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36)
村庄是人类千百年来活动聚集的地方,有比城市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1],但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由于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村民自发的对城市文明的向往,一批批趋同的、城市小区化的新村社区拔地而起,对传统农村的社会生态和空间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江苏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借鉴和延续城市建设的经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需要从城乡差别化的视角认识环境整治工作,保持并突出村庄在服务功能、交通区位、地理特征、风俗习惯以及审美需求等方面区别于城镇的典型特征。
林苗圃村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域东北部,全村现状建设用地约8 hm2,530人,是全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和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同时,因靠近千亩梨园而景观极具特色,是宿迁市近郊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江苏省北部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林苗圃村环境整治工作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一方面,村庄作为农民的居住地,既要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好地服务生产,又要满足村民收入增长背景下对更好的居住环境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另一方面,村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建设滞后,亟待得到提升和改善。因此,规划试图以城乡差别化视角,兼顾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以进一步增强对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林苗圃村的现状,规划具体分析并确定了六个急需整治改善的问题,即:1)生活垃圾乱堆乱放;2)临时设施私搭乱建;3)污水处理设施不足;4)夜间照明设施不足;5)公益类公共服务设施不足;6)缺少户外公共活动场所等。村庄环境整治要素一览表见表1。
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村落空间肌理研究,在分析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其形成的机制和原因,以避免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对空间肌理造成破坏。
首先,根据村民住宅建筑朝向及布局肌理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村民住宅以南北朝向为主,在局部地区存在差异。在地势较高的地区,住宅建设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少,呈现出比较理想的正南北向布局。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朝向在正南北向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偏移。因此规划提出将建筑朝向作为建筑布局空间肌理的特征加以引导,保持特征与地形在空间上的一致性。
表1 村庄环境整治要素一览表
其次,根据村庄内开敞空间与住宅的关系进行归纳。受建设时序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村庄中的开敞空间大多自发形成,其与村民生产或生活习惯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行列式住宅集中的地区一般用地条件较好,建设过程中无需对地形进行改造;内聚式、单侧开放式和完全开放式住宅集中的地区一般用地条件较差,地形和地势成为影响住宅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的开敞空间一般地势较低,无法或不利于住宅的建设。针对以上特征,规划采取目标导向的方式,以为村民创造邻里交流的开敞空间为主要目的,一方面保护现有开敞空间,增强其标志性;另一方面在缺乏开敞空间的地区,通过拆除棚屋的方式,增加开敞空间。
村庄与城市的尺度不同,其所带给人的记忆和感受也存在差异。规划将“尊重人的记忆和感受”作为基本原则,提出对村庄建筑景观、绿化景观及院落景观的控制要求,形成符合村庄尺度控制要求的多元化的村落景观控制体系。
首先,归纳富有本地村庄特色的建筑元素,引导建筑风貌在整体协调的同时保持个性,延续并突出传统村落的审美取向和单体住宅的记忆特征。其次,保留古树名木,划定保护范围,突出其空间标志性特征。第三,结合林苗圃村的农业产业特色,引导村民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和蔬菜、瓜果等作物,达到美化住宅院落景观的效果。
相对于城市,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存在方式是相互渗透的,产业的发展也会更直接地对村民的生活造成干扰[4]。规划考虑将村庄生活与农业生产既有机联系又适度隔离,减少其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干扰。林苗圃村周边有大规模的经济苗木和果树林,为村庄与农田之间的适度隔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规划利用这一优势,在通过引导常绿树种合理布局实现植物景观在季相上的相互补充的同时,通过植物配植将外围生态空间有选择的引入村庄内部。
村庄较城镇规模小,功能也相对单一,村民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垃圾堆放、污水处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即使考虑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也不能完全套用城镇的标准来建设农村。规划从节省投入、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首先,规划道路原则考虑单侧拓宽,在尊重现有地形的前提下做到不填塘、少砍树。其次,规划结合道路边沟加盖形成暗沟,优化雨水采集系统,减少建设投入,同时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第三,规划针对结合林苗圃村现状,采用“生物—生态”组合模式和“厌氧池—自流充氧接触氧化渠—人工湿地”工艺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做到污水局部分类处理,降低处理成本。
村庄环境的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了避免简单地套用城镇标准建设村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到村庄与城镇的差异性,在服务生产、保障生活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分析研究村庄发展过程中需要保留和延续的空间肌理及建筑风貌,保护并引导设定具有标志性的空间、景观及风貌,尊重居民对于村庄空间的记忆和感受。
[1]包卫兵.编制村庄规划必须解决好的六个基本问题[J].小城镇建设,2010(2):37-39.
[2]张振龙,黄勇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宜居村庄的特色塑造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2.
[3]戴 军,陈 斌,周衍涛.“地域性回归”导向的村庄建筑空间整治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3(6):89-93.
[4]蒋 纹.村庄产业发展模式的空间布局研究[J].浙江建筑,2012(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