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俊
学期结束了,纸篓里满是学生考过的试卷、做过的习题、用过的草稿……其中,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一本本作文薄。因为,在我看来,不珍惜自己的文字,无异于将写作之树连根拔起。
我从不把学生的作文叫作“习作”,也从不把学生写作看作“完成作业”。学生的每一次书写都是不可复制的“创作”,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充满生命气息的“作品”。作品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孩子在笔尖上绽放的言语生命之花。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提升学生作文品质的一条捷径。
一、童言稚语,天然之作
刚入学的孩子,总是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他们的小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语言里满是天真的想象,常常让人忍俊不禁。这一时期的孩子,自然能够“我口说我心”,可以说,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疑问,他们的对话,就是一篇篇天然的言语作品。只是,我们没有能够即时记录,任这些美妙语言自生自灭,而不能为更多人共享。
2011年,我们一年级班级小报《童语录》正式出刊。我邀请学生家长注意留心孩子平日的言语表达,碰上特别有趣的对话,即时记录。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留心孩子的言语,会发现每个孩子都会有惊人妙语。每月一期的《童语录》,就是专门用以刊登具有儿童特质——稚气十足而又极具想象力的日常话语。如:
1.涵涵:妈妈,什么是故乡?
妈妈:故乡就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
涵涵说:妈妈,我明白了,我的故乡就是妈妈的肚子,妈妈的故乡就是外婆的肚子。
2.孩子学英语字母了。妈妈逗她:“你能用英语跟妈妈说话吗?”孩子调皮地说:“你是普通人,跟你只需说普通话,不用说英语。”
3.涵涵吃橘子时说:“我要先用牙齿把橘子巡逻一下,看有没有种子。”
4.涵涵的新皮鞋有些掉色,他的白袜子变黄了,涵涵惊呼:“妈妈,我的袜子生锈了。”
5.欢欢在幼儿园的墙角发现几只很小的蟑螂。回家后,她连忙告诉奶奶:“奶奶,我看见蟑螂的儿子了!”
课堂上,孩子朗读这些文字,就是在享受他们的言语作品。每次,在孩子们感受语言的精彩、有趣之后,我都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们,这是大家给我们带来的作品。
童言童语,极富童趣,与孩子心灵较近,它通俗易懂,无需生硬的解释,学生自能理解。如今,《童语录》还是我们自己的“班本阅读教材”,是标准的孩子自己的作品。因为是身边同学的言语,孩子在朗读时,口齿之间自然有了一份特别的亲切感。如:
桌上,肖肖喜欢吃的卜页剩下一点了。肖肖说:“你们别吃了,留点给我嘛。”妈妈逗他:“留点给我妈?”肖肖重新说:“留点给我吧。”爸爸又逗他:“留点给我爸?”肖肖急了:“留点给我自己。”
学生一边想象着,一边模仿着,深奥的“重音位置”的把握,无须讲解,学生都读得惟妙惟肖,笑声震天。
《童语录》中杨坤同学的一段话:
杨坤的门牙掉了,吃东西很不方便。周末到外公家玩,外公在车间里忙焊接的活。中午吃饭时,杨坤说:“爷爷,帮我把牙齿焊回去,让我啃玉米吧!”
这段话发表于《关心下一代周报》,孩子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二十元稿费。这些无疑给孩子以莫大的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作品是有力量的,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与笑声的。这种意识,让他的表达(当然还只是口语表达)注入汩汩不竭的动力。
二、为图配文,个性之作
孩子的阅读与写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不要以为,孩子只有识字后有能力读书。在儿童读物中,有一类书——漫画,可作为他们的启蒙读物。这类书对孩子的心情、性格、态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一个具有开朗性格的人,才算得上健康,才能让父母永远放心。
不要以为,有字的书才是孩子该读的书。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听的方法,通过图画去获取意义。无字的画图留给孩子天然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养护、发展他们纯净、大胆的想象。
二年级时,我们推荐孩子阅读经典漫画《父与子》《三毛流浪记》。学生常常读得捧腹大笑。笑,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对漫画的喜爱与理解。于是,我让孩子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将无字的漫画变成有声的故事。然后再请学生为喜欢的漫画配上喜欢的文字,让更多的人来读。我告诉孩子们,张乐平是漫画《三毛流浪记》的爸爸,那你能够用文字讲述三毛的故事,你就是这段文字的爸爸或妈妈了。
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开始为《三毛流浪记》,为《父与子》配文字。
尽管,孩子们的文字大同小异,但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作品。我们通过比较各自的作品,发现每个作品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不同,各有精彩。如,学生看图写话《放蝌蚪》。
1.夏天,一个小孩子来到河边捉小蝌蚪。小蝌蚪们吓得到处乱游。一个哥哥走到小孩子面前,说:“请把小蝌蚪放回家。”小孩子听了,就把小蝌蚪放回了家。(汤永青作品)
2.放学了,小明看到小池塘里有好多好多的蝌蚪,想去抓几个。小明走过去抓了几个,这时,哥哥走过去,看了看,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青蛙会捉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小明听了连连点头。(闫宇作品)
3.放学了,小军来到河边捉蝌蚪。这时,哥哥来了,哥哥说:“蝌蚪是很可爱的,小军,要是你把蝌蚪捉走了,蝌蚪妈妈会多么着急呀!”(刘琴作品)
我这样点评:写话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看他们,短短几句话,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作品。他们写的是同一个哥哥,但他们笔下的哥哥又各不相同,永青笔下的哥哥像个小大人,话不多却略带命令的口吻,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闫宇笔下的哥哥,知识丰富,说来头头是道。而刘琴呢,她笔下的哥哥心很柔,能设身处地为蝌蚪妈妈着想。这三个哥哥都有哥哥的样子。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会发现写话多么有意思,能够用文字创造出一个个美好的故事。endprint
三、无中生有:想象之作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的能力是文学的基本能力。”这里的“无中生有”,说的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哲学家康德对想象力这样形容:“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写作教学,应当展现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看到文字有了想象之翼后就能飞翔于令人着迷的高空。
想象,高于生活,但又不能脱离孩子的生活。孩子天然地喜欢各种动物。小动物的世界,常常就是孩子的世界。当它们将自己的生活,融于动物的世界,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文字的世界。学生对动物们感到新奇,常常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兔妈妈那么小就做妈妈了,牛那么大却仍然是小牛呢?光这些对话组织在一起,就是一个温馨的、有趣的故事。我让学生自己也试着编一编这类故事。有学生创作的《鲸鱼和小鱼》堪与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相媲美。
韩欣阳作品:
鲸鱼和小鱼
一天,小鱼和鲸鱼碰到一起。
鲸鱼说:“你好,小鱼。”
小鱼说:“奇怪,谁在说话啊?”
