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珍
摘要:毛泽东的诗词气势磅礴、广阔、充满张力,艺术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和豪情壮志。为其诗词谱写成的歌曲,也已传遍大江南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把音乐艺术与诗词艺术相融合并用声乐艺术来演绎,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打造中国艺术歌曲杰作的较高程度。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歌曲 艺术特征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陈晋说过:“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作为诗人,他是政治家身份的诗人。”他不仅驰骋政坛策马沙场,更畅游于中国浩大的诗词王国里缔造出雄伟绮丽的诗篇。
一、毛泽东诗词歌曲创作概况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从20世纪20年代起贯穿其一身革命战斗生涯,有半个多世纪,其诗词深深扎根于革命时期战斗生活土壤里,沐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的阳光雨露中。
以毛泽东诗词为歌词所创作的歌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是20世界“红色金典”艺术的重中之重,雖然烙印下了历史的痕迹,但却是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在当时诗词多个版本谱曲的案例在诗词歌曲创作过程中属于凤毛麟角的现象,但在毛泽东诗词歌曲的创作中十分常见,据资料显示,毛泽东的39首诗词编曲可多达111首。比如一首《沁园春·雪》就曾今出现了以王元方、唐诃、生茂等人创作的五首不同的版本。每位作曲家对诗词的理解以及表现力都不尽相同,歌曲体裁、风格多样化,但以艺术歌曲和交响合唱为主多,如本文举例的《忆秦娥·娄山关》不仅有4个独唱版本,更有2个合唱的版本。
二、毛浙东诗词的艺术特征
毛泽东诗词形象深刻地表现出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澎湃时代的历史变迁。诗词题材可分为自然景物描写、社会历史方面以及人生爱情、友情、亲情方面。他的诗大气磅礴映射了他高尚的人格、开阔胸襟的写意。
毛泽东在其诗词创作中经常运用“山、海”、“千、万”等字眼,用词之豪迈大气,尤其是“万”字,我们所熟识的毛泽东诗词中平均每首都有一个万字。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看万山红遍”(《沁园春·长沙》)、“万水千三只等闲”(《七律·长征》)、“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答李淑一》)等。煅造了一种激越慷慨、气吞山河的“雄伟气势”,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撼人心魄,壮人胸怀,能时刻诱发读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三、《忆秦娥·娄山关》歌曲浅析
诗词创作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中,也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初识这首诗词歌曲是在笔者准备艺考的时期,当时对诗词歌曲的理解相对片面,以为诗词描写的是一天,经过翻阅资料才深入了解词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其实是毛泽东多年战争时期积累的对景物的感慨。本文仅以结合笔者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对毛浙东诗词歌曲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通过诗词内容的分析、演唱技巧和风格浅显的分析加以呈现。
(一)诗词浅析
1.忆秦娥是词牌名,来源于李白的《忆秦娥》诗中。
2.娄山关是题目,又名太平关,位于遵义市之北,是由四川进入贵州要道上的关口,是自古以来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
诗词分为上阕和下阙。上阕主要描述行军路途中的艰苦情景,以“西风、长空、霜晨、月”等字眼衬托了道路上凄凉的气氛。用听觉的角度听: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从动中写静,极具神采。下阕主要描述的是跨越娄山关的感受和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以“真如铁”比喻娄山关的险固,以“从头”隐喻当时战略任务受到挫折,要对长征计划从新部署,有从头开始的意思,也对取得战事胜利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
纵观全词,上阕与下阕不尽相同却又相互呼应,上阕沉郁,以冷色调入词,下阕激昂,加以暖色调,情感对比十分强烈。从凌晨写到夕阳西下,一早一晚,使我们很难不自以为是作者对一日的描述。事实上,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分水岭,红军在娄山关的战斗关系着生死存亡,毛泽东以其精湛的指挥和果断的决定带领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此战的意义重大,诗人在战役结束不久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这首不朽诗作。
(二)作曲背景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陆祖龙所编曲的《忆秦娥·娄山关》。陆祖龙,作曲家,1949毕业于北京大学,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各总政文工团、歌舞团担任组长、指挥员、创作员等不同职务,是名副其实的军旅作曲家,他为《忆秦娥·娄山关》谱的曲使其更具流传性和传唱性,从音乐形态上看,其作曲结构严谨、旋律舒展、对仗严谨、音域宽广,情绪跌宕起伏,整首曲子给人华丽浓重的感觉。作品也独具代表性,是非常金典的艺术歌曲,也是演唱者演唱最多的版本。几十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被收录到高校各类声乐教材中。
