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芳
缘 起
曾经,在一本教育书刊中看到这样一个灵动可喜的故事,至今难忘。简介如下:有几个小男孩儿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有的说它是蛇蛋,有的说它是鸟蛋,争论了半天没有结果。最后,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家去,放在烘箱里孵……蛋壳快破的时候,孩子们凑在一起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来的是里根总统!——这是美国一位小学生写的一篇作文,由于结尾想象奇特,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被推荐到多家全国性的报纸刊登转载,受到广泛好评。
而反观我们孩子的作文,同样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为什么会在我们低段孩子的写话作品中频频看到如此眼熟的句子呢?!——“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甲× ×扶起了乙× ×。乙× ×说:谢谢!甲× ×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没有了自我的千篇一律,从何而来?
抒写性灵、表达自我的作文,竟成了“失语人”艰难痛苦地拼凑文章!
追 问
是什么“牵绊”了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步伐呢?
一、教材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该教材体系的一二年级识字、写字量很大:一上年级识字目标400个,“四会字”100个;一下年级识字目标550个,“四会字”250个;二上年级识字目标450个,“四会字”350个;二下年级识字目标400个,“四会字”300个。课文数量较浙教版多很多,写话内容相对稀缺。仅在二上安排了一次看图写话,一次写心里话;二下安排了四次“写一写”,一次写家乡,一次写小动物,一次自己画自己写,一次写收获和打算。
虽然,人教版编者还用心良苦地在二上通过一篇《日记两则》安插了日记的启蒙内容,但这些写话内容跟巨大的识字、写字任务相比,仅仅是浩瀚海洋中的一簇浪花罢了。
到了三年级,马上有了每单元一篇习作的要求,而且要求“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这谈何容易?
二、教学实际
在“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美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的高要求之下,低段老师们忙于研究写字教学,既要关注一大群孩子的执笔姿势,又要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几乎每篇课文后都伴着指导写好6至12字的“阵痛”,费时费力费心。加之每学期三十多个篇幅的课文理解与积累,课外阅读的引入与拓展,更是牵制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阅读教学中可预设练笔的内容也因为进度的原因而匆匆过场,甚至弃之不用。
为此,低段作文启蒙基本处于每个老师各自为政的“自流”状态。
而到了三年级,习作要求一下子“拔高”了,孩子们立即要进入有内容有条理又有一定篇幅(周边同事观点普遍为200字以上)要求的写作状态。变化过于突兀,不仅是孩子怕写作文,连老师们也都怕教作文。
三、风向标
愿望总是美好的,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素质全面,样样都行。可又要马儿快快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儿还真难煞人了!
看看我们的小语低段试卷,从一上开始,就有看图写话的内容。怎么办?有的老师只能围着试卷转,把每一次看图写话当作典型题进行讲解。一般的方法是对数篇较优秀的作文加以宣读、表扬,或者拿自己的下水文进行示范。结果,由于孩子们自身的词汇不足、方法单一,造成他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套用优生或老师的词汇,渐渐显现一个模子出来的弊端。
求 索
现实的种种,令我们不胜惶恐。针对存在的问题,正视教学现实,我们不断探索着让孩子们乐于抒写“自我”的习作启蒙的有效策略。
一、提纯——去除语文教学的杂质
我们在小语低段教学中,首先要力求摒除孩子们在识字、写字和写话中的过重负荷。如:写字不可机械重复,以学生正确执笔、记住字形意义为基准。识字教学应抛弃一味割裂文句的机械记忆,可以和阅读、积累相结合,加深理解的同时也促进记忆。再如:在写话练习中,要主动回避各种习作要求对孩子们积极性、创造性的束缚,少提“写景”“写事”“写人”等内容要求,不提字数篇幅等形式要求,打破习作中的条条框框,写顺、写通即可。
二、漫溯——追寻儿童写话的起点
《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把低段习作称之为“写话”,就是让孩子们练习用笔说话,排词成句,积句成段。可以说,句子是“五脏俱全”的微型文章,它表达完整的意思,传达各种语气、情感。相对于词语来说,它是篇章的大型组件。当下,网上流行的“微博”正是很好地发挥了句子在表达意思中的强大能量。因此,我们必定要在写话的根源处“追肥”,努力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写出多样的“一句话”,并期待这句话“开花结果”。
(一)“我看见”
语文课本中充满童趣的插图俯拾皆是。借助课本中一幅精致的小插图,让大家一起说说写写“我看见了——”是课内外积累的一次反馈,更是孩子们“比眼力”的好机会。
下面是我们探究写话起点的教研课《四季》里的精彩一刻:
学习课文第二节之后,老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第二幅插图,说一说“我看见了——”。
生1:“我看见了一只小青蛙。”
师:是啊!
