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2014-11-10 01:09臧书起
人民论坛 2014年29期
关键词:监护儿童农村

臧书起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臧书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何正确调整、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个体成长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交叉学科研究方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并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农民工 农村留守儿童 对策研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对我国今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成长是在儿童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所必须注意的。文章拟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党和政府的政策、解决问题的路径等多层次、多方位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可能缺乏对其的正确引导,由此造成其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影响。依据叶敬忠(2006)的统计①,在生活习惯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或抚养人农活繁重,生活艰苦,放学后不能够按时吃饭的留守儿童占31.5%,父母或者是抚养人做饭时考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占38.8%;给留守儿童买喜欢吃的健康食品的只占33.6%。许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作息、生活无规律,经常不洗脸、不洗澡等。还有些孩子在行为上也存在问题,出现思想上的失控,以致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叶敬忠(2005)②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某校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15.4%的人有说谎话的习惯,27.7%的人有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17.1%的人无心学习,沉迷于玩游戏机。

对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由于父母外出、家庭教育缺失,与同龄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在就学、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从就学情况上看,据江西省吉安市对该市辖区内的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统计发现:小学、中学入学率基本上都达到99%以上。但是,进入初中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较高。在所有辍学的学生之中,有近70%的辍学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学习动机上看,周林、青永红(2007)③等研究者对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明,绝大多数学习目的模糊。且学习能力显著地比非留守儿童弱,具体表现在对于知识的领悟能力较低,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等。

从上文分析看,在就学情况、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诸方面,留守儿童的表现要比非留守儿童差,这些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较差,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家庭教育出现断层,心理健康问题堪忧。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严重断层或缺位。与同龄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明显存在差异和问题。

第一,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常常表现为出现持久且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一项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儿童的学习焦虑水平”④。第二,自卑心理。具有攀比心理和自豪感是大多数儿童的天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感觉自己没有保护人,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其乐融融时,会产生失落感,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第三,封闭心理。由于缺乏亲情和关爱,部分留守孩子内心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抑郁孤僻、冷漠多疑,合作意识差。他们对于家庭、身份问题也很小心、敏感,并且有意回避,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事,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封闭心理。

除此以外,我国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当前,留守儿童安全方面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意外事故的伤害;其二,被犯罪分子侵害;其三,被他人拐骗;其四,轻生、自杀等。一幕幕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伤痛,更是全社会的悲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滋生出来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使得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进行教育,导致亲子分离。

其次是城乡、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中国的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也一直存在差距。加之,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育发展程度落后于城市。显然,这就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深刻经济因素。

再次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和农村教育风气的恶化,让不谙世事的留守儿童良莠难辨,诸如“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错误思想对其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农民进城务工实现的经济境遇转变,以及当下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现实状况,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以为接受教育并不能产生经济回报,所以宁愿坚持让孩子尽早地进城打工赚钱。

最后是相关政策执行力不够。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力之事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监护的缺失、在父母务工地入学难、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儿童保障机制的运行方式和完善程度差别还较大等,皆为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不够,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发生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爱的缺失。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家庭因素可谓是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一是家庭生态环境建设的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对自己职责的放弃,导致其家庭生态环境宛如废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生态环境对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家庭建设的投入不够。长此以往,缺乏家庭温暖、渴望父爱和母爱的孩子们,势必产生心理疾患,出现非正常的言行,更为严重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制约,孩子无法进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无法享受健全的家庭教育。同时,在查阅了一定的资料和深入访谈后,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教育能力欠缺。他们把培养孩子成才的希望寄予学校和老师,由家庭教育的主体、孩子的监护人转变为孩子的抚养者。

三是家庭监护的缺失。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由双亲中的一方和双亲的委托人代为执行,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朋友、同辈监护。在单亲监护中,一般是由母亲承担监护的职责,在监护上存在管教不能刚柔相济、没有太多的精力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能力有限的问题;在隔代监护中,监护缺失比较严重,普遍存在着重看管轻沟通、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育轻教育的现象,与孙子辈之间有着明显的代沟;在亲戚朋友、同辈监护中,监护缺失最为严重⑤。这种不科学、非理性的监护模式,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催生剂,对孩子人格的发展、社会道德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重视度不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当儿童入学以后,学校对于儿童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学校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学校职能履行不到位。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无论在办学方针还是管理措施上都不得不以“分数”为中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的失误造成学校教育失衡,重文化知识传授轻思想道德教育、重成绩分数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重学习成本投入轻校园生态环境建设、重优生轻差生,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普遍“通病”。在这样的氛围中,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科学的辅导教育,难以与老师、同学进行良好沟通,缺点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心里困惑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其次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差、农村教育投资少。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相对较低,许多教师是高中毕业以后就在学校任教,部分教师还缺乏教师资格证;二是农村教师结构不尽合理,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较多,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奇缺;此外还存在着是农村教师队伍编制不足和待遇低的问题;三是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方财政相对很紧张,对教育投资少,从而导致学校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受限,不少教育活动无法开展,这也成为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对家庭教育指导不力。在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脱节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使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更显迫切和重要,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监护人进行指导。而学校对家长的错误理念和行为听之任之,并未主动地加以引导和纠正。由于学校对孩子家长或监护人指导不力,“家”、“校”脱节,从而难以保证教育发挥最大功用,学校也不可能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家”、“校”双方均不能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对策分析

强化政府职能,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加快我国经济增长,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政府应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技术引进成本,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各种方式为农民工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其次,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距,确保收入分配起点公正。

再次,保证城乡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逐步取消进城就业家庭的农村儿童在城市上学的各种限制,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国家应加大投入,同时应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监督,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此外,投入学校的资金可作为引进教师、建设校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环境之用。

最后,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净化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障机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运用舆论导向的功效,引导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视学校作用,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充要条件。一是要改变师资短缺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挖潜相结合,重在挖潜。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能力提高相结合。改善教学环境与提高教师待遇相结合,规范管理,强化制度,加大教学设施建设,提高教师收入。

二是要推行家长代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于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农村中、小学,可以抽出一至两名教师,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是要广泛筹措资金,扩大和完善寄宿制度。第一,争取政府投入、社会团体和个人多方捐赠,下大气力扩建宿舍,抓好食堂,改善寄宿条件。第二强化管理、规范各项费用,提高管理水平。创新制度建设。

四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学校可设“留守儿童”自主自强培训班,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与父母交流情感,学会理财,学会互相帮助,学会奋发向上。

五是要将家校合作常态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个性或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家校合作制度。此外老师应该尽可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与家长联系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学校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地的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

优化家庭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空间。良好家庭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孩子健康人格和美好品德的形成,而且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优化家庭生态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代理监护人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一是以村或几个相邻的村为单位,大力推进社区家庭教育,加大对留守儿童父母或代理监护人的培训力度。二是进城就业的农村家长应加强自我教育,应有意识地探求“远距离育儿”的新办法,一定要打工和学习两不误。

其次,将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作为优化家庭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一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邻人交往,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品味交友的乐处;继而引导子女主动参与同龄群体的活动,与同学友好相处。

最后,合理选择监护人,强化父母或代理监护人的责任意识。选择监护人时,务必严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经济能力,具有爱心和较强的责任心,没有不良品行。家长将孩子委托给代理监护人之后,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保持与监护人的联系。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238)

【注释】

①叶敬忠:“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②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34页。

③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北京: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④胡朝晖,王红玉:“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⑤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刍议”,《人民论坛》,2012年第3期,第83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C916

A

猜你喜欢
监护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