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14期的发展历程。本年鉴为一部记述祖国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概况的大型年度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这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基础工程,它具有“高立意、多投入、塑精品”特色,被誉为“具有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价值”,促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本文概述了史志专家对本年鉴评价的几个重要特征,即秉持正确观点、突出首都特色、遵循学术规范、坚守资料翔实、追求论述精辟、装帧印刷精美、促进社科发展。通过调研找到了缺陷不足,提出了加强改进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的学术精品品牌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锦上添花。
[关键词]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中国;精品
社科事业繁荣撰,学术宝库丰富彰。回顾总结《北京社会科学年鉴》14期连绵编纂,对于我们发扬成绩,加强提高,再创佳绩,创精品力作,很有必要。
高标定位,编纂精品
本年鉴由北京社科联编纂出版,出版14期,其中自2003年开始出版电子版。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首都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它将首都社会科学事业研究发展的最新政策、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等方面全景式地奉献给广大读者。它已成为北京市社科联的一个学术品牌。
这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基础工程,力求年鉴编纂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坚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它具有“高立意、多投入、塑精品”特色,它又称为“中国首都社会科学年鉴”,因为北京居于全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机构、力量、成果、交流、宣传影响的中心地位,而且国家社科单位并未编纂“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因此它一定程度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被誉为“具有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价值”,促进中国北京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经过我与史志鉴专家研讨论证,本年鉴体现这么几个主要特点。
(一)秉持正确观点
本年鉴编纂工作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定位。
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记录北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努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社会科学方面的参考,为社会各界了解社会科学提供信息,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基本功能定位是:年鉴涵盖范围体现大北京的概念,即不局限于北京市,而要涵盖北京地区包括中央在京单位、市属单位、民间团体及军队在内的各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社科研究信息。年鉴要体现高度的学术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要将首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资料奉献给读者,为社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社科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资料和渠道,要在推动首都社科研究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库、论文集和工具书。
(二)突出首都特色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心。北京拥有全国社会科学“六路大军”:第一,拥有党、政机关的政策研究理论宣传部门;第二,拥有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第三,拥有近百所国家、市属、民办高等院校,其中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交叉学科专业;第四,拥有中国及北京市较大单位的党校系统、行政学院、教育培训系统;第五,拥有军队系统中军事科学理论研究单位;第六,拥有各种民办、合资办、股份制、外资办学等所有制的人文社科单位。
北京作为全国的社科事业发展中心,集中了综合的与各学科的顶尖的机构和名家、大家,每年都产生大量学术水平高、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分学科的社科活动,各大学科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首都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严格按照地方志与年鉴属性要求,汇集北京社科六路大军的学术成果及机构人员、活动等方面情况,突出首都特色。
(三)遵循学术规范
本年鉴是围绕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全貌来设计篇目的。认真遵循2005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2012年《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指导编纂本著,总体达到“年鉴编纂出版应做到: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辑出版符合国家标准。”
第一,篇目理论体系较为宏大,层次多,囊括的问题较多;第二,篇目门类齐全、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分类科学;第三,篇目采用分类编辑法,以文章体为主及条目体,其系统性较强,避免了种概念与属概念并列的弊端,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归并为一篇,再按每篇的特点规模设计篇目,上下相辖,领属得法,左右平行。本鉴一级目共设计9个主要方面,清晰地勾勒出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面目。现以2013年版年鉴为例,依次为:1.特载,其中包括中央、市委领导讲话、文件、社论、重大政治活动;2.学科综述,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5个学科及其学科与研究领域65篇学术论文;3.科研课题,其中包括2012年国家指南、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基地项目、调研课题、高校重点课题等;4.获奖成果,其中包括各高校、科研等单位获国家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部分);5.学术活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4个学科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较大科研活动;6.机构,其中包括部分高校简介、2012年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刊机构补充介绍等;7.学术团体,其中包括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部分学术团体;8.大事记,其中包括上年度的社会科学各大学科重要学术活动;9.附录,其中包括201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著作情况—览表、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社会科学研究情况统计等。