生2:“我看见了小青蛙坐在荷叶上。”
师:“你真能干!大家看,小青蛙正坐在荷叶上——”
生3:“小青蛙正坐在荷叶上唱着歌。”
生4:“小青蛙正坐在荷叶上快活地唱着歌!”
师:“你还感受到了小青蛙的快乐,真好!谁还想说?”
生5:“我看见荷叶圆圆的。”
生6:“我看见一片荷叶旁边有一朵荷花。”
师:“对呀!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季节已经到了?”
生:“夏天到了!”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大家说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老师们都为大家鼓掌了!那么你能把这句精彩的话写下来吗?”endprint
生(齐声):“能!”
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孩子们在印有“我看见了( )。”的练习纸上动起笔来。老师一边提醒大家用好拼音,一边巡视指导着。有孩子举手问:“老师,我可以写两句吗?”老师点着头,竖起大拇指表扬。
5分钟后,大家通过投影仪读到了更多的句子,老师给予高度评价;有语病的,也给出了修改建议。
(二)“我也会”
词语和句式是儿童习作的“砖瓦”,利用这些“砖瓦”引导孩子们做“搭建”句子“模型”的小游戏,能为以后的“建房”减少难度。在课文朗读与欣赏过程中,选择文中“用得很妙”的一个词语、一个常见句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既是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又是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如,在教学《称赞》一课时,“粗糙”一词较为陌生,老师通过图片对比,并实物展示一个质地粗糙的瓦罐和一只光滑细腻的瓷碗,让大家找到那个“粗糙”的。接着,老师让大家说说生活中“什么是粗糙的”,试着用“粗糙”说一句话,再择优记在“写话本”上。再如,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文中一句“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耐人寻味,老师先引领孩子们在朗读中感悟小动物们听到好消息时瞬间爆发的激动快乐之情,再说说“什么情况下,我们也会立刻欢呼起来”,进而增加难度,说说“什么情况下,谁会立刻欢呼起来”,最后挑一句自己认为很棒的句子记在“写话本”上。
(三)“我想问”
预习时,请孩子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在上课的时候及时向大家请教。这样,既学习了写问句的方法,又便于学课文时的交流。
举个实例,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前,我让大家学着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法,把自己在预习中想到的问题记下来。由于是第一次学习提问、写问句,所以我只要求大家写一个问题就够了。结果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用问号写句子,还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叫什么名字?”“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手捧空花盆?”“国王为什么让雄日做继承人?”那节课,我们就是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来展开学习的。
(四)“我想说”
一篇童趣横生或者寓意深刻的课文总是令孩子们兴致盎然,两眼闪光。学习这些课文之后,在孩子们的激情尚未消退之前,不妨请大家写写心里话,说出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实践证明,这样的练笔最有情,也最少有语病。
如,我们在《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结课之前,可以预设这样的一次小练笔:“
1.读了课文,我想对小白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课文,我想对小灰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取其中的一句来写写吧!”
