肿位置移动加剧了内环口周围组织结构的松弛、削弱了腹横筋膜的强度, 因而也就容易导致疝的形成, 对此情形, 囊肿切除同时进行无张力疝气修补很有必要[7]。因此, 术前若超声、CT等声像检查发现囊肿范围较广的病例, 应充分考虑可能有疝气合并症的情况发生。

虽然子宫圆韧带囊肿并非临床常见, 只要临床医生对此疾病有足够的认识,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加之认真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病史, 详细的体格检查, 辅以B超、CT等声像学检查手段, 术中仔细探查, 一定会减少误诊、漏诊的几率, 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 王明, 张家文, 王平, 等.子宫圆韧带囊肿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现代妇产科进展 , 2012, 4(21):326-327.

[2] 陈德河, 王永刚, 石全世, 等.子宫圆韧带囊肿误诊为腹股沟疝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10):2390-2391.

[3] Kim BM, Lee JY, Han YH, et al.Mesothelial cyst of the round ligament mimicking a metastasis: a case report.Korean J Radiol, 2010, 11(3):364-367.

[4] Oh SN, Jung SE, Lee JM, et al.Sonogr aphic diagnosis of a round ligament cyst in the inguinal area.J Cli n Ultra-sound, 2007, 35(4):226-228.

[5] 蒋玉莲, 陈洁, 徐苗.高频超声对腹股沟肿块的诊断价值.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18):2315-2318.

[6] 严春, 陈苏宁, 熊清裕.高频超声对腹股沟肿块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上海医学影像, 2010, 19(4):273-275.

[7] 李义亮, 克里木, 于文庆, 等.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的手术治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09, 3(2):195-198.

2014-06-24]

410073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医院外科

作者通讯:曾荻洵

猜你喜欢
内环疝气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