鲸鱼说:“是我,鲸鱼。”
小鱼说:“哦,你在哪儿?我只看见前面有个黑漆漆的大洞!”
鲸鱼笑着说:“那是我的嘴巴。”
小鱼问:“哇,这么大的嘴巴。那你会吃我吗?”
鲸鱼说:“不会,我最喜欢和小鱼玩捉迷藏的游戏。”
小鱼说:“好啊,那我钻进你的嘴里,你就看不见我了,反正你又不会吃我。”
这里的故事,这里的对话,是孩子心理的直接反映。这里的对话,其实就是一大一小的两个孩子的天真对话。读着这样的想象作品,我们都能受到美的熏陶。
再如,学生每天使用的文具,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伙伴。与他们朝夕相处,一定了解他们的特点。但只有借助想象,这些文具才能成为作品中的形象。
铅笔旅行记
曹雨阳
铅笔出生在商店,它想为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可一连好几天,铅笔就是没人买。
一天,一位可爱的小男孩来买一捆铅笔,铅笔说:“谢谢你收养了孤苦伶仃的我。”
新的一天开始了,小男孩准备把铅笔削尖。铅笔说:“能让我思考一天吗?”小男孩说:“那好吧。”
到了第二天,铅笔说:“好吧,挨刀子就挨刀子。”铅笔被削尖了,露出尖尖的黑芯。铅笔说:“能成为你们家的一名成员吗?”小男孩说:“不能,你只能成为文具家族的一员。”
小男孩把铅笔送进文具盒里,把文具盒关了起来。突然,铅笔说:“这里怎么有狼啊?”一个长胡子老爷爷说:“我可是大名鼎鼎的毛笔。”铅笔说:“我才算得上是大名鼎鼎。”毛笔说:“你算个什么东西?这么小!”铅笔说:“你竟然敢骂我?……”它们俩就这样吵了起来。
开学了,小男孩背着书包去学校。到了教室,小男孩把文具盒打开,毛笔和铅笔看了宽敞的教室,干干净净的桌子,觉得舒服极了。每天,小男孩带着它们上学、放学。书法课上毛笔是小男孩的朋友,美术课上铅笔是小男孩的伙伴。就这样,它们都觉得快乐极了。
原来,它们在小男孩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作用。之后,它们再也不争吵了,成了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写这类作品,学生能够模仿以前阅读的作品,通过不断地“相遇”,不断地“矛盾”来推动故事发展,让故事变得有趣。其实,创造故事,既是作品诞生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自我表现的过程。这里许多角色的语言,就是作者的口吻。再看,同样的想象,却有着不同的风格。
铅笔旅行记
周文杰
第一章 铅笔
铅笔出生在文具工厂里。主人一直没用它,他长大想成为大家喜欢的铅笔。它找到铅笔老人,铅笔老人说:“想成为大家喜欢的铅笔,你就要被砍上几刀。”
铅笔考虑了一下:“我豁出去了。”结果,它终于变成真正的铅笔。
第二章 钢笔
一天,小男孩带文具盒去了教室。
老师说:“同学们,把钢笔拿出来。”
小男孩打开文具盒拿钢笔,这时,铅笔跳出来问钢笔:“你是谁?出生的时候有没有被砍上几刀。”
钢笔说:“我叫钢笔,我可以写墨水字。出生的时候不像你要被砍上几刀。”
铅笔问:“为什么?”
钢笔说:“因为我不用铅笔芯。”
这篇《铅笔旅行记》还分成了两个章节,这是很了不起的。这应该受了刚刚阅读过的任溶溶作品《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的影响。
其实,尽管孩子年龄小,但他们的想象力异常旺盛。他们完全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让别人来读。在别人的阅读中,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创作动力。
“当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看成是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一样,他们就会努力地呵护她,保护她,完善她,作文的过程就会变得心甘情愿,乐此不疲。而一个有了作品意识的作者,会全力以赴、聚精会神地写好当下的文字,把作品当作第一追求。”(管建刚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