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认知水平入手 用矛盾运动规律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4-11-08 05:48:24游家水
教育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圆周率计算公式新知

游家水

(游家水: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 广东广州510080 责任编辑:李士飞)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圆》第二节的内容。从单元编排上看,第四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三部分:认识圆、圆周长、圆面积,本课时既是对圆认识的继续深化,又为圆面积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周长”知识体系编排上看,本课时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周长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类比猜想”的合情推理方法。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周长的意义及测量周长的方法,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知识基础,对曲线图形的周长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学生对于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都具有较丰富的认知经验。他们乐于接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引导基本能够运用滚圆法、绕绳法等方法测量圆周长。

但六年级学生思维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其抽象逻辑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学生往往缺乏思维的自觉性,缺乏主动调度相关旧知,自主迁移类推知识方法的能力。

对于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而言,虽然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封闭平面图形的周长可能与其图形内的某些线段具有倍数关系”的数学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其图形内的某些线段具有倍数关系”这一类比原型与方法例证,通过类比由加法交换律推导出乘法交换律、由加法结合律推导出乘法结合律的实践经验基础,以及学生画圆时所获得的旧知——“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面积就越大”的知识经验,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要求其借助类比猜想,在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圆周长与什么有关”、“为什么要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三个核心问题切入开展自主探究,进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常常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

二、运用矛盾运动规律学习新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矛盾运动,是学生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当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不能解决面临的新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时,矛盾就出现了,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求知欲望,从而充分调动相关旧知来解决问题。而当问题解决后,新问题会随之出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经指出:“任何认识,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后,又会提出新的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本课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在“呈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求知欲。在“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呈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时注意创设问题情景,适时呈现矛盾,让学生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往复心理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摸、指、描等体验活动,充分地建立圆周长概念。

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到草地上跑步比赛,灰太狼是沿着正方形的花坛跑;喜羊羊沿着圆形的花坛跑。学生自然明确,灰太狼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喜羊羊所跑的路程是圆的周长,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揭示课题。其次,让学生感受新知识。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描一描圆周长,体会圆的周长的含义。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新授环节以“呈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为教学主线,在发现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测量实验,产生需要

在测量法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提供的典型材料,让学生体会到有的圆可以用“绕绳法”或“滚动法”等方法来测量出它的周长,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同时也认识到“绕绳”、“滚动”等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研究“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使之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实现认知平衡。

2.再次实验,探究新知

圆周率是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的中介点,它既反映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同时利用圆周率,可以求出周长,因此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其价值是推导计算公式的关键。在本环节,我设计了导向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呈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经历自主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当学生在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之时,直线图形周长的研究方法与曲线图形周长的研究方法不同,怎样寻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新的矛盾再次产生,这时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借助直线图形周长的规律:直线图形的周长与其图形内的某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由此类比:圆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倍比关系?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指引探究的方向。

首先,我让学生想一想:圆周长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回忆:画圆的时候,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有关系,先研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第二步,我向学生抛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一获取新知的核心矛盾,引导学生类比猜想:长方形的周长是它长加宽的和的2倍,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学生可能会猜想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也存在这样的倍数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会不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呢?板书:C÷d=□。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猜想,通过几何推理确定周长与直径关系比值的范围 (如下图)。

第四步是运用数据验证推理。学生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出圆周长,用计算器计算比值,并填写完成下表。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圆的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圆1圆2圆3

学生实验后并汇报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由于测量周长、直径时,总存在测量的误差,因此难以找到圆周长与直径的确切比值,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比值呢?

第五步是介绍刘徽的“割圆术”,让学生体会随着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多边形周长近似于圆周长,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介绍祖冲之的圆周率,认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π来表示。并借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六步是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知道C÷d=π,所以可以推导出C=πd或C=2πr。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安排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的题目,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层次是安排两道看图求周长的题目,再次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第三层次是选择题,巩固圆周率的概念,知道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理解圆周率是一个定值,不受圆大小的影响;利用圆周率的近似值进行估算,体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第四层次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直接利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利用计算公式解决变式练习;计算公式的逆向运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逻辑严密的数学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为出发点,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多次“呈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让学生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循环往复心理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猜你喜欢
圆周率计算公式新知
新知
生活新知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4:54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防爆电机(2022年4期)2022-08-17 05:59:50
说说圆周率
少儿科技(2020年3期)2020-05-13 13:08:53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好玩”的圆周率的好伙伴
采用初等代数推导路基计算公式的探讨
关于节能评估中n值计算公式及修正
新知
百家讲坛(2009年8期)2009-05-13 08:09:50
回音壁