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倦怠及其干预方式

2014-11-11 15:42吴沙
科教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教师

吴沙

摘 要 教师心理倦怠在寄宿制学校成因有其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并具体体现在教师的适应性、职业行为、人际交往、身体状况等方面,通过干预措施期待构建教师健康心理素质。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倦怠 干预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现状述评

“倦怠”(burnout)一词原指枯竭、耗尽,教师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态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①倦怠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包括酗酒、过分依赖药物、失眠等问题,对婚姻与家庭关系产生冲击;倦怠对学生个人而言,教师的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质量,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关怀,教师的负面性情绪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校而言,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降低工作质量,人际关系变坏,对学校稳定健康的发展产生不理影响。总之,对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加以了解,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直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教师心理倦怠成因

2.1 个人因素

有三个方面易造成教师心理不同程度的倦怠,人格因素,生活所处的环境与受教育水平有差异,以至于人的性情、品质不同。交际能力因素,缺少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流沟通,沟通能力欠佳。由于忙于工作,难于应付,交际圈变小。年级因素,年轻的教师不满现状,现实与想象的不一致,产生一种倦怠的不良情绪,年纪大的教师疲于工作,失去了新鲜感和工作的积极性。

2.2 家庭因素

就家庭负担而言,中老年教师在寄宿学校上班,工作时间长,延误了对自己孩子的照看。双职工家庭而言,中青年教师买房、育人压力大,因工作原因要把家中年幼的孩子托人照看。就家庭和谐因素而言,寄宿制教师因为工作原因,严重影响了和家人的沟通、交流,造成没有得到家人的关心、体谅,给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3 社会因素

社会上普遍重视教育,严格管理教师工作,教师压力变大,家长依赖学校,社会缺少对教育的理解,老师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容易使教师陷入倦怠。就职业本身来说,教师自身需不断学习、实践,学校竞争压力加大,超负荷的工作量与极少的休闲时间成反比,学校的环境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②

3 寄宿制学校教师普遍心理状况

3.1 适应性

适应性问题主要是指,一是现实与理想是有距离的:因寄宿制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其家长相对工作较忙,因而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基于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家长会对寄宿制学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习或是生活上,这与教师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有差异的。二是社会舆论对教育的冲击:寄宿制学校的老师,相对工作量要大很多,责任心也要相当强,因此工作报酬也会相应稍高于普通学校,但从教育的总体情况上分析,教师待遇普遍都是偏低的,有些老师就会心理不平衡,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肯定与收获,认为这很不公平。再就是学科技能带来的压力: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与改革,影响着每一位教师,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许多教师因不满原有的学历,也加快了进修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可这些进修培训毕竟是需要精力,时间,更需要教学实践,而教师本身就缺乏这些,故当下教育会出现“不知如何教”的困惑或“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

3.2 职业行为

寄宿制教师相对普通学校教师,更需要对职业的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学生的爱,很多老师就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摸索经验,从而脱颖而出,成为特级教师。③然而在寄宿制学校,由于强大的教师队伍人数,其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应更加激烈,如教师想要取得骄人成绩就不是一件易事了,所以寄宿制学校教师会有“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的感觉,易失去对学生的耐心、爱心和恒心,也容易产生牢骚、怨职情绪。

3.3 交往沟通

寄宿制学校由于校区面积较大,各行政办公室安排相对会分散些,使本校教师间的交往变得不方便,在人际交往沟通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本就需要时间积累,这较少时间的见面就不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由于寄宿教师早出晚归,中午也难得回家,班主任教师更是难得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所以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应减少。

4 教师心理倦怠干预措施

4.1 改革学校制度及其实施策略

首先由教师心理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得到学校领导层的充分认识。比如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邀请权威专家来讲座等方式获得认识。其次,学校应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 最后,通过改革和完善学校目前现有的制度,得到实践经验,制定出一套更科学更民主的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教师因抵触学校制度而产生的倦怠心理。

4.2 对教师自身的干预

对教师自身的干预,可通过每学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来讲座,全面深入详细地剖析教师心理,对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采取一定的训练措施,由此控制和消除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与此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增加教师外派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回来后分享学习心得并与全体教师交流经验。在校网上开辟一条与教师沟通之路,比如教师心理信箱和有关心理方面的教师论谈。在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的变化及时反思,并由心理辅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慰与行为上的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心理倦怠的发生。

4.3 对社会环境的干预

教师很大一部分压力就来自家长,增加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机会,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在社区中开展义务劳动或宣传活动,一方面使学校在社区中树立美好的整体形象,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声誉。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联系。校荣则我荣,自然地,教师在社区中的地位也会获得提升。

5 结语

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教师的激励,教师压力应在全社会的支持、理解中得到减缓。④学校管理改革不可能完美无缺,但应不断完善。科学管理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师,使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自我。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合理地工作、适时地放松;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多种有效途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尽责教师
教师备课“十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破解“教师的烦恼”
教师赞
不能容忍这样的教师
谈教师的有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