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颖
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宋 颖
墨家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诸多契合点。“兼爱”思想彰显了追求“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道德取向,“无差等”的理念与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契合,“天为法则”的政治哲学带有“民主法治”的色彩,“节用”思想表现出勤俭节约的精神,“尚农事”的主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富强”的表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墨子 兼爱
以墨子为代表的先秦墨家思想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自苦为极”的节俭用度为生活准则,以“非攻”为政治主张,为平民利益、社会和平而奔波。墨家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仍然绽放出强大的思想光芒,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点,显示了先秦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家哲学的核心是“兼爱”思想。墨家创始人子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患。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①墨子强调,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要弘扬“大爱”精神,不仅要爱自己的国家,也要爱别人的国家,既要爱自己的家庭,也要爱别人的家庭,爱自己也要爱别人。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个人,要达到“人我为一”、“众人合一”的境界。只要大家心中有“爱”,天下就能太平,家庭就能和睦,人际就能和谐。无论是精英阶层、富贵阶层,还是平民阶层、贫弱阶层,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墨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示出极强的“超前性”,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墨家所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在批判当时社会的“交相恶”现象中提出的,墨子作为一位先秦的“社会主义者”,对先秦“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并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认为人们“交相恶”是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②。总之,墨子认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根本原因。
墨子的兼爱思想亦带有“民生”色彩。墨子十分关怀民生,他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③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十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目标,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墨子作为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但是他希望人人皆有所养、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理想与现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遥相呼应。
此外,在赋税方面,墨子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墨子指出,“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怀天下之贤人”。④墨子的基本原则是“官府实”、“万民富”,国家要追求“藏富于民”的目标,政府税收不能过重,政府不能变成“盈利机构”,不能用横征暴敛的方式来剥夺人民的财产。
综上,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出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墨子的“兼爱”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和谐”“友善”的价值理念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和谐”的理念不仅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价值诉求,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的保障,也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内在精神本质。“友善”的理念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提出的行为准则,强调应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其它个体友好相处,公民“友善”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墨家思想要求我们平等地看待和关爱他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要关注民生疾苦,强调统治者要做到分配公平,这可以说是超越时代的“社会和谐观”,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共通的。
在墨子看来,人人平等,国国平等,平等观念应该深入人心。他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⑤国无大小,人无贵贱,并无差等,这是墨子平等观的核心。墨子认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所谓“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人人平等相处,人人各得其所。在这其中,墨子还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即“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的“平等观”不仅涉及人的社会交往,也涉及政治生活。墨子秉持“无差等”的理念,在政治追求上,他也坚持平等原则,具体表现为墨子在政治上对当时“贵族政治”思想的代表—儒家思想的批判。墨子极力反对儒家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传统政治理念,他批判这种政治理念并不符合古代圣贤的治国思想,是一种被贵族利用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垄断权力的方法。而墨子则认为,人人享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墨子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⑥墨子提出,上古的圣王治理国家,并没有实行纯粹的贵族统治,而是只要有能力和德行,即使是农民和工人也会得到提拔,授予爵禄,予以重用。
墨家同样很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认为,人人平等需要“公平正义”来保障,只有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到侵犯,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墨子说“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要努力发展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革除社会的各种弊端和祸害。统治者必须为人民除恶扶善,匡扶社会正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风气,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才能有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平等”“公正”。“平等”指的是法治国家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拥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每个人的人权都受法律保护,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指社会公平与正义,国家和政府应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和自由权等基本权利。这都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墨子“无差等”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平等”“公正”的精神,彰显出墨家思想中理想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劳动阶层和庶民阶级对于实现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愿望。
在墨家的思想主张中,存在“民主法治”的启蒙思想。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运行中,等级观念、“天授王权”的封建意识比较顽固,但站在小生产阶级和平民阶层立场上的墨子是推崇“民主法治”建设的一朵“思想奇葩”。
