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静+孙齐蕊+孙爱峰
摘 要:该文应用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某地2003~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所得各年度的联系度分别为0.850+0.15i+0j、0.792+0.208i+0j、0.822+ 0.178i+0j、0.917+0.083i+0j、0.883+0.117i+0j和0.842+0.158i+0j,由置信度准则(λ=0.5)判定各年度均属一级,由有效值判定排序为2006年>2007年>2003年>2008年>2005年,与PCA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有利于指导该地进一步改进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集对分析 联系度 环境空气质量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00-0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了解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评价空气质量,实施污染控制的基础性工作。监测及其质量评价工作应严格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等规范进行。该文应用集对分析某地不同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的排序和对应等级,为客观评价环境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某地2003年—2008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本资料,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为评价标准,选择SO2、NO2和PM10为评价指标(?g/m3),其实际观测值见表1[1]。数据来自文献,真实可靠。
1.2 统计方法
依据GB3095-1996评定等级标准值具有模糊性,应用模糊分析法计算各年度各指标的联系度,之后用加权法(本文选择等权法)计算各年度的联系度?=a+bi+cj,由置信度准则(λ=0.5)判定各年度空气质量所属等级[2];根据集对分析理论,由于差异度系数i∈[-1,1],j=-1,前者分别取两端极值和中间值,计算联系度有效值,根据其数值由大到小判定不同年度空气质量排序[3]。
2 结果
2004年各指标的联系度分别为0.950+0.05i+0j,1+0i+0j,0.60+0.40i+0j,其联系度?=0.850+0.15i+0j,同理计算其他年度的联系度,根据置信度准则和有效联系值判定的等级和i取最小值和中间值的排序结果见表2。
3 讨论
环境空气质量是空气污染程度的具体反映,需要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所得监测数据,比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等级判定。但由于各指标的等级分布参差不齐,可以采用API和AQI等综合指数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等级。前者以GB3095-1996为参考标准,以SO2、NO2和PM10为评价指标;后者以GB3095-2012为参考标准,以SO2、NO2、PM10、PM2.5、O3和CO为评价指标,其分级限制标准更为严格,评价结果更加客观。2012年,根据GB3095-1996和GB3095-2012评价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分别为91.4%和40.9%,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达标比例分别为88.5%和23.9%,差异较大。自2013年1月1日起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74个地级以上城市,执行GB3095-2012,发布AQI,不再发布API。
由于某地2003—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只有3项,所以应用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时选用GB3095-1996。该文分析表明,由计算得到的各年度联系度,根据置信度准则判定各年度均属一级,由联系度有效值判定排序为2006年>2007年>2003年>2008年>2005年。与PCA法比较,前者稍有差异但基本一致,后者完全一致。因此该市2003—2008年的空气环境质量相对较高,由于当差异度系数为1时有效值达到最高值,所以有继续提高和改善的空间。可见,两种统计方法均可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比较而言,集对分析较PCA法计算更为简便,原理自明,结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国家和地方都要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及时发布按新标准监测的数据,使公众能够从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要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提高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当前要注意加强雾霾天气预警监测,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时,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 商博,于光金,王桂勋,等.基于PCA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应用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5):12-15.
[2] 陈晶,王文圣,陈媛.基于集对分析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9,27(2):40-43.
[3] 张绍林,孙爱峰.联系数有效值在抗菌药物配伍治疗布鲁菌病效果排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73-374.endprint
摘 要:该文应用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某地2003~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所得各年度的联系度分别为0.850+0.15i+0j、0.792+0.208i+0j、0.822+ 0.178i+0j、0.917+0.083i+0j、0.883+0.117i+0j和0.842+0.158i+0j,由置信度准则(λ=0.5)判定各年度均属一级,由有效值判定排序为2006年>2007年>2003年>2008年>2005年,与PCA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有利于指导该地进一步改进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集对分析 联系度 环境空气质量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00-0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了解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评价空气质量,实施污染控制的基础性工作。监测及其质量评价工作应严格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等规范进行。该文应用集对分析某地不同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的排序和对应等级,为客观评价环境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某地2003年—2008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本资料,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为评价标准,选择SO2、NO2和PM10为评价指标(?g/m3),其实际观测值见表1[1]。数据来自文献,真实可靠。
1.2 统计方法
依据GB3095-1996评定等级标准值具有模糊性,应用模糊分析法计算各年度各指标的联系度,之后用加权法(本文选择等权法)计算各年度的联系度?=a+bi+cj,由置信度准则(λ=0.5)判定各年度空气质量所属等级[2];根据集对分析理论,由于差异度系数i∈[-1,1],j=-1,前者分别取两端极值和中间值,计算联系度有效值,根据其数值由大到小判定不同年度空气质量排序[3]。
2 结果
2004年各指标的联系度分别为0.950+0.05i+0j,1+0i+0j,0.60+0.40i+0j,其联系度?=0.850+0.15i+0j,同理计算其他年度的联系度,根据置信度准则和有效联系值判定的等级和i取最小值和中间值的排序结果见表2。
3 讨论
环境空气质量是空气污染程度的具体反映,需要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所得监测数据,比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等级判定。但由于各指标的等级分布参差不齐,可以采用API和AQI等综合指数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等级。前者以GB3095-1996为参考标准,以SO2、NO2和PM10为评价指标;后者以GB3095-2012为参考标准,以SO2、NO2、PM10、PM2.5、O3和CO为评价指标,其分级限制标准更为严格,评价结果更加客观。2012年,根据GB3095-1996和GB3095-2012评价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分别为91.4%和40.9%,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达标比例分别为88.5%和23.9%,差异较大。自2013年1月1日起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74个地级以上城市,执行GB3095-2012,发布AQI,不再发布API。
由于某地2003—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只有3项,所以应用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时选用GB3095-1996。该文分析表明,由计算得到的各年度联系度,根据置信度准则判定各年度均属一级,由联系度有效值判定排序为2006年>2007年>2003年>2008年>2005年。与PCA法比较,前者稍有差异但基本一致,后者完全一致。因此该市2003—2008年的空气环境质量相对较高,由于当差异度系数为1时有效值达到最高值,所以有继续提高和改善的空间。可见,两种统计方法均可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比较而言,集对分析较PCA法计算更为简便,原理自明,结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国家和地方都要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及时发布按新标准监测的数据,使公众能够从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要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提高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当前要注意加强雾霾天气预警监测,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时,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 商博,于光金,王桂勋,等.基于PCA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应用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5):12-15.
