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潮
儿童为什么要学写作文?
有人说,儿童习作是为未来写作做准备的。这话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的每一次写作当然都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因为人的写作能力必然是前面所有写作经历的积累;说不对,因为这种说法否定了儿童写作的价值,也就是说儿童当下的写作是没有价值,只有“未来的写作”才有价值,当下的写作不过是为未来做准备而已。正因为否定了儿童写作的价值,所以导致儿童作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儿童也就对作文缺少应有的兴趣。
那么,儿童究竟为什么要写作文?
儿童,因为他有想象,因为他认为万物有灵,所以他有一个远远大于客观现实的世界,一个在想象中的比现实更为宏大的世界。在儿童的世界里,童年的生命与万事万物相互开放、直接交流,童年正是在现实世界与人类的想象世界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这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的儿童与动物之间会很快成为好朋友、儿童常常在游戏中自言自语的原因。儿童作文正是这充满热情的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儿童作文的旨趣就在于为童年立传。童年是一个人生活中最为自由的时期,也是对一个人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的时期,许多人回忆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对童年时期津津乐道。儿童作文记录下童年,让童年在文字中获得永存;同时,童年也在儿童作文的文字中获得成长。
那么,儿童作文怎样为童年立传?请看下面这篇小文。
牙齿也过国庆节
国庆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能放七天长假。可是这个长假,过得不太顺利。为什么呢?唉,都是牙齿惹的祸。
本来我已经戴上了牙套,可是去医院一检查,哎呀,不得了,医生说我虽然戴牙套一个多月了,可还没有把我的“地包天”改成“天包地”,所以只好改成戴牙箍了。
我害怕极了,因为听有些哥哥姐姐说,戴上牙箍是非常痛的。我满脑子全是恐慌,仿佛牙齿已经开始痛了。
等我从恐惧中回来时,已经躺在病床上了。医生拿了个很大的、透明的东西,硬塞进我的嘴里,这样,我的嘴就成了个“血盆大口”,全部牙齿都露在医生面前。医生又拿了许多棉花团放到我舌头边上和底下,这样我的舌头也不能动弹了。接着,医生拿出一支“枪”,先往我的嘴里喷水,再往牙上喷气,那感觉倒是不错。
后来,医生从抽屉里取出了一些粉色的、亮晶晶的东西,据说这就是牙箍的“脚”。医生还挤了一些“胶水”,往每颗牙上都涂上一些,再把这些“脚”粘上去。
粘完后,我被晾在一边,医生说,这是为了让胶水再发挥发挥作用。过了一会儿,牙科的金院长亲自过来,找出一根铁丝,用钳子把它加工成弯曲的,按照牙箍的“脚”的位置,安在了牙齿上。
装完后,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痛。我照了照镜子,看到我的牙齿上挂了排彩色的、亮晶晶的牙箍,好像一盏盏小灯笼,好喜庆啊!
嘿嘿,我的牙齿挂起了“灯笼”,也要过一回国庆节啊!
儿童作文要记录“童年事件”。
童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人生阶段,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都认为童年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童年又是随意记忆占较多成分的时节,会使许多有价值的童年事件湮灭在人生长河之中。而在成年或晚年时再回望人生,由于多了许多人生的认识,再加上又与童年相隔太远,笔下的童年就容易失去童年的味道。因此,儿童阶段,以写作的形式忠实地记录“童年事件”,是人的一生中很有意义与价值的事情。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换牙可谓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事件。这个事件带给孩子的心理体验非常复杂,有对成长的憧憬而带来的欣喜,有等待换牙的焦虑,有害怕拔牙的恐惧等等,这些复杂的心理,使得在儿童作文中,类似的题材内容很多。
因此,在儿童作文的题材内容上,要树立起一种“二分”的理念。也就是作为儿童作文的题材,有相当一部分取材是相同的,是每一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生活必修课”,不能因为有许多儿童都有这样的题材内容而否认其价值。纵观历史上诸多名著,从题材的大方向来看,相同的很多。例如经常有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实际上是说两者在题材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两部作品最后呈现的意味却是大相径庭。因此,儿童作文表现其很平常的生活,是十分正常的。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写出了童年的气息,是否具备独特的童年的眼光。
在这篇儿童作文中,作者将戴牙箍与国庆节两件事对接起来,使得本文在题材上获得了自己的个性,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连牙齿都过上了国庆节,人就过得更不错了。在许多作文中,欢度国庆节的内容肯定要写大街上人山人海、公园里风景如画、歌颂美好生活之类等内容,作者却以国庆节戴牙箍作为题材,跳出了一般题材内容的路数,既十分真实,又具有十足的童趣,可以称得上是一起典型的“童年趣事”。
儿童作文要承载“童年情感”。
儿童在面对成人世界的时候,按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会从已有经验的“图式”出发,经由“同化”与“顺应”,达到新的“平衡”。儿童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世界,与成人世界相遇,他总会遇到种种不解,种种不适,但总是试图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这就是儿童作文表达的情感的独特性,每当儿童真实却又独特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时,总会在令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引人深思。所以作家路遥说过,文章里就有你写作时的影子,当时的情绪、心态、精神面貌都会存储其中。所以儿童作文承载着儿童丰富的“童年情感”。
在这篇作文中,作者对于戴牙箍本来就有恐怖感,而且牙齿矫正本身也出自成人的意愿,所以在情感上比较对立。但是真到了牙齿矫正时,孩子的情感就产生了变化:“血盆大口”、医生拿出一支“枪”往牙上喷气、就是牙箍的“脚”、把这些“脚”粘上去。这一些说法,表明孩子在情感上已经把牙齿矫正当作一个游戏了。这正是前文说到的“顺应”,孩子在情感上与牙齿矫正这件事达成了和解。到了最后,当孩子看到戴好的牙箍像灯笼时,则完全在情感上变成了开心与快乐。
儿童作文要展现“童年自我”。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感”的过程,也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但要认识世界,更要认识自我。儿童作文就是儿童试图认识自我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余光中先生曾经讲过,文章中的“我”,并不是本我,而是愿望之我。也就是从文章里表现出来的“我”带有理想色彩,这个“我”与现实之我是有距离的,表现出儿童对自我的认识,这就使得文章产生了一种张力,也就是说,儿童在作文中表现的自我,实际上体现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为童年立传”,并不是说只要把童年事件记录下来即可,而是要从中表现出自已的认识,“传”,历来都是“事”与“识”的结合。但是儿童的认识,绝对不是成人的认识。成人也不可以想当然地把自己的认识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儿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方式。
孩子在作文的最后写道:“我照了照镜子,看到我的牙齿上挂了排彩色的、亮晶晶的牙箍,好像一盏盏小灯笼,好喜庆啊!”正是儿童以想象的方式、以万物有灵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表现。在孩子的眼里,冷冰冰的牙箍就好像是一个个灯笼,此时也具有喜庆的色彩,这种喜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牙齿矫正完成了,心情很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正是国庆节的时候。孩子也没有觉得牙箍很难看,相反地却觉得很喜庆,也是孩子独特性的体现。最后,孩子又写道:“我的牙齿挂起了灯笼,看来也要过一回国庆节啊!”同样地,孩子觉得牙齿是有生命的,牙齿和自己一样,是生活中的一员,也具有喜怒哀乐,也具有灵性。
为童年立传,使儿童作文成为记录儿童生命成长的有价值的文本,成为儿童生命历程中的文字传记。童年,因为有文字,便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存在形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