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设路径

2014-11-11 00:40杨志强吴卫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建设路径校园文化

杨志强+吴卫平

摘要 “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属性是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从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视点出发,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体制文化、制度文化、学制结构及对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认识误区等几个问题,提出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整合,与构筑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校园文化 文化整合 建设路径

多校区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中的一项重要标志。多校区大学,拓展了高等院校办学空间,增强了高等院校的市场化教育竞争能力,并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的合理改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明显提高。但是,多校区大学也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意识、行为范式,构筑新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课题。只有实现了多校区大学文化价值精神的凝聚,体现立校之本,展现大学价值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因此,以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为视点,构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就成为多校区大学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现实性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基本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包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建筑格式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指学院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育人的功能。优良的校园文化,为高等院校树立起良好社会公益形象提供有力的文化价值精神范式,并在一定基础上构成市场化高等教育竞争能力或高等教育核心发展动力。与单校区大学相比较,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组织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第一,由单一校区大学校园,向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校区教育教学组织结构的格局转变。第二,从一元空间地理位置中的校园文化体系,向二个或多个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校园文化体系的转变。第三,由独立单一层级体系的校园文化组织,向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各校区校园文化—系、部、院校园文化—专业学科文化等多层次分散性子系统校园文化层级结构的转变。第四,由同区域同质化均等化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权益,向非区域非同质非均等校园文化资源的差异化权益的转变。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校区大学既改变了单校区校园文化组织结构的模式,也就必然给校园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体制文化的问题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各校区校园文化体系的确立,从区域地理位置、专业学科体系、学生人员构成、教育文理类别、学制要求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这就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文化的问题。是沿用已有的单校区集权管理体制,还是对各校区实行授权或分权式管理体制,还是二者的混合结合式管理体制。校区个数越多,校区的学科专业属性越强,管理制度的个性化要求就越高,制度条例相应也就越精细。所以,管理体制就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关键。多校区大学不是各校区的数字相加,而是现代大学组织体系种的新型组织系统,能否建立起适应现代大学组织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强化高校治理能力,管理体制文化就是核心。十几年来的我国高校多校区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管理体制的不成熟,直接影响着“一种大学精神”的确立。2.制度文化的缺失管理体制文化的不成熟,直接的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在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中,每一个校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文化等。对合并型校区而言,合并前各校区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文化底蕴,合并后虽然各校区制度文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其实质是不同的。扩展型校区,由于不同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校园文化的主体、层次、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照顾到各校区的个性化要求,忽视了制度文化的统一性,也就容易产生忽视“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要求,集权式或授权式管理制度,是二种有着本质差异的制度文化体系。3.文化底蕴的断层新建校区一般都远离老校区的城郊或异地,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承继。虽然新建校区在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能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整体环境非常优美,但时间短,缺少蕴含学校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物体等文化体,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和校歌,以及师生员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文化精神范式,在新校区的体现沉淀还需要有个过程,新老校区之间的联系不便,也导致了校园文化的匮乏,以及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差距性,必然影响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共享性权益的得或失,影响共同大学精神的培植。4.办学层次的瓶颈各校区合并前办学层次不同、治学理念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管理思想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这些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合并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各校区合并前办学主体的不同,也带来各校区大学师生间的相互认同感问题,一般低层次院校容易认同接受并积极融入高层次院校,而高层次院校(特别是学生)存在对低层次院校不认同心理,这对于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时,直接影响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认同效益。5.“三重三轻”的误区一是重继承、轻创新。一些大学注重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继承,在创新上不积极。二重本部、轻分校。以主校区校园文化为准绳,轻视或忽视其他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三重校园硬件的建设,轻文化的开发、管理的经营、制度的确立。其结果必然是校区间校园文化的差异化状况越来越严重,影响共同“大学精神”的确立,进而导致各校区文化精神上认同感的大幅差异。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其建设路径如果没有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没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大学精神”的认同与确立,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范式,也就没有多校区大学跨越式的发展。1.“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要求,整合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凝聚是立校之本,这既是推进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出发点,也是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体系下追求共同文化价值精神的归属点。从一元组织体系向多元子系统组织结构的发展,就要在文化价值精神上由一元向多元校园组织结构中拓展,再由各分散性校园文化向一元文化价值精神体系的凝聚与再集中。集中与分散、分散到再集中,螺旋式上升,促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的凝聚与升华,实现多校区大学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在多校区大学中,大系统与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多校区大学就是要把整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等,就是要在同校名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制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平衡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与协调、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平衡与协调,使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重新整合资源效益,构筑新型组织结构有机体、获得更大的组织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组织系统、创新更具发展潜力的体系核心,凝聚新的竞争能力与发展动力。所以,整合校园文化构筑大学精神。第一,确立各校区校园文化多样性,寻找共同性,交流碰撞中整合并融合校园文化价值精神,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发展之灵魂。第二,整合校园文化,从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中,整合校园文化价值体系,推进大系统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文化体系的确立。第三,多校区大学组织系统下,整合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科研核心能力,服务社会建设事业。这是大学精神物质体系的外化,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之中。第四,构筑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培植新文化、创立新价值、创新新精神,以大学精神引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2.推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设路径第一,以大学精神为目标,制定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以管理体制的确立、管理制度的规划为契合点,对多校区大学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整合校园文化价值,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构筑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第二,构筑“一体多翼”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主体性、主动性,丰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事业,丰富多校区大学文化精神生活,提升大学文化价值精神范式。第三,以校区功能、资源整合为手段,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是塑造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物质前提、物质载体。第四,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强化信息建设平台,构筑多校区大学的网络信息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管理模式,实现各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时空共享、增强校园文化权益的普遍性,统一性,增强“大学精神”的认同感,传承责任感。第五,借助社会力量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展示校园文化的优质性并服务于社会社区文化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不同校区的社会资源,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传播新文化、汇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推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明,于春明.高校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沈红,沈曦.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建设路径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与领导参与度
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之诚心、虚心、信心、恒心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