另外,卷首彩页,号称“黄金板块”,它处于先声夺人的位置,在读者的视野中属于“近水楼台”,往往最先受到关注,是整部年鉴最为突出的部分。本著卷首彩页设计采用的照片很具壮观规模,共40页,120张照片,涉及各个学科的数十个单位主办的有规模有影响的学术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此年鉴框架设计在突出年鉴工具书特点的同时,努力突出首都特点、学科特点、时代特点,这三大特点尽可能把上年度北京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最新最全的信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四)坚守资料详实
年鉴具有年度性、资料性、综合性等本质属性。因此,翔实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与选用,是年鉴编辑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著作的资料性不是简单的资料排列组合或资料的堆砌,而是对资料合理取舍的创造性劳动。应详细占有材料(即一次文献),选用代表性、典型性材料,选材要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充分分析其社会意义的参考价值,严格按照内容要素进行选择加工,形成资料长编(即二次文献),而不是有闻必录,再加工最后形成定稿资料(即三次文献)。
本年鉴资料来源主要为中央在京的社会研究部门、北京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军队院校、北京市的社科研究单位及管理机构、北京地区的报纸、刊物、网站等。正因为本年鉴记述首都社科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因此,资料信息就应是围绕篇目所制定的一级目的9个方面来系统全面地搜集,所以资料收集、整理与运用及各条目撰写具有方面广、学科多、难度大、投人多、价值高的特点。如出版200多万字,就得收集各方面信息资料数倍万字。
经过这些年编委会和编辑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再加上许多供稿单位同志的支持与配合,不断改进提高完善资料收集的办法,制定资料收集的具体规定,即资料的数量、质量、时间的明确要求,一整套社科资料信息收集的较为固定完善的信息网络终于形成,并且适时拓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规范。
(五)追求论述精辟
第一,在学科综述中,设置16个基本一级学科及65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体现了我国形成的比较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这些基本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北京研究等。
第二,学科综述所含的65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则形成集65篇学术论文,约85万字的论文集。当然还有党建学、城市学、行政学等学科。这些论文的质量要求,不要说比北京各种综合年鉴中的各个综述要难得多,就是比北京各种专业年鉴中的各个综述,无论从学科的广度方面,还是从学科的深度方面论述其难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这65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北京各高校、科研单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著名学者,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张静如、伦理学的罗国杰、经济学的卫兴华、马克思主义学的徐崇温、社会学的郑杭生等,他们长期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及教学多年,功力深厚,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编纂者掌握各学科研究领域上一年北京地区最新最全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专著、论文,还是活动,他们在详细占有信息资料基础上,潜心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学科综述论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究概况、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学术活动、社会价值、材料依据、制度体制改革与创新、学科发展趋向、政策研究、网络发展研究、学科研究展望、国外学术信息等。这些论文读来,深感学术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代表中国社科学术研究成果最高水平,充分体现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
(六)装帧印刷精美
围绕篇目设计,卷首精心设计彩页,其中包括照片百余张。彩页照片以形象性、典型性为特点,系统地用图中语言(含文字说明)简要地叙述丰富照片的文字内容,多方面直观地反映首都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另外,书中大量采用表格,统计出各方面的各种数据,很详细、具体,准确。本书封面与装帧体现学术书籍的典雅风格。印刷水平高,版式、装潢、卷首图片精美,且纸质好,装订紧凑结实,并配光盘电子版。
(七)促进社科发展
本年鉴问世14年来,取得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成就,她已得到了北京社科界的关注和欢迎,受到了社科工作者的青睐与充分肯定。一些学者表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比较客观全面地记述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首都社科研究最新的观点、成果、动态和资料,同时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渠道,对社科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些科研管理工作者表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丰富规范的资料记载,对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很有帮助;有些院校和科研单位表示,他们极其重视向《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提供资料,因为这是他们展示成果、推进交流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一些从事社科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同志说,以前编纂《北京社会科学志》,由于缺乏社科领域系统的、编年史性质的资料,社科志的编纂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和缓慢,而且往往依据不足,争议很大,现在有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第二轮《北京社会科学志》的编纂工作将会容易和科学得多。
《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的资源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和利用。2005年,作为国家重要信息基础工程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出要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收录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CAFD)》中,并与年鉴编辑部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是一项浩大的知识工程,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战略性意义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其所属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CAFD)》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的我国第一部以全文数据库网络形式出版我国年鉴文献的连续电子出版物期刊,是我国年鉴知识信息重要传播平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进入这一平台,必然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此外,《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还与“中国年鉴网”等多个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