(五)“我也能”
简言之,这是学习课文后,老师示范写,学生学习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感悟和运用,但因为有了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模仿就较为简易了。
学习《假如》时,我们曾经设计了一次仿照课文的一段来写话的练习。在学了课文,并指指点点看了一组“并不完美的家园”的图片后,老师深情地说:“孩子们,我们的世界多么需要一支神笔来让她变得更完美呀!老师也多么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呀!(PPT出示以下文字)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正在街头流浪的孩子画一个温馨的家园。让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宽阔的操场上嬉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天下所有近视的孩子画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白云在天上飘,花儿在风里笑,再也不会眯缝着眼睛,轻轻叹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接着,请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说自己有了神笔后打算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交流后,再各自把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写在“写话本”上。
三、拓展——开掘儿童写话的宝藏
浙派名师张化万老师认为:“学生的作文就是生活。学生只有身历其境,体会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欲望,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要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去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的确,孩子们所用的教科书题材毕竟有限,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才是他们写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话题宝藏。而努力开掘这个宝藏,让多彩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写话练习,则是当下我们能让学生“快乐地写出自己的话”的重要渠道。
具体策略可以归纳为:
1.玩与写。在课堂中再现孩子们玩游戏的情景,让他们说说玩的方法,自己玩时的独特心情,有趣的一幕,再试着选一个内容写一写。
2.画与写。与课文、近期主要活动或时节配套设定一个主题后,请孩子们合作画图,并试着给图配上“解说”的句子。
3.观与写。比如,带领大家观察校园,找找秋姑娘在校园里留下的礼物。边走边看边说,再放手让孩子涂涂画画写写“校园里的秋天”。
4.听与写。引导孩子做有心人,比比谁的耳朵灵,试着把自己听到的有趣的话写下来。
5.活动与写。学校里举行的活动、比赛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选取孩子们正在亲身体验的,指导写下难忘的瞬间。
6.交往与写。妇女节到了,教师节到了,儿童节来了,请孩子用笔表达对最爱的人的祝福或感谢,这是他们最愿意花心思去做的事儿。
7.思考与写。一天又一天,孩子们小小的心也有得有失,有喜有悲,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思考、感受,这就是最好的习作。
四、序列——连接快乐习作的阶梯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孩子的习作也有一个“长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安排写话内容、频率时,都要慎之又慎。以我们教研组的实践为例,我们初步设定为:一上以说为主,带拼音学写一句话;一下开始写好一句话,每周写话两次。后来,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作了针对每班实际的调整。紧随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创设一个个“活动”,由“一句话”起步,模仿,创作,逐渐激励有能力的孩子多写,再引领他们有次序地写上几句话。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写出了自己的话,甚至信手写出了好几句话,话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成了段,分了段。在从不强求孩子的写话理念下,我们在写话教学的园地里竟能“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能不说,循序渐进是快乐习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五、赏识——点燃儿童写话的激情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知每一个孩子的每一句话都得之不易,他们更渴望得到“权威”对自己大作的赏识与鼓励。
因此,课堂上,老师的鼓励少不了:一条波浪线(边巡视边用红色波浪线划出好词、好句),一颗红五角星,一句真诚的赞扬,一个“小作家”“小才女”“小才子”的封号,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莫大肯定;伙伴的相互欣赏也少不了:让孩子们互相找找好词好句,组织一次写完后的朗读交流,学习他人的精彩之处,是对孩子学习写作的有力鼓劲。课后,老师在写话本上的一个笑脸,一个高度评价,一句真心期待的话,会给孩子以动力和信心;课后,组织一次写话作品的集中展览,对孩子的习作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家中,请孩子把作品读给家长听,把一段时间内的写话内容编成自己的独家专辑,同样会给孩子以无比的甜蜜和成功感。
最好的奖赏永远是适时适度的赞扬和夸奖。当孩子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写出了最真实的话语时,我们要真诚地称赞他们,使他们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自豪。
心 语
在孩子们习作的起始阶段,我们唯心怀包容、慈悲,才能有无限的耐心和激情期待孩子的独特成长,才能保护好一颗颗充满原动力的童心,静等他们自在地一写为快。不失自我,拥有个性,正是我们一直在找寻的小语习作教学中曾经遗忘的那个“孵出里根总统”的孩子!我们希望今天殚精竭虑呵护着的“小苗苗”们,终将会是自己苦苦寻觅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快乐孩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