(三)歌曲音乐表现与演绎
诗词歌曲是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是二度创作,同一首歌,因为演唱者个人不同经历和表达,所演绎出来也会存在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歌曲处理上的差异,在演唱这类艺术歌曲时,我们不仅要以本身的音乐素养出发,还要深入理解诗词含义以及正确分析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这首诗词本身只有46个字,短小的篇幅所创作歌曲的规模虽小,但对歌词的理解显得更为重要。传递清晰的歌词是第一要务,情感不能过于浓烈,也不能过于清淡,必须恰到好处地契合歌词。
演唱这首歌曲,速度也是一个重点。同样的拍子,用快板,会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而用慢速,就会获得优雅、闲适的效果。宏大的颂歌、沉痛的挽歌、深深的回忆等则多与慢板相配合。根据作曲者在歌曲里拍子变换的应用,演唱者可以更好的根据不同节拍表达歌曲的内容情感。
作品的开始11个小节的前奏用慢起渐快的速度及由弱渐强的力度,将全曲的主题音调呈现出来,为乐曲的旋律的展开埋下伏笔。
乐曲第一段第一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前后用到了三次前倚音,歌曲在演唱的时候更突出字眼,使朗诵性与演唱旋律完美结合,“西风烈”三个字,悲声慷慨高亢,犹如英雄落寞之声划破寒空,从上云霄。“霜晨月”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是我们不难透过这三个字在心中描绘出一幅破晓寒霜露重月光冷冷凄凄的画面。第二句“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的“马蹄声碎”以八度的音域,突出和拉长了“碎”字,喷发出的“碎”字极具表现力,并用以自由延长符号。加上之后的“咽”字,作曲者很好的突出了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心心境。因为寒冷,才会觉得西风烈,因为艰难的道路,才会感觉很重的霜冻;因为心情沉郁,才会觉得大雁叫的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也正是当时红军凌晨冒着严寒行军的真实写照。
乐曲第二段一改第一段灰暗悲凉的气氛,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以重复三次,每一次的旋律都不同,所以在演唱时要层层叠扣,第一句演唱时语气豪迈,气息沉稳。第二句演唱时要注意鲜明的节奏感,语速有所加快,要唱出坚定革命的信心。第三句音乐旋律渐渐放慢,作曲者在“真如铁”三个字的旋律音符上都加上了保持音记号,表示该小节都要加强并保持充分的音值,演唱要饱满有力,表达出诗人历尽千难万险,越是穷途末路越显出其豪情气概,率领红军排除万难向前进的豪言壮语。三次的重复以一种极为抒情的语调抒发诗词所表达的深层次内容,这两句诗词表面写实,实则却是具有象征意义。
乐曲第三段第一句又是一个“从头越”诗词格式上的重复,造成一种加强语气的独特效果,但是演唱时可以把力度适当减弱为后面的“苍山如海”做铺垫,乐段速度从每分钟48拍变成了每分钟56拍,直到把第一句句尾的“海”字推向全曲最高音,情绪在这里急剧升温,达到全曲的高潮。紧接着以十一度的大跳从高音的do降到低音的sol引出全曲的结束句,演唱结束句时随着节奏的渐慢,以视乎在述说的口吻演唱,随之音量渐渐地减弱直至消失。十二拍的长时值也抒发了诗人心中任重道远的情感。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是毛泽东自认为写的颇为成功的,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夕阳,颜色鲜明营造了气势磅礴、悲壮绮丽的氛围。反映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会有很多障碍,还会付出许多流血和牺牲,也暗示了娄山关的激战,红军士兵表现出奉献的精神。
三、结语
毛泽东用通俗的语言使诗词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这种贴近群众的写作姿态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向上的、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毛泽东诗词歌曲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他的诗词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毛泽东诗词是有限的,但是对这些诗词进行的再度创作和演绎是无止境的,如何理解透彻毛泽东诗词内容以及成功的演绎金典歌曲是需要我们一生学习研究的事情。
毛泽东诗词歌曲的演唱活动几十年来依旧盛行,大至全国性的专场音乐会,小到平民百姓的街头哼唱。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磨合后,许多优秀的毛泽东诗词歌曲成为了时下金典,部分优秀的作品被载录各类声乐教材中,也成为音乐会的热门保留曲目。通过演绎流传使之换发青春的光彩,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辉。
艺术歌曲是一面镜子,反应了时代,反应了生活。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谱写为我们呈现出空前绝后的伟大红色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2]舒广袖.毛泽东诗词歌曲百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王明春.诗词载乾坤 音韵满人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王鹏.毛泽东诗词赏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5]杜望祥.《忆秦娥·娄山关》内涵探赏[J].文学教育(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