墨家强调庶民亦应被平等对待,允许参与政治,这可以说是民主思想的先兆。同时,墨子从“天道”的角度,提出破除“主观政治”,主张“依法治理社会”,竭力倡导“尚贤尚同”的平民民主。从《法仪》、《天志》、《贵义》等篇章中,可以看出墨子具有法治的倾向,其中虽然带有不明确性,甚至带有神秘性色彩,但墨子对法、义的具体说明有着优于儒、法两家的特点,即把法与道德结合起来,视二者为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像儒家和法家那样各执一端,将二者对立起来。墨子认为,法、义是以相爱和相利为价值取向的,因此,只能以“天为法则”,而不能是其它。“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贱也”。⑦在这里,墨子提出统治者应该遵循天道治理国家,天道有两个特点:广阔、无私,表现出来的就是服务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他还强调“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而止”。墨家的“法”就是“天”,政治的治理必须遵循天道之法。墨家的这种“法治观”虽然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超越了时代,是同一时期儒家和法家的法治观所不能比的。儒家之法来源于“阴阳家”,法家之法则为君王服务,二者从根本上都是统治者的“思想武器”,而墨家法治观念的核心是“天道”,即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已经超出了“人的主观性”,带有现代“自然法”的影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民主”“法治”。“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治”指依法治国,这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方式,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墨家的“天为法则”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其思想已然拥有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特点,而不是以“人治”为政治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民主法治”的中国式表达。
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墨家的“节用”主张与当今社会的勤俭观念十分契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贫家而学富家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贫穷之家如若效仿富贵之家,在衣食等生活支出方面花销巨大,则家庭一定会快速衰败,个人的消费应当与自己的财力相当。
第二,“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治理国家一定要避免铺张浪费,这对社会和人民都非常有益。“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如果国家还不富有,“丧葬”等事务就不应该奢侈。
第三,“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政府不应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对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无法产生更多利益的事情更是要坚决规避。这与我们当前强调的要大力推进民生建设,重视民众生活,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政策理念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墨子不仅提出了“节用”的原则,还提出了“节用”的方法:在丧葬方面,反对“厚葬”之法,提倡“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泉;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在日常饮食方面,提出“足以增气充虚,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在冬夏穿衣方面,认为“冬以围寒,夏以围暑”,能够保证冬暖夏凉即可;在日用产品上,“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在房屋建设方面,“冬以围风寒,夏以围暑雨”,整洁卫生,“足以别男女则止”。
墨子“节用”思想同样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墨子的“节用”思想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针对国家统治者提出的,他告诫统治者要“节于民,诲于民”,以身作则,引导民众。从国家层面来说,统治者能够“勤俭节约”是国家富强的保证,这与当前我国明确限制“三公经费”、持续推进的“三公改革”寓意一致;从社会层面来说,墨子认为喜事大摆筵席、白事大办丧葬的现象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从个人角度来说,“节用”思想对遏制当今社会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之风,促进个人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实现小康生活与个人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墨家“节用”思想所体现的勤俭节约品德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保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理念一脉相承。
墨子十分重视经济工作,“尚农事”,即农业生产。首先墨子本身就从事生产,是有名的工匠,墨家的追随者也都自力更生,墨家学者从劳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和艰苦性,也深刻明白劳动生产、勤劳致富的道理。所谓“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⑧墨子认为生产劳动是重要的,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轻视劳动生产的儒家再次成为墨子的批判对象。“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必然“陷于饥寒,危于冻馁”。同时,儒家倡导“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墨子批评道“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⑨即天下是否规范有序决于圣王的贤明勤恳与否,与天命无关,彰显了墨家务实的本色。
墨子不仅强调劳动生产的重要性,还给出了劳动生产的措施:一是要使劳动者各尽其能、各从其事;二是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促进物质生产。当然墨子并没有上升到科学的层次,而只是在“术”的层面;第三,重视人才,一视同仁。墨子认为劳力者和劳心者虽然分工不同,但应共同享有分配发展成果的权利,不应过于区别对待。
在财富的分配方面,墨子主张“有财相分”“有力者度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量功而分禄”,反对“不与其劳,或其实”“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墨子言:“入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姜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何也?曰: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故”⑩墨子所举的例子意在阐明要自力更生,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却据为己有,是会受到责罚的。他谴责好吃懒做、喜欢享受的贫穷之人,也谴责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的“别君”。
墨子重视经济生产,追求国家富强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敬业”有相似之处。国富民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敬业则是对公民职业行为的要求,人们应爱岗敬业,先公后私,服务社会。虽然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更加多元,已区别于墨子所处的“农业经济”时代,但是在追求国家富强这一点上,二者是共通的。敬业的价值准则虽不同于古代社会以“农民”为主的定位,但是在“勤劳致富”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
综上,先秦墨家的“兼爱”“无差等”“节用”等思想主张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平等”“爱国”“公平”等理念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所做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墨家思想经历了两千年的历史,在当今中国依然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道德风气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李小龙译注:《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7页,第56页,第169页,第69页,第123页,第84页,第127页,第58页,第237页,第77页。
责编/ 于岩(实习)
B2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