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益
苏教版《望月》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什么?
生:是眼睛,天的眼睛。
师: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把这句话变一变,就变成一首小诗了。同学们读一读。
月亮像眼睛
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
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地睁大一次
睁着 睁着
【案例二】
师: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什么?
生:是眼睛,天的眼睛。
师:在你眼中,月亮是什么?
生:是镰刀。
生:是大玉盘。
生:是月饼。
……
师:看看小外甥是怎么说的。
出示:像眼睛,像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你看,他说得多具体,“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你能像这样写一写吗?
(生写自己心中的月亮)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你写得美,还要读的美,才能使你的文字散发出美感。小外甥是“绘声绘色”地说的,你也“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吧。
生:在我眼里,月亮像嘴巴,天的嘴巴。这是一张很大的嘴巴,它很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每一次合上了,又忍不住大大地张开,每个月都要张大嘴巴深深地呼吸一场。
生:在我眼里,月亮像一盏天上的探照灯,它为夜间的行人照亮前进的道路,可是它有时会发生故障,所以我们会有几天看不见它,或有时只有半个。
生:在我眼里,月亮是牛郎献给织女的花瓶。牛郎每天晚上都要采一些花朵插入花瓶中,而星星就是在夜空中开放的花朵。
生:在我眼里,月亮是嫦娥姐姐做的月饼。每隔一段时间,天上的天狗就会偷偷溜出来,它饿极了,见到那诱人的月饼就吃。地上的人们见了,就敲锣打鼓把天狗吓跑,天狗害怕了,就把月饼一点一点地吐出来。
生:在我眼中,月亮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她看见地上的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自己心里痒痒的,便缠着云奶奶为她做衣服。云奶奶连夜赶工,终于在十五的时候做成了一条裙子,月亮妹妹连忙试穿,可自己不节食,身体太胖了,“噗”的一声,裂了一条缝,月亮妹妹伤心极了,躲进屋里哭。
【评析】案例一中,教师只是把文字排列形式变一变,变成诗歌的形式,这也是如今阅读课堂上常见的形式。这一改变,也只能是给学生一点新奇,便于朗读,读出节奏而已,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没有多大作用。而案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心中月亮像什么。当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月亮形象时,又引导学生读小外甥的描述,与小外甥的描述对比,知道了自己的描述太简单,小外甥的描述新奇、具体,特别是具有“童话”意味。于是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像小外甥那样写出具有“童话”意味的句子。在片刻的宁静之后,学生们的一个个新奇的、具有童话意味的月亮升起来了。听着学生们绘声绘色地朗读,我真为孩子们的想象和描写所感动。我们的学生不也和小外甥一样“聪明”“爱幻想”吗?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深度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