例如:06版年鉴“中国近代史”,张皓等摘引资料127处。07版年鉴“世界史”,刘林海等摘引资料173处。
经过14年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已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首都特色、学术特色,对促进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有一定推动作用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8卷在中国版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获得综合一等奖,2009卷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二等奖,北京社科年鉴仅参加过这两次行业的评奖,均都获奖。
总之,《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坚持体现“以科学的理论的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先进文化功能,坚持体现“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功能,坚持体现“存史、资政、育人”的地方志年鉴功能,坚持体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北京社科年鉴功能。我们应继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年鉴编纂。
宣传年鉴,全国获奖
我和年鉴编辑部同志加强对外宣传,包括在学术刊物和学术活动上的宣传,与北京地方志办公室北京地方志学会、河北社科联年鉴编辑部、天津社科联年鉴编辑部等单位举行座谈研讨。在2008年《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我的文章《编纂学术精品促进社科发展》,在2012年《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我的文章《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
2010年5月在山东济南,中国出版协会年鉴专业委员会举行“第四届全国年鉴质量评比颁奖会”,《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年鉴评比地方专业年鉴综合一等奖”;2010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协会联合举行“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工作中,《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被评为二等奖;在同年7月宁夏银川,举行“第20次城市年鉴学术研讨会”,我的参会论文《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被选入会议《论文集》。
为此,我当年赋年鉴诗二首:
(一)评奖研讨双雄汇
——贺2010年全国版协年鉴会召开
寅虎泉城聚,群英璀璨晶。
参评皆特质,金榜绽功名。
研讨编佳著,专文论点精。
版协扬召唤,鉴界绣前程。
(二)撰佳鉴登金榜
——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获全国第四届年鉴评比
地方专业年鉴综合一等奖感言
神州年鉴数千刊,满目琳琅种类全。
十载争妍品牌创,一枝独秀美名传。
角逐博弈分伯仲,跨越志坛忘畏难。
精益求精犹奋笔,京华跃马再争先。
完善年鉴,精益求精
这些年来我认真学习、研究、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意见》、《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等中央相关精神和地方志年鉴文化专业文件,对《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做了一些理论研究思考,认为本年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需要加强和改进,应在以下方面再做努力:
第一,设置栏目的“概述”应进一步撰写其内容和特点。在学科综述、科研课题、获奖成果、机构、学术团体、附录栏目中设置概述体例中,进一步撰写此部分的内容简介和学术特点。
第二,设置“索引”体例并具体撰写。在书后部尝试编撰对于文章体为主及条目体年鉴的设置索引体例部分,提炼出各部分的主题词,按照字母及笔画排列。
第三,条目编撰进一步规范。条目达到资料精,元素全,行文规范,整体明确,各个条目数量质量应平衡。
第四,保证编辑质量。应进一步采取措施,纠正编辑方面的各种错误,保证“编辑校对应符合国家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
第五,修改尺寸。将版面的小16开本(787X1092毫米),修改为规范的大16开本(889X1194毫米)。
第六,适当扩大资料收集面。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很快,新的成果很多,涉及面有拓展,应及时了解和充实。
第七,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评奖活动。以便扩大视野,学习借鉴其他年鉴的经验做法,充实提高,扩大宣传本年鉴影响。
这些方面的完善改进意见,有些已做了改进,有些还应继续做,有一些待创造条件再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前途远大,前程似锦。我们回顾这14载年鉴编纂历程感到,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的回音仍在我们耳畔荡漾,时代的号角已经嘹亮吹响。李大钊曾写下一幅精湛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李克强总理最近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要坚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要求,弘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修志编鉴精神。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召唤下,在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召唤下,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召唤下,我们决心按照社科联党组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认清本年鉴特殊重要的社会地位,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它的社会作用。我们的社联年鉴一定会提高水准、发扬成绩、学习他人、加强改进、精益求精,越办越好、办成精品,努力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的学术精品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增光添彩。
主要参考资料:
[1]《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4期
[3]《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许家康著线装书局2006年9月出版
[4]《中国现代方志学》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作者: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正厅局级)、北京地方志学会两届副会长、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编委、《中国现代方志学》主编、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