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兰
[摘 要]《史记·酷吏列传》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酷吏列传中主要记载了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伊奇、减宣、杜周等十个酷吏的事迹。本文主要从作者司马迁的角度考察西汉酷吏,简述司马迁对于西汉刑罚制度和酷吏的态度,通过酷吏们的事迹,总结出当时酷吏们的特点以及他们最后的结果。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酷吏;西汉
一、《史记》概说
司马迁所做的《史记》共一百三十卷,其中有七八十篇属于秦汉史史料,这些史料对研究秦汉史来说是珍贵的材料。《史记》之所以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掌管皇家图书,能看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国家档案,从中广泛搜集有用的材料。再加上他注重实地考察,耳闻目睹了不少秦汉人物事迹,因而《史记》取材广泛;二、司马迁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比较尊重历史事实,他对搜集来的大量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那些无稽之谈,对弄不清楚的问题,或者采取阙疑的态度,或者兼载不同的说法。这些都加深了《史记》作为史料的可信度。
《史记》采用“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例。其中列传主要是重要人物的传记,《酷吏列传》是关于崇有尚严刑峻法的官吏你的传记,如酷烈著名的郅都、宁成,善于治狱他张汤、王温舒等写。通过这些人物传记,一方面看到统哦治阶级的残暴,同时又反哦那个智者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
二、酷吏
酷吏一词源于《史记》。酷吏,既是办事严峻酷烈的官吏。西汉的酷吏主要是汉武帝常年用兵,民穷财尽而不得不诉诸刑罚以维持其统治的需要,是汉武帝统治的执行者,汉武帝对官吏严厉残酷的管治措施是支持鼓励的。
司马迁在酷吏列传的开头就表明了自己对用严酷刑罚治理国家的看法:“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老氏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由此观之,在彼不在此。”作者先列举出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这二人皆反对利用刑罚治国,最后在自己的观点:国家治理得好坏,在于统治者德行的高低而非刑罚是否够严酷。
酷吏,这个称谓并不是贬义词,更不能同坏人等同起来。司马迁区别对待酷吏,有褒有贬:太史公曰:“自郅都至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为声。然郅都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张汤以知阴阳,人主与具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自张汤死后,网密,多诋严,官事寖以耗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然此十人中,其兼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至若蜀守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碾人,东郡弥仆锯项,天水骆壁推咸……何足数哉!何足数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郅都刚直,明辨是非,以国家大事为重;张汤通事理,知变化;赵禹时时依法办事,维护正理;杜周过于阿谀奉承,办事徇私。作者对于公正廉明,勇于维护法纪和社会安定、法不避权贵的酷吏,基本上共同是肯定的,如张汤、郅都,同时也批评一味追求量刑严酷,不能宽严相济的缺陷。对于那些个阿谀奉承、目无法纪、嗜杀成性、草菅人命的酷吏,作者则痛予鞭挞,嗤之以鼻。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主要的酷吏。
郅都、宁成、周阳由
郅都者,河东郡杨县人。“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疑无所受,请寄无所听。”郅都执法不避权贵,同时他又主张严刑酷法,以至于诸侯和皇家宗室见了他都不敢正视,称之为“苍鹰”。济南有一瞯氏大族,同族约三百余家,强横狡猾,不受法纪,郡的长官都无法制止,于是孝景帝就任命郅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例子股栗。”
宁成者,南阳郡纕县人。“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滑贼任威。”他的治理方法仿效郅都,皇家宗室和那些豪强凶暴之徒个个都怕他。很多国戚抓住宁成的过错进行诋毁。宁成犯了杀头之罪,他知道自己罪在不赦,于是设法逃脱,伪造符信,混出关隘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后,他租借给贫苦的农民土地耕种,从而积累了很多家产。过了几年后,遇上大赦赦免了他的罪。宁成抓住吏役们的把柄,供他驱使,奴役人们。
周阳由,本姓赵,因其父赵兼是淮南王的舅父而被封侯于周阳。“由居二千石中,最为暴酷骄恣。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自从宁成、周阳由之后,触犯刑律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学会了在法律条文上投机取巧。
张汤
张汤,杜陵人。说到张汤就必须讲一下他小时候审鼠的故事。一次他父亲外出,留张汤一个人在家。父亲回来后发现老鼠把肉偷吃了,他很生气地打了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偷肉的老鼠,拿出剩下的肉,对老鼠进行严刑审讯,写出口供和审讯记录,状文的言辞就像个老练的狱吏写的,宣判罪名,把老鼠碎尸于堂下。“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渔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从中足可以看出张汤为人圆滑,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圆滑世故也使皇上十分喜欢他。“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絜令扬主之明。……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张汤忠心不假,却忠的奸诈,但皇帝很看重张汤,他生病时,皇上会亲自看他。
王温舒
王温舒,阳陵县人。他选择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纪而又敢作敢为的人当吏役,王温舒让他的心腹爪牙去抓盗贼,抓住他想抓的人,他就会感到很满足。被抓住的人,有些该法办的不法办,有些根本不用治罪的,却把他们杀掉甚至灭族。王温舒最有名的就是他说的那句:“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也。”王温舒因为杀人没有杀够而遗憾,可见其有多么地不惜人命,残酷无情。
通过以上几个有代表性的酷吏,我们可以看出酷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坏人,他们中也有忠君爱国的,也有刚正不阿的,他们治理的手段残酷,是当时统治的需要,正是他们的手段厉害才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当然也有像王温舒这样杀人如麻的官吏存在,对于他的残暴,作者司马迁也是抱着批判与不屑的态度。
酷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他们利用职权互相地陷害诋毁,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而联合,寻找到机会就立刻下手,无视王法,钻法律条文的空子。对于他人的诬陷,有些人也是无力反击的,只有等死。
三、司马迁对酷吏的看法
司马在治理国家方主张德治,反对残暴镇压,但是他并不一概反对酷吏酷法。司马迁认为酷吏酷法在一定的形式下,还是必要的。他看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批豪强地主,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奸轨弄法,不任用酷法治之,是不能奏效的。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说:“虽惨酷,斯称其位矣。”他对酷吏酷治基本上还是肯定的,因为他看到了酷吏们对于国家治理有利的一面。在传中,他写那些酷吏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如郅都“济南瞯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太守,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末,都中不拾遗。”写义纵“直发行治,不避贵戚……后迁为河内都尉,至则灭族其豪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等等。当然,司马迁对那些滥刑妄杀的是坚决反对的,像宁成“滑贼任威”、周阳由“暴酷骄恣”、王温舒“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司马迁把他们列入不足数之列。这体现司马迁看问题比较全面,能够深入分析。
另外,在《史记·酷吏列传》记述的详略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酷吏制度的看法。记述的重点放在了汉武帝时期,高后、文帝时,主要实行无为而治,传中只举侯封一人,主要是因为“刻铄宗室,侵辱功臣”,实际上是打击那些不法贵族,蜕化功臣。到了景帝,一些矛盾开始激化,他列举了郅都、宁成,肯定了他们治理国家的作用。到了汉武帝时期,形式发生了变化,他着重叙述了张汤、赵禹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在这种情况下,非酷法不可。司马迁从实际形式出发,有着重要的求实精神和通变思想。
参考文献:
[1]朱枝富.《司马迁政治思想通论》[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
[2]刘乃和.《司马迁和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