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坊
[摘 要]羊牧隆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基于遗址考略的思路,对羊牧隆城遗址的历史、名字的由来及战略地位逐一考略,说明羊牧隆城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关键词]羊牧隆城;历史沿革;战略地位;考略
羊牧隆城,又名(火家集)古城,位于宁夏西吉县将台堡西南10公里处,东临葫芦河,西靠滥泥河流域。据《武经总要》记载,该城始建于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名邪没笼川,是曹玮经营“六盘山外”带领军民在葫芦河上游开拓修筑的“山外四寨”之一城。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改名隆德寨,并成为德顺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城寨。城址依山而建,成“回”字形,(俗称翁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420米,开南门,面积273000平方米,基宽10米,夯层0.15—0.2米,残高3—6米,城东侧为耳城,呈正方形,边长各50米。现城内地面仍散见大量的宋代瓷片。该城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羊牧隆城的历史沿革
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德顺年(今甘肃平凉)驻军将领曹玮奉命在滥泥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倒三角洲上修建城寨,以主管农牧诸事宜,并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故名羊牧隆城。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改名为隆德寨,属泾源路第十将兵城,在宋、西夏、金、元诸朝260多年的历史风雨中,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因如此,这里是边陲重地,常年兵戎相见,满目创伤。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金人在此设县,改名隆德县。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先后攻伐西夏,攻破金积、灵州、临洮和西宁等地,于四月攻占了金人驻守的隆德县城,并由蒙古将领阿都忽、火力虎达等统治。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忽必烈以六盘山附近无踞点为由,令隆德县迁城。迁县后,因县城原址有传统的山边贸易集市,而且火姓人居多,故名火家集。明朝为弼隆里,设有隆德递运所。清同治年间,因清政府腐败,土匪横行,羊牧隆城逐渐萧条,几乎了无人烟。直至解放后,昔日荒凉的古城被开垦成良田。现如今,来到羊牧隆城,隆起的城墙部分已是断壁残垣,但笼括清晰,横亘于南北农田,历历可见。西吉县政府为保护羊牧隆城,已禁止村民乱修乱建,羊牧隆城在西吉人民的呵护下静静地守候在火家集。
二、羊牧隆城名义分析
羊牧隆城,又译邪没龙川、杨博隆城。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改名隆德寨,属于渭州。《元丰九域志》载:“天禧元年置羊牧隆城,庆历三年改羊牧隆城为隆德寨。”
关于羊牧隆城的名称的说法归纳有三种,一种是羊牧隆城当地考古人员认为,“羊牧隆”就是“事宜放牧的地方”。这种说法没有切实依据。第二种说法从汉字角度理解,认为是“斜(邪)没隆川”的音变。这种说法源自《武经总要》载:“隆德寨,天禧中筑,寨属渭州。地名邪没笼川,蕃语讹谓之羊牧隆城。庆历初改今名,隶德顺军,在陇山外。”第三种说法是“隆德县别号邪洛”历来有“德顺故寨,邪洛归区”的意思。“斜络”与“邪洛”同音,因而就有邪洛之名。联系陇山呈弓形盘亘于渭水与黄河之间的现状和“六盘”与“略盘”、“络盘”音同的现象。其实,“羊牧隆”是由“羊牧(邪没)”和“隆(笼)”两个词构成,是蕃语词组的音译,意为“黑水谷”。
既然“羊牧隆”是由蕃语“羊牧”和“隆”组合而成,那么宋代史籍中与“聚卜结隆”结构相同的“古骨龙”、“羊牧隆”“捺龙”等西部地名,都能从蕃语词组的角度分析。“羊牧”这个词的汉字写法较多,有“邪没”、“扬博”“杨牧”、“扬博隆”等,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诏笼竿城增置蕃落兵两指挥,静边寨、扬博隆城各一指挥。”其实,“邪没”就是今藏语中的“冶木”一词,意为“黑水”。另有一种解释是,六盘山区的北乱池神当为黑水龙君。流经邪没陇川的是今名什字河的葫芦河支流,其源头是今隆德县东北部大庄乡前庄村的北联池,至今民间传说北联池的主神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水龙君。
