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民营出版在晚清的转型

2014-11-10 09:07:01潘海林
科技资讯 2014年15期
关键词:晚清近代出版

潘海林

摘 要:进入晚清社会以后,中国社会在外力的作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出版行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近代民营出版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整个出版业的主流,推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近代 民营书局 出版 晚清 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38-01

为全面把握清末民营出版在近代出版的转型,本文从19世纪末前民营萌芽、甲午后民营出版的壮大并转型、民营出版的转型的巨大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概述。

1 19世纪末前民营出版的萌芽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出版业主要分为官、坊、私三大体系,而私刻和坊刻属于民间刻书的范畴,民营出版社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出版主体类型,在近代的出版活动中,依然香火延续,只是当西方的船坚炮利将国门打开后,民营出版机构在步履蹒跚迈进近代化。

西方的石印印刷技术本是教会用来印刷教会书籍的,在传教士的指导下,上海等地开始使用照相石印技术,解开了石印技术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序幕。点石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石印出版做大做强的出版企业。1884年5月上海创刊的《点石斋画报》,用人工绘画再石印的方式,将美术的方式讲述新闻时事和知识,引起社会广泛欢迎。19世纪80年代初,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在上海成立,与点石斋构成了近代中国石印书局的三足鼎立之势,在中国民营出版社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文书局,规模之大、员工之多,所石印有《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康熙字典》等皇皇巨著,堪称当时出版界的大制作,而且它还开创预约图书出版的先河,这些做些甚至当代的出版业都所不多见。

三大民营书局所采用的石印技术,从上海逐渐向全国推广,迅速传播,至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采用石印技术已经多达百家之众。不仅出版的技术的革新,从而带来了出版的内容的迅速变化,各地民营书局所石印的图书种类由原来的经史子集,开始延伸到通俗小说、唱本、地图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书。在近代印刷技术传入下涌现的民营企业,改变了晚清社会的官方雕版印刷的局面,让底层认识们以低廉的价格购得满意的书籍。

但是民营书局对推动社会的思想进步,启迪民众的近代觉悟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是微弱的,虽然民营石印数据也翻印了一些西方书籍,如《西方自强丛书》、《西政丛书》、《西学达成》等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等丛书,但石印的出版物的内容还是主要在传统科举读物上。民营出版机构在19世纪末之前,虽然相较于传统的出版,更多地只是技术上的革新,类似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器物层面的变革,替代了传统出版的方式,没有拓展新的出版市场,更没有对整个出版行业带来巨大的颠覆和改变,更谈不上对社会科学、文化、思想的转变引领作用。

2 甲午战争后民营出版结构的蜕变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灾难,民族危机加重,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变法维新为主题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开展起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仁人志士积极以报纸、图书、期刊等宣传工具,鼓舞民气,翻译大量西方著作,引进西学,启蒙新知,由此民众对西学的巨大需求催生出新的出版市场,民营出版企业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辛亥革命前,仅上海一地,出版企业的数量就达116家。《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一书中,对1902年至1911年间曾在《大公报》上做广告的书局作了统计,数量近80家。虽然80家不纯粹是民营出版企业,但是大多数是民营则是确定无疑的。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清末民营出版已经占据了出版市场的主体,成为近代出版发展的领头羊。

随着民营出版企业数量的增多,各书局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增进出版行业的发展,彼此之间加强了业务沟通和联络。1905年,上海成了上海书业公所和上海商民书业公会,都是上海新式民营出版协会组织的。这由此反映了民营出版企业力量的增强和出版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段时期涌现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中华印务总局、广益书局、文明书局等,其中商务印书馆,其历史之悠久,经营之成功,书刊之众多,影响之广泛,在近代出版史上,无有出其右者。到民国成立前,商务印书馆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杭州、广东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从1897年不足3750远发展到1905的100万元,至1911年,营业额达1676052元,起迅猛的发展速度使得民营出版成为了清末出版业的主力军。

3 民营出版主体地位确定的意义

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社的崛起冰确定其在出版业的主体地位,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第一,从西方教会成立的出版机构独步天下,到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和官办新式出版的并行不悖,再到清末新政时期出版主体的多元格局下民营出版主导地位的正式确定,并最终确定下这个出版格局,延续到整个民国时期。这个格局的调整的,带来出版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版的活力以借助民间文化力量的参与和民间资本的运作而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第二,民营出版机构更多地从商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积极利用新型的出版技术,提高出版生产力,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动态,出版大量推动时代变革的新知识内容读物,努力扩大规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此种种,都在不同方面加强着新式出版的因素。民营出版机构巨大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出版社近代化转型的完成。

第三,民营出版在出版业唱主角,是出版业发展自然选择的结果,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特征,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出版行业由此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近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清末的民营出版活动,不仅催生了近代一种新的实业,而且它本身就是时代政治、文化潮流的感应器。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各政治势力斗争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各种政治力量以及国家民族命运的知识分子,都纷纷拿起出版作为斗争武器,或为救亡图存,或为启蒙呐喊,或为政治宣传,或为民生请命,不同的出版目的和出版要求,演绎了近代出版文化的多姿多彩。出版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变局一个部分,影响这国民生活的知识摄取、文化休闲和思想改造等方方面面,融入近代文化潮流中,进而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晚清出版史在新旧并存的大格局下,涌动着革故鼎新的潮流,由官刻演变的官办出版机构逐渐让位于私刻、坊刻演变的民营出版机构,我们的编辑出版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传统的官办出版机构没有完全消亡,以继续顽强地生命力发挥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的作用,但毕竟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了,“变革与转型”为晚清图书出版最为显著的特征,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并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主流现象。

参考文献

[1] 元青.中国近代出版史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3] 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晚清近代出版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19:53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42:13
论近代中国社会婚姻道德的嬗变
道德与文明(2016年5期)2016-12-07 01:15:56
有情总被无情恼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8:33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3:02:14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9:05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2:16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