[2] 陈晶,王文圣,陈媛.基于集对分析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9,27(2):40-43.
[3] 张绍林,孙爱峰.联系数有效值在抗菌药物配伍治疗布鲁菌病效果排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73-374.endprint
摘 要:该文应用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某地2003~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所得各年度的联系度分别为0.850+0.15i+0j、0.792+0.208i+0j、0.822+ 0.178i+0j、0.917+0.083i+0j、0.883+0.117i+0j和0.842+0.158i+0j,由置信度准则(λ=0.5)判定各年度均属一级,由有效值判定排序为2006年>2007年>2003年>2008年>2005年,与PCA法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有利于指导该地进一步改进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集对分析 联系度 环境空气质量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00-0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了解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评价空气质量,实施污染控制的基础性工作。监测及其质量评价工作应严格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等规范进行。该文应用集对分析某地不同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的排序和对应等级,为客观评价环境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某地2003年—2008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本资料,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为评价标准,选择SO2、NO2和PM10为评价指标(?g/m3),其实际观测值见表1[1]。数据来自文献,真实可靠。
1.2 统计方法
依据GB3095-1996评定等级标准值具有模糊性,应用模糊分析法计算各年度各指标的联系度,之后用加权法(本文选择等权法)计算各年度的联系度?=a+bi+cj,由置信度准则(λ=0.5)判定各年度空气质量所属等级[2];根据集对分析理论,由于差异度系数i∈[-1,1],j=-1,前者分别取两端极值和中间值,计算联系度有效值,根据其数值由大到小判定不同年度空气质量排序[3]。
2 结果
2004年各指标的联系度分别为0.950+0.05i+0j,1+0i+0j,0.60+0.40i+0j,其联系度?=0.850+0.15i+0j,同理计算其他年度的联系度,根据置信度准则和有效联系值判定的等级和i取最小值和中间值的排序结果见表2。
3 讨论
环境空气质量是空气污染程度的具体反映,需要根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在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所得监测数据,比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等级判定。但由于各指标的等级分布参差不齐,可以采用API和AQI等综合指数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等级。前者以GB3095-1996为参考标准,以SO2、NO2和PM10为评价指标;后者以GB3095-2012为参考标准,以SO2、NO2、PM10、PM2.5、O3和CO为评价指标,其分级限制标准更为严格,评价结果更加客观。2012年,根据GB3095-1996和GB3095-2012评价我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分别为91.4%和40.9%,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达标比例分别为88.5%和23.9%,差异较大。自2013年1月1日起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74个地级以上城市,执行GB3095-2012,发布AQI,不再发布API。
由于某地2003—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只有3项,所以应用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时选用GB3095-1996。该文分析表明,由计算得到的各年度联系度,根据置信度准则判定各年度均属一级,由联系度有效值判定排序为2006年>2007年>2003年>2008年>2005年。与PCA法比较,前者稍有差异但基本一致,后者完全一致。因此该市2003—2008年的空气环境质量相对较高,由于当差异度系数为1时有效值达到最高值,所以有继续提高和改善的空间。可见,两种统计方法均可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评价;比较而言,集对分析较PCA法计算更为简便,原理自明,结论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国家和地方都要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及时发布按新标准监测的数据,使公众能够从多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要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提高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能力。当前要注意加强雾霾天气预警监测,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时,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 商博,于光金,王桂勋,等.基于PCA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应用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5):12-15.
[2] 陈晶,王文圣,陈媛.基于集对分析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9,27(2):40-43.
[3] 张绍林,孙爱峰.联系数有效值在抗菌药物配伍治疗布鲁菌病效果排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73-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