所以说,“羊牧隆”应该是由“羊牧”和“隆”两个词构成的地名,“羊牧”意为黑水,“羊牧隆”就是黑水河谷的意思。羊牧隆城所在地的西吉县火家集古城址东南什字河早在汉魏时本名就是“黑水”。自唐代陷没吐蕃后,蕃人据汉语“黑水谷”而意译为蕃语“羊牧隆”。而北宋后,汉族人又不解其意,就用汉字“羊牧隆”三字音译了这个蕃语名称。
三、羊牧隆城的战略地位
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与宋在羊牧隆城附近发生了好水川之战。羊牧隆城距好水川西口仅五里左右,西夏国主元昊充分利用羊牧隆城的地理优势,以诱敌深入,据险设伏之计,在好水川口大败宋军。宋军战死者达10300人。
按照战役背景分析,公元1038年,元昊立国称帝。宋朝不予承认。宋仁宗赵祯看到元昊称帝的奉表后,立即“诏削夺官爵、互市,揭榜于边,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即为定难军节度使。”元昊为逼迫宋朝的承认,在推行联辽抗宋政策的同时,军事上不断对宋施加压力。好水川之战便是其一系列军事行动的代表之战。
按照宋、夏双方兵力分析。《宋史·夏国传》称:“元昊自将精兵十万营于川口(即好水口川)。”这仅是伏兵。如加上诱敌部队,夏军总数至少也有十一万。宋军主帅是招讨副使韩琦。宋军包括径源路及镇戎军部一万一千人,新募敢勇一万人,渭州驻泊都监赵津所率瓦亭骑兵二千人,六盘山以西各堡寨守军数千人,总计约三万兵力。1999年西吉县火家集古城出土了约2万枚北宋铜钱币,另据《武经总要》记载,可证实北宋将领王圭在此城屯兵4500人。2000年,在隆德县城有出土北宋铜钱币3吨,铁钱币半吨。2001年,在隆德县又出土北宋铜钱二百多市斤。按照古钱币判断,隆德也是好水之战的屯兵城。
按照西夏设伏路线分析。《宋史·夏国传》的记载:“庆历元年二月,(夏军)攻渭州,逼怀远城。”“福申令持重,其夕宿三川,夏人已过怀远东南。”“西路巡检常鼎、刘肃与夏人对垒于张家堡。”“元昊自将精兵十万营于川口。”《宋史·任福传》所记略同,“攻渭州”作“谋攻渭州”。《东都事略·任福传》“适安抚使韩琦行边趋径州,闻元昊阅兵折姜,会谋入寇……”。《隆平集》有“阅兵折姜”之句。
元昊先在折姜阅兵点集兵马,然后经三川、怀远城南下至张家堡,再南,又沿好水而西至羊牧隆城附近伏击宋军。据考证,宁夏在固原、海原、泾原、彭阳等地都出土过大量北宋和西夏铜铁钱币,也为好水战役的考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夏军选择在羊牧隆城区域设伏,源于其便于设伏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体现了元昊率军的运筹帷幄。据《宋史》记载,羊牧隆城就在好水川口,距任福被歼处仅数里。《武经总要》有载:“隆德寨,天禧初筑寨属渭州,地名邪没笼川,蕃语讹渭之羊牧隆城,庆历初改今名隶德顺军……东至笼竿城六十里,西至边壕四十里,南至静边寨四十里,北至德胜寨三十五里。”据此,羊牧隆城应在今西吉县兴隆公社附近。按今地名来叙述夏军行进路线:元昊在同心县预旺之东点集兵马后,挥师向西,一路(诱敌部队)由固原县的彭堡,西吉县的偏城南下,经张易再南,至隆德县好水公社后,沿好水川而西。而元昊所带兵十万则从天都山向南,经西吉城郊、硝河、将台,后在羊牧隆城附近设伏,完胜宋军。
按照宋军失败原因分析。好水川之战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等史书中均有记载。至于宋军为何战败,不论宋军参战寡不敌众也好,宋军本身积弊重重也罢。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事实,更有人为因素,宋军作出的错误判断、主帅韩琦的用人失误等均是构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史载,宋军战败后,阵亡将士之家人摇蟠痛哭于韩琦马前,号叫“汝今能随招讨回京乎?”其次,北宋中期在对夏关系上摇摆不定,亦战亦和,亦攻亦守,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宋与夏开战以来,连战皆败。宋朝“科敛万计,民已大困”。好水川之战前三年,北宋财政已入不敷出,萧条财政状况,映射出了北宋的没落,好水战败是必然的。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论,笔者认为,羊牧隆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考古价值,我们应潜心保护遗址,虚心研究历史文化,发掘羊牧隆城更大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卷18.
[5]《宋史—党项传》.
[6]带均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